书城哲学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12397100000019

第19章 东方人重事后,西方人重事前(1)

1.东方人重事后处理西方人重事前预防

东方人的思维是一种事后思维,明明不想做“事后诸葛亮”,但每次总是不自觉地充当了这样的角色,也许这也与东方人善于总结经验有关。

思想决定行为,在现实中,也有同样的例证,如我国政府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产物。

中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四个层次,其中光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就有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等等近二十个预案,而且还在不断地丰富,而地方应急预案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应急预案都是在事故发生后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应急预案多如牛毛,但是鲜有针对这些事故的预防措施。即便有预防的措施也远远没有这些应急预案受重视。这种思维习惯和东方传统文化中“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等等之类的说法大相径庭。

与东方人重事后处理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人重视事前预防的思维,西方人往往在事前就采取适当措施和相关策略防止事故发生。

一位刚从欧洲回来的朋友给一位作家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的代表团在欧洲访问期间,买了奥地利UNlOA保险公司的旅游意外险,保费约合每人30美元。行至芬兰时,代表团的一位老先生因感冒咳嗽诱发肺炎,被送往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治疗,经检查,发现其肺部有大量积水,抽了两天积水未见有明显好转,院方遂给他动了一个小手术,在肺部插一个管子帮助排水。一个多星期后病人就痊愈了,身体主要指标均已正常,医生却不允许他出院,认为他返程坐七个小时飞机可能对肺部有影响,担心出意外。又熬了一个星期,思乡心切的病人终于被医生恩准出院了,谁料保险公司代表却不同意他即日回国,认为以他的年龄和体质,长时间坐飞机存在一定风险,执意要派一名护士护送他返华,否则就不支付医疗费。于是他只好眼巴巴地等着护士办签证,从奥地利飞去芬兰,跟芬兰航空公司联系请求准备氧气包等急救用品。两天以后,病人才得以安全返回故乡。半个月的医疗费是一万多欧元,两张国际机票又是几千欧元,而实际上身为投保人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情况发生时及时通报保险公司而已。

听了这个故事作家不禁感慨万千,这令他想起自己在德国时的一次经历。当时,应德国最大保险公司安联保险公司之邀,作家对坐落在慕尼黑的该公司总部进行了访问。

目前小汽车已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天天坐车,自觉地系好安全带,但却一直都不了解这安全带是谁发明的,为何发明,如何发明。到了安联保险公司访问后,这个谜才算解开。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德国“经济奇迹”的出现,私人小汽车拥有量以每年几十万辆的速度增长,公司汽车保险业务也急剧膨胀,但这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利润,反而造成巨额亏损,不得不拿其他业务盈余来弥补。其原因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和由此导致的赔偿费大幅上升。因此,想办法提高汽车安全性能,降低事故对司机和乘员所造成的损伤,成为直接关系到公司利益的重大课题。这样,世界上第一根汽车用安全带便诞生在安联保险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里。安全带投入使用后,公司汽车保险业务业绩明显好转。现在,坐车必须系上安全带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法律强制的措施。

安联公司总裁还给作家讲了另一个例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跨国犯罪集团在德国活动猖獗,大肆盗窃车辆,运往东欧和前苏联地区销售,牟取暴利,尤其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更是成为不法分子的主要猎物。该公司汽车保险领域再次出现每年数亿马克的亏损,于是,又开始投入力量研究汽车防盗技术。后来研究出汽车电子密码锁,无密码不但打不开车门,而且也不能使发动机点着火发动起来,即使万能钥匙也没用。目前最先进的汽车防盗技术就是这样被研制出来的。总裁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奔驰、宝马等跨国公司是一对矛盾。偷车率、事故率、损坏率越高,他们的销售愈旺,对他们越有利,而我们希望不被偷、不出事、少损坏。”

