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完善人格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500000014

第14章 学生完善人格教育故事推荐(4)

打那以后,张仲景早起晚睡,十分勤快,脑袋也灵敏,许多草药名称听过一遍全能记住,一般药性病理一听就懂,所以王神仙十分器重他。王神仙见他如此灵性,就让他给自己当助手,看病抄方,配合默契。

有一回,一位老大爷牵着毛驴来接王神仙给儿子看病,说是得了急症,王神仙一早就出去了。没有多久,那老头又回来了,带着王神仙的药方抓药。张仲景看看方子,又问问病人情况,马上明白病人是生了虫子。不过,他发现那味能毒死虫子的藤黄开得太少,药量小不但不会毒死虫子反而会折腾病人,还有肠穿孔的危险。

怎么办呢?张仲景想了一会儿果断地加大剂量,然后随老头一起到了患者家,对王神仙谈了自己的见解,王神仙连说:“对,对!不过,你到底是何处高人,有如此见识?”张仲景便对他说了实话,从此,他的医术越发高超,人也越发出名了。

17.孙权知错认错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张子布),是个两朝开济的老臣,他在孙权面前从来是直言不讳的,因此获得孙权的信任,也因此产生了矛盾。

有一次,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派人递降表,孙权一看,高兴极了,马上派张弥、许晏两人去拜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听了,马上阻止说:“公孙渊背叛了魏国,怕因此受到征讨,所以才远道来求我们援助,归顺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了主意,打算重新获得魏国的谅解,就会杀人灭口,这两个使臣肯定回不来了。那样的话,不是白白送了他两人的性命而叫天下人耻笑吗?”

孙权说出自己这样做的想法,张昭一一加以驳斥。这样反复了几次,张昭一次比一次态度坚决,言词非常激烈。孙权说不过张昭,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变了脸,拔出宝剑怒气冲冲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则拜见我,出宫则拜见您。我对您的倚重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您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我难堪,我真担心有一天会因为不能容忍而杀死了您。”

听了这些,张昭既没慌张又没退缩,他非常镇定地说:“我之所以明知道您并不按我说的做,还满腔热忱地来规范您,是因为常常想到太后在临终时发出的遗诏,叫我精心辅佐您啊!”

说完,泣不成声。孙权见状也感到伤心,把宝剑扔在地下,和张昭相对而泣,但是孙权很固执,没有因此采纳张昭的意见。仍旧派张弥和许晏到了辽东。

张昭见孙权不听劝告,非常恼火,回府以后,就称病不理国事。孙权对他这样做很生气,干脆派人用土堵住了他的府门,表示永远不再用他为官。张昭看孙权把他家门堵了,非常气愤,他也不示弱,索性在院里用土封住了门,表示永远不出门为孙权办事。

张弥、许晏按照孙权的意图,来到辽东,公孙渊果真变了卦,把他们俩给杀了。

孙权万万没想到真让张昭言中了,他很惭愧,觉得对不住张昭,派人运走了堵在张昭门口的土,几次向他赔礼道歉,可张昭不理。派人前去,都吃了闭门羹。

怎么办呢?孙权灵机一动,派人放火烧张昭府上的大门。他想,大火一着起来,张昭还不往外跑?到那时,自己不就看见他了吗?

孙权觉得自己主意不错。可是,张昭看见孙权放火烧门,索性把大门关死,等着大火把他烧死。孙权一看这招不灵,大惊失色,真怕火着起来把张昭烧死。于是,下令扑火。

孙权在门口暗暗责备自己,恨自己办错了事,伤了这位股肱之臣的心。张昭的儿子一看再僵持下去也太不像话了,就连劝带拉硬逼着父亲去见孙权。孙权一看张昭终于出了门,就诚恳地请他到宫中一叙。

张昭来到宫里,孙权向张昭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要尊重他的意见,搞好君臣关系。张昭见孙权这样诚心诚意,满肚子的闷气顿时一扫而光,就又竭尽全力地协助孙权治理国家。

18.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屯驻在新野。多年来寄人篱下的动荡生活,使刘备很难实现政治抱负。这时渴望建功立业的刘备,决心寻求有远识的人辅佐自己,以便尽早摆脱势单力孤的困境,扩充自己的实力。

一天,当地的名士司马徽对刘备说:“能看清天下大势的,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英雄俊杰。我们这里的‘卧龙’和‘凤雏’就是这样的俊杰。”刘备忙问:“他们都是谁?”司马徽说:“这二人是诸葛亮和庞统。您得到二人当中的一个,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了。”

