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完善人格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500000021

第21章 学生完善人格教育故事推荐(11)

1938年初,许光达由苏联回到延安,先任抗大总校训练部长,后任教育长。同年,桃妹子从父亲的同窗好友徐特立那里,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后来她也到了延安。在延安,许光达和邹靖华夫妻传奇般地重逢了,一时间被传为佳话。因为当时在延安,许光达的婚事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事情。风华正茂的许光达一出现在延安,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许多女作家、女演员、女记者、女军官等对许光达都很倾慕,有的也曾向他求爱,但都被婉言谢绝了。他被一些女同志认为是“不懂感情”的人。其实,许光达最懂得感情,也最珍重感情,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结发妻子。有人曾劝他说:“你同桃妹子离散了十年了,兵荒马乱的年月,倘若她不在人世了,你岂不是白等了?”但他说:“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她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假如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墓,添上一抔土,否则,我是不会再娶的。”许光达夫妻终于奇迹般地团圆了,在抗大的同事和学员们看来,邹靖华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不过是个平常的女人。然而,这就是教育长苦苦等待的心上人,因此,大家对许光达更加敬佩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光达作为国家高级将领和领导人,经常可以带夫人参加重大的礼仪场合,但邹靖华却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因为多年来,艰巨斗争和艰苦生活的磨砺,使她未老先衰。她觉得自己比那些年轻、漂亮、光彩照人的夫人,太逊色了。可是许光达每次都硬拉她去参加,他说:“国家的威仪,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而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这方面,你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的夫人比下去。‘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何况你我是患难多年的夫妻。”

许光达对妻子邹靖华的感情,不仅经历了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和平环境身居高位的考验。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他是怎么样地尊敬、关怀、爱慕自己的妻子的。他对妻子忠信不渝的崇高品格,永远留在邹靖华和亿万人民的心中。

53.张闻天临终交党费

张闻天,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川沙县)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长征时期,曾任党中央总书记。在遵义会议上,他和周恩来、朱德等一起,坚决抵制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积极支持毛泽东对我党我军的领导。1959年后以及“文革”中曾受到错误批判和“四人帮”的迫害。张闻天在这种逆境的情况下,仍然忠于人民,忠于党。

这一天,病榻上的张闻天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经过长时间的昏迷后,他又苏醒过来了。他艰难地举起了颤抖的手,守候在他身边的妻子刘英赶忙凑到床前,张闻天吃力地说出了自己心中仍不放心的事。原来,他向妻子一再坚决地表示,要把生前全部存款作为党费交给组织。这件事他还放心不下,他要妻子留下字据。妻子含着眼泪说:“你放心吧,难道你连我也不相信吗?”张闻天这才满意地表示了放心。他还再三嘱咐,不要让公家负担他的药费,全部由自己支付。这位一生简朴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离开人世时,身上仅穿一套经过再染的旧制服。

张闻天的举动绝不是偶然的。抗美援朝时,他捐献过一大半工资;发行建设公债时,每次他都带头认购;他还经常多交党费,有一次,他交出过两千元。在许多活动经费上,明明公家可以报销的,他却要自己付,而这最后一笔四万元的存款,大部分是补发给他的工资,他也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张闻天不但自己一生忠于人民,忠于党,还教育子女也这样做。1957年,党中央第一次发出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时,张闻天支持儿子到河北农村劳动,1967年又鼓励儿子去新疆建设兵团,并在那里安了家。1972年,儿子回广东探亲时,曾向爸爸提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是否向组织要求调动工作。根据父母年迈的情况,这个要求是符合政策的。可是张闻天不同意,对儿子说:“不能提,国家经济有困难,不能造成不好影响。”直到临终前,他还嘱咐儿子安心边疆。

张闻天就是这样,无论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年月,还是在受到误解和屈辱的时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要求自己子女,都始终不改他那对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