这次参观让作家想了许多,出了事故保险公司不是千方百计地少赔付或免于赔付,而是防患于未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产品更加安全可靠,当事人平安无事的同时自己的利润也稳步上升,这就是西方人重视事前预防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这种重视事前预防的思维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人类自己主动掌控自身命运的表现;东方人的事后处理思维往往显得被动,长期松弛的神经遇上突发事件就往往会有些滞后。

2.东方人事后反对西方人事前干预

西方人习惯先声夺人,有事说在头里,办在前头,自己不同意的事情他们会在一开始就提出反对;而东方人则不同,他们习惯于察言观色,谋定而后动,开始不动声色,最后再举旗造反。

举个例子,西方要通过“开车要把安全带系好”这个法规的时候,所有老百姓都抗争。我们不了解,以为美国人天生就是开车系安全带的,但事实是他们曾经长期抗争过,想办法不让通过这条法规。后来政府就采取措施进行耐心说服,对安全带的好处进行大量宣传,把因为没系安全带而发生的事故向公众进行展示。后来大多数人最终认可了这条法规。

尽管仍有少数人持不同意见,甚至是走上街头抗议,但是当通过了这个法律之后,所有的人都开始按照法律行事了,上车就会系好安全带。西方人对法律法规的态度是独特的:在没有规定以前或者在没有通过以前,他们总是会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的不满宣泄出来。但等到法规一旦通过了,他们就全力配合,非常守法。因为他们的不满已经全部宣泄完了,在事前他们能干预的已经干预了。现在事情结束了,法规通过了,剩下的工作就是执行了。

东方人很少会在事前干预,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干预,但是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在于即使是他们有民主的方式也习惯于观望。

但是当法规通过后,问题就来了,他们会觉得这法规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不便,于是变着法儿抵制他们认为不合理的法规,同时也会有无数的人去考虑“钻空子”。而且更糟糕的是越是智商高、了解法规的就越会“钻空子”。

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带来了不少问题,就拿安全带一事来说。据统计,在中国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至少有10%是由于行车时未系安全带所导致。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安全驾驶理念极为普及,安全带是驾乘者生命保护神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万名驾驶者因为使用安全带而保住性命。有关专家统计,安全带的使用能够使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37%至45%。也许,我们在对待法规的问题上换一个角度可能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西方人的事前干预应该说比较有先见之明,在事情尚在萌芽阶段时就把它解决,远比事后解决来得容易;不过有时东方人的事后反对却显得成熟稳重,比较不容易有主观偏见。

3.东方人注重结果西方人看重过程

西方人看重过程,通过过程解决问题,这种处理方式从一开始就涉及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问题;而东方人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还往往寄希望于事发之后的道德说教。

我们来看在西方国家出版业一稿多投问题的解决,它形象说明了西方人用过程而不是道德说教解决问题。中国人碰到社会问题,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靠道德说教。比如说一稿多投问题,十几年前就常见到报刊上不时有人呼吁作者不要一稿多投,而最近在网上又有人发出同样的呼吁,而且,确实存在有些网络作者一稿多投的现象。这说明这么多年的道德说教并没有收到成效。

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刊物或网站要求作者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任何回音,稿件再自行处理。可是,作品也有青春期,很多文章时效性很强,让作品等一个月,就像让一个姑娘等十年再找婆家一样,很多作者自然不愿意了。

在美国,从来没有人呼吁过不要一稿多投,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什么稿件同时出现在多家刊物上。那么美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这要归功于美国人思维中对过程的重视。美国人通常把社会问题归因于过程,而不是人的道德。要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检讨事情操作的过程,通过改变操作过程来防止问题的发生。

用美国人的思维可以轻松解决一稿多投问题,我们可以先看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打个比方吧,这就像找工作,每个人都经不起等待,可能会把履历表送给一百家公司,但却不会去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上班,为什么呢?你寄履历表给公司,只表示你对要去这家公司工作有兴趣,并不表示你已作了承诺。当任何一家公司真的想聘用你时,他们会跟你再联系一次,你这时只会对一家公司作出承诺。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女多嫁”的情况了。