建安十二年(207年)初春,刘备决定亲自拜访襄阳隐士诸葛亮。

当时,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正在襄阳以西的隆中隐居。这位有政治抱负的青年,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他虽然躬耕隆中,但却苦读经史,熟知天下兴衰的道理,还潜心钻研兵法,兼备将才。同时,他也时刻注视着现实政治斗争的形势。

为了拜见诸葛亮,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一连去了三次。前二次都没有访到,刘备仍不肯罢休。第三次去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在草庐见到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刘备说:“久慕大名,两次拜访,未能相见。今日如愿,实平生之大幸。”

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让我过意不去。亮年轻不才,恐怕有失厚望。”

刘备诚恳地说:“现在汉瓦解,群雄混乱,奸臣专权,主上蒙尘。我不度德量才,想伸张大义于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不过,我的壮志并未因此减退,仍然想干一番事业。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的谦虚态度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便将天下形势向刘备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为刘备筹划了实现统一的战略和策略,勾画了三国鼎立的蓝图,既高瞻远瞩,雄心勃勃,又脚踏实地,切实可行。

刘备认为诸葛亮是他所寻找的最理想的辅弼人才,就恳切地请他出来帮助自己。诸葛亮为他诚挚的态度所打动,决心辅佐刘备创建大业,实现安国济民之志,就毅然随刘备来到新野,共商军机大事。

刘备为求贤才诸葛亮,三次亲顾茅庐,求得大贤,成就大事。三顾茅庐也成为千古佳话。

19.华佗行医谦虚谨慎

三国时期着名的神医华佗,少年时代曾跟一位姓蔡的大夫学医。他聪明勤奋,深得师傅赏识。有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草药,也懂了一些药性,以后就跟师兄去学抓药吧!”

华佗到了药铺,不料师兄们欺他年幼老实,就是不许他摸秤。他每天只能为师兄包药捆绳,干些零碎杂活。但又不好马上向师傅告状,怕影响兄弟间的关系。

华佗是个有心的孩子。每当师兄把药称好,让他包装,他就看看药单,再把药包用手掂一掂,记下它的重量。等闲下来时,再把药包打开,用手掂一掂每一味药的重量。这样,日子久了,他手上的功夫越来越熟练了。

华佗出师以后,自己去各处行医,仍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他的母亲就是患了不治之症而死的。因此,他深知医道永无止境,非得时时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行。

有一年,一位乡下农民害了病,请华佗治疗。那位病人皮肤黄了,眼珠也黄了,华佗诊了脉,看了舌苔,对病者的家人说:“依我的经验,这病没法子治了,早日准备后事吧!”说完,长叹一声,背起药箱离去了。

过了一年多,华佗又过此村,仍惦记着那户人家,便前往探视。他想询问一下病人死去的情形,对家人是否有所传染。不料,进了门大吃一惊,原来那位病人活得好好的,身体已完全康复。

华佗急忙问他请过哪位名医,又是如何治疗的?病人回答说,未曾有人来医。华佗深感奇怪,又急问他都吃过什么药物?

病人长叹一声说:“唉,不瞒先生,当时本地正闹饥荒,家里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去买药呢?家里的人都到很远的地方挖野菜去了,我一个人走不得长路,就在附近寻找野菜。结果常见的野菜挖光了,我就在一片片坟地当中啃吃刚刚拱土的蒿苗……”

“吃了蒿苗觉得怎样?”

“味道不大好。不过吃得日久,身上的黄褪了,能走路了,我就边走边吃,追赶家人去了。”

华佗听后,让他带自己去看个究竟。华佗就按他的指点,拔了许多青蒿。然后带上青蒿,立刻动身到外地寻找类似的病去了。

他跋山涉水,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害黄病的患者,便亲自熬药端汤,观察疗效。然而过了几天,病状并未减轻。华佗深感诧异,于是第三次故地重游,决心弄个明白。

原来,那位农民啃青蒿是在正月,蒿苗刚刚冒尖。而华佗采高已在二月,蒿苗都已长高了。

第二年正月,华佗及时采集了蒿苗,赶往病人住处。幸好人还没死,可以检验药效了。

服了药,那病人果然好转。华佗松了一口气,说:“由于我调查不细,险些拿人命开玩笑啊!”