54.宋庆龄信守诺言

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全国解放后的一天,一个幼儿园接到通知,说宋庆龄老奶奶要来看望孩子们。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大家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宋奶奶光临。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糟糕,天起风了。霎时间,飞沙走石。大家议论开了:“宋奶奶可能不会来了。”宋奶奶真的不会来了吗?“笛笛”!大门口汽车喇叭响了。是宋奶奶来了!她不顾寒冷,冒着漫天风沙来了。

宋奶奶笑容满面地走下汽车,走到孩子们中间。一位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说:“天气不好,您就改个日子再来嘛!”宋奶奶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我不能失信,我应当遵守诺言!”宋奶奶给大家讲了她小时候的一件事。

一次,她的同学小珍约她第二天教叠花篮。第二天早晨,爸爸叫醒了宋庆龄,对她说:“今天上午,我们全家到李伯伯家做客,你快起来穿衣服。”宋庆龄听了很高兴,李伯伯家的鸽子最好玩啦!

吃早饭时,她突然皱起眉头发愁了。妈妈奇怪地问:“庆龄为什么不高兴啊?”宋庆龄坚定地说:“今天上午,我哪也不去了!”爸爸惊讶地问:“为什么?”宋庆龄便告诉爸爸妈妈,小珍今天约她教小珍叠花篮。爸爸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唉,过几天学也可以嘛!明天见她,向她解释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宋庆龄想了想说:“不,你们去吧,我在家里等小珍,我不能失信。”

爸爸没办法,为难地问妈妈:“我们的罗莎蒙黛(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好认真哩!你看怎么办?”妈妈在中学当老师,她瞧瞧女儿说:“按罗莎蒙黛自己的意愿做吧,孩子是对的。中国有句格言,‘言必信,行必果’嘛!”爸爸被说服了,同意宋庆龄留在家中。

宋庆龄回到书房,复习功课。9点、10点,她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同学。11点了,小珍还没有来。中午了,小珍大概不会来了,宋庆龄感到十分失望。

门开了。宋庆龄急忙抬起头来。“罗莎蒙黛,亲爱的女儿……”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回来了。宋庆龄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问:“玩得好吗?”“好极了,遗憾的是你没有去。”妈妈走过来问:“你的朋友来了吗?”“没有来”,宋庆龄回答。爸爸一跺脚,大声说:“唉,早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没想到,宋庆龄摇了摇头,慢慢地说:“爸爸,不对。她没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但我心里却非常坦然!”

这就是宋庆龄幼年时期遵守诺言的故事。后来,她终生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食言。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了孙中山遗志,一生都在为实现孙中山的理想而奋斗,并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55.任弼时克己奉公

任弼时(1904-1950),湖南湘阴县人,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任弼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努力奋斗,生活中勤俭朴素,克己奉公,从不为个人谋一点私利。

全国解放前夕,任弼时身患重病,不得已在家里养病休息。他的住房不宽敞,又邻近大街,很不适宜养病。组织上给他找了个较为舒适安静的地方,建议他搬过去住。任弼时知道后说:

“那房子住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能牵动一个机关呢?当干部的一丝一毫不能搞特殊!”

后来,组织上又给他找了一所房子,准备花钱修理。他知道后又制止说:

“现在国民经济正在恢复发展时期,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还是把钱用到建设上去吧!”

就这样,一直到他逝世,始终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任弼时不仅在住房上不愿自己特殊,连平时生活上的小事也是如此。

他在北京养病时,经常到景山去散步。因身体不好,不能走远路。一次,警卫员建议从较近的小门过景山公园。他答应了,但走到那里一看,小门上搭拉着一根铁丝,上面挂着一块“游人止步”的牌子,他二话没说就往回走。

警卫员劝他说可以进去。任弼时立即教育他说:

“这里挂着牌子,说明公园有规定,这是他们的制度,我们决不能破坏!”