同样,当一个作家投稿给一家出版公司时,他也只是表露他想在这家出版公司发表的兴趣,如果出版公司真的决定要用这稿件了,寄一个合同给作家,甚至可以用电子邮件通知作家。出版公司只有得到由作家签名的合同,或者回复的电子邮件时,这才算得到了作家的授权。如果作家授权给多家出版公司,出版商可以根据合同来起诉作家,相信没有哪个作家会愿意惹这种麻烦。

对于结果的看重影响了东方人的价值观。在东方,老师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为了既定的理想、目标,你们必须卧薪尝胆,暂时牺牲幸福。于是,学生的求学生涯便坠入到无边的苦海之中。

东方人注重结果的另一个侧面表现就是对成功的态度,东方人有句话“笑到最后才是最好的”,所以他们较少看重过程,他们总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最初已经作好了要迎接艰苦挑战的准备。

4.东方人对孩子疏于管教西方人对孩子严格要求

西方人对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行为要求较严,等到成人以后就不再干涉孩子的生活;而东方人对孩子往往是小时候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等孩子大了,发现孩子啥也做不了,于是跟着操心一辈子。

西方家长对于小孩的社交礼仪及餐桌态度,就有着远比亚洲家长更严格的规定。一年前,一位中国朋友应邀到德国友人家做客,德国友人有一个刚四岁的儿子,用餐前,德国友人特别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蔼地告诉小孩:“如果没有乖乖吃完,那你就没有任何餐后甜点了。”

到了晚饭时间,美酒佳肴,大人痛快闲聊,年幼稚子不知什么时候已不声不响地离开餐桌,留下一碟只吃了几口的残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见是自己最爱的甜点,露出机灵的目光,百般央求妈妈分一些解馋,德国妈妈却丝毫不为所动,只顾招呼客人。国内朋友心中暗想,不过是个四岁的幼童,做妈妈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严厉以对呢?

过了一年,这位朋友再一次被邀请到这一家做客,小孩的改变着实让他非常吃惊,用餐前,妈妈依然约法三章,只见小孩认真用毕餐盘食物,并得到妈妈同意,才离开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当天,小孩吃到了喜爱的餐后甜点。

德国友人对他说:“对待小孩,有两个原则,一是事先得约法三章,二是事后决不妥协。”

西方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他们注重事前干预的思维的表现,问题总是会积小成大,在萌芽状况就予以解决必然省力一些。而东方人虽然相信什么“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但在做事的时候却常常忽视了潜在的问题。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一位中国朋友与德国邻居的一次外出野餐中。百花绽放的春天,这位朋友与邻居一家人郊游踏青,邻居太太准备了新鲜的面包、乳酪、香肠当做午餐。随行孩子们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唤,不顾饮食而嬉戏游玩。

妈妈告诫小孩们,用餐时间如果离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会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们依然不为所动。果然,开车回家途中,小孩们哭闹着肚子饿,德国妈妈仍视而不见,同行的爷爷奶奶也立场一致,并未游说邻居。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这位母亲竟果真不给小孩们任何食物,任由他们闹。事后,国内的这位友人与邻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着肚子饿,你心里不难过吗?”邻居太太说:“当然也会不舍得!可是,要知道如果父母自己先违背原则,那么教育小孩就会一次比一次难。”这位友人又半开玩笑问:“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气,或长大后留下心理阴影?”

“不会,因为我们自己孩提时代也是被如此教育的,当时也会偷偷抱怨父母,可是,长大便会理解父母。”

邻居太太说:“其实,教育小孩并不难,难的是父母本身对待孩子是否可以前后立场坚定,这对身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呢!”

在东方,有太多的父母因为心软,因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无法坚守自己说出的话,结果小孩就顺竿而上,越大越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