后来,他又经过多次实验与比较,才把自己的发现总结出来,并给新药命名为茵陈。

20.贾思勰请教牧羊倌

贾思勰(xié),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着名的农学家。40岁做过山东临淄太守。他从小喜欢参加农业生产活动,晚年辞官归隐,研究农事,颇有成就,着有《齐民要术》一书。

20岁那年,贾思勰对养羊产生了兴趣,于是每天早晨把羊放出去,羊就自己找草吃,草是不必花钱的,他养了二百多只,结果到了冬天,羊死了一大半,而活下来的又瘦又弱,毛也干干巴巴,没一点儿光泽。这可怎么办?去向牧羊人请教吧。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找到了羊倌,羊倌对他说:“一到冬天,饲料不足,营养不够,羊自然会饿死。”

第二年,他种了几十亩大豆,把草料准备得足足的。可是到了冬天,羊又死了不少。他决定还是去请教请教有经验的人吧。他走了一百多里路,找到一位年纪更大的牧羊人,这个人已有40年的养羊经历了。

老牧羊人听了贾思勰的来意后说:“你的大豆是怎样喂羊的?”他说:“我把它撒在羊圈里了,羊可以随便吃。”牧羊人说:“那怎么行呢?羊这东西最爱干净,羊圈里又是屎又是尿,豆子撒上去,羊也不会吃,它们宁可饿着。”

回村后,贾思勰按照老牧羊人的意见打制了食槽,吊在较高的位置上,羊要伸长了脖子才能够着。每次只喂一点点大豆,吃完了再放,一天定时喂。他又用桑树围成一个圆形的栅栏,里面堆放饲草,使羊爬不上去,只能围着草栅栏转。如果饿了就从空隙往外抽草吃,能吃多少就抽多少,一点不浪费。草栅栏有一丈多高,下边的草吃完了,上部的草就自动往下降,很省事。

冬天过去春天又来了,一只羊也没死,羊毛又密又软,油光瓦亮,他高兴极了,然后他总结出了经验:养羊,关键是越冬,熬过冬天,春风吹绿大地,小草又长新绿的时候,羊就又有吃的了。

以后,贾思勰多次向羊倌请教,并在实践中摸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不但知道冬天怎样养羊,也了解和摸索出了春夏秋三季养羊的经验。

春天草嫩、但短小,羊不能老停留在一个地方吃,要边走边吃,赶着它走,不然草根啃光了,来年就没得吃了。

夏天天气热,要趁早晨凉爽,早点儿放牧,中午太阳毒,就找个荫凉的地方让羊歇着。吃早不吃晌,中午还不能顶着烈日赶羊走路,灰尘与汗水混合,到了秋天羊就会得皮癣。

到了秋天,羊要晚些出来,早晨霜大露大,羊吃了太凉的草会闹肚子。

在实践中贾思勰还有了独到发现。以后他又研究了花椒、大蒜、粘谷子等农作物的生长。晚年,他把一生积累的农事经验编着成《齐民要术》一书,对后来的农业生产指导极大。

21.李白不敢题诗黄鹤楼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读了“欲上青天揽明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在被诗人的浪漫气质打动的同时,会产生一丝李白挺狂傲的感觉。其实,在创作上李白倒是很谦虚的。

这话还得从黄鹤楼说起。

黄鹤楼耸立在武昌长江边上,登楼远眺,汉阳城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多少诗人被眼前景色所动,诗兴大发,挥毫泼墨。

李白原在长安,因高力士等人屡向唐玄宗进谗言,才上表辞官,遨游山水的。

正值暮春时节,李白在朋友的陪同下,到黄鹤楼游玩。李白凭栏眺望了一回江景,就倒背双手,仰脸阅读楼上的题诗。读了一些,不觉怦然心动,提笔凝思,正待书写,忽然看到崔颢的题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唉——”李白感叹一声,说:“崔颢的诗写得太好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不写了。

李白不敢题诗的消息一传开,武昌城的文人议论纷纷,说:“想不到李白这位笑傲王侯的大诗人,竟然还是一位敢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谦逊的人啊!”

22.柳公权除满破骄自成一家

柳公权,中国唐代着名的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他创立的柳体和临写的《玄秘塔》直至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临摹的权威性字帖。

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写字,到了十四五岁便能写出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日子久了,他心里美滋滋的,不知不觉就骄傲起来,以为天下“唯我独尊”了。

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们玩耍,玩什么好呢?这个说捉迷藏,那个说摔跤,柳公权说:“不行,不行,咱们还是比比谁的字写得好吧!”于是大家只好同意,便在大树下摆了一张方桌,比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