结果还是每天坚持走原路去景山。

任弼时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还是在他转战陕北时,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正好上初中和小学。每次敌人来了,都得跟着学校转移,有时还要翻山越岭。有的同志见她们年纪小,出于对她俩的关心,准备把她俩送到中央机关大队,跟着妈妈陈琮英一起走。任弼时坚决不同意。并说:

“让她们锻炼一下吧,不要把孩子养成革命的娇子。”。

这样,在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时间里,任弼时的两个女儿一直自己背着背包,和学校的老师一道徒步跋涉。

进了北京后,他平时经常教育孩子要爱护国家财产,节省开支。还教育家里人不要浪费一度电、一滴水。孩子上学时,平时在学校吃饭,星期天回家也不让她们吃小灶,而是让他们到食堂买饭吃。他这样做,为的是不让孩子产生特殊感。他还对孩子说:

“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

任弼时因病逝世后,全国人民都深深地怀念着他。

56.陈毅律己宽人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等职。

1954年,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揭露了饶漱石的问题,开展了对饶漱石的斗争。当时,党中央决定由邓小平、陈毅、谭震林主持饶漱石问题座谈会。

在对饶漱石的斗争中,陈毅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尤其在对待饶漱石排挤、打击他的问题上,更显出了他的光明磊落和博大胸襟,显示了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崇高形象。

早在1943年,权欲熏心的饶漱石,在黄花塘发动突然袭击,斗争陈毅,对陈毅进行了莫须有的诬陷,使陈毅被迫离开了新四军。

陈毅到延安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身边,他更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鲜明的党性原则。当毛泽东要他不谈黄花塘问题时,他即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一句也不说。

后来,真相大白。饶漱石当时斗争陈毅、赶走陈毅的黄花塘事件,完全是为篡夺新四军领导权而搞的阴谋诡计。但是,陈毅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更多的让自己和同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对自己所受的打击,却显示了宽广的胸襟。每次会议,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总是说:“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痛切地反省。不能因为饶漱石的阴谋被揭穿了,就把自己的缺点掩盖了。为什么饶漱石能制造出这个事件?为什么有的多年在一起工作的老同志,会受饶漱石的利用?我个人也有引以为戒的地方。”

在贯彻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开展对饶漱石的斗争中,陈毅从不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总是多讲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从不因为受过饶漱石的打击和排挤而为自己出气,而是从中认真汲取应有的教训。他总是说:“我对饶漱石也不是一下子就清楚了的。”

陈毅就是以如此宽大的胸怀,以严于律己的模范行动,引导大家正确对待党内斗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增强党性,增强党的团结。

陈毅不仅在政治上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在生活中也克己奉公,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手中的职权假公济私。

解放后,陈毅的父母回四川老家安家时,他因工作忙,不能亲自去送,他对组织上派去陪送的同志提出“约法三章”:

一、把两位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不要惊动省委;

二、找普通民房住,不得向机关要房子。

三、安家事宜自己解决。

遵照陈毅的意见,陪同的同志帮着租了三间普通民房,亲属们帮助清扫了一下,就把老人安置下了。

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时,他的小妹重坤想报考工农速成学校,因她文化底子差,想让陈毅写个条子,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小妹三番五次地请求,他就是不写。他耐心地对妹妹说:

“速成学校是为解放区的干部办的,他们有功劳,但缺少文化,如今是为了工作才读书。你没有功劳,没有资格去,你还是去参加招工考试吧!”

小妹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第二天便跑到上海制造局路考点报考,结果被上海卫生人员培训班录取。一年后,当上了“白衣战士”。

两年以后,军政大学在上海招生,重坤对大学生非常羡慕,再次要二哥帮忙写张条子,让她去试试,陈毅严肃地说:

“我没有这个权利,这个条子我不写。你要读书,我同意,你可上夜校嘛!”

重坤又愉快地听了二哥的教导上了夜校。

57.刘伯承赔碗

刘伯承早年参加革命时,曾参加领导了泸州顺庆起义、南昌起义;在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中,曾率部智取遵义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挺进太行山、参加过“百团大战”;在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建立立下过不朽的功勋。

刘伯承在革命战争中,是位叱咤风云的战将,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位体恤民情,维护革命纪律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