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
12350200000019

第19章 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故事(10)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聂海胜和其战友乘“神六”环绕地球飞行77圈,行程325万公里。然而,为期5天的太空飞行中,他们的所有操作准确无误,期间发送指令上百次,进行动作上万次,竟无一差错,极其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次穿越轨道、返回船舱等等一系列高难度空间科学实验,圆满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计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不仅如此,为了像国人传达他们的安全,其战友还在太空狭小船舱中做了一个拥有4个筋斗的前滚翻。而,其功劳也与聂海胜不无关系。除了这样的配合,聂海胜在其战友出舱的时候,细心地护舱门工作也做得不可挑剔。

而且,在聂海胜他们的完美表现竟然完全来源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宇航船上为他们所准备的备用操作指南手册,两人都没动过,因为,他们早已将这些烂熟于心,即使闭上眼睛也可以说出舱内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颜色和作用,而且张口就来。

在感动于此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感动的是聂海胜和其战友在配合上完美无缺,就如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宇航员杨利伟的评价:“他们配合得如同‘左手和右手一样’,在飞船发射的一刹那两手相握,在成功返回的时候两手相握!”

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给了他们声誉:完美无缺!

聂海胜,2003年入选我国“神五”梯度宇航员,2005年成为我国“神六”宇航员,期间他以平常心对待所有的一切,从零做起,虚心地向战友们学习,终于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宇航员。至此,农村娃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而且还在自己的飞天旅程上奋斗不息!

7.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献身的李剑英

李剑英出生于一个善良淳朴的家庭,无论是在小学时期还是在中学时期,他均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幼小的李剑英就向往祖国的蓝天,并立志成为一名驾驭战鹰的人民空军飞行员。在18岁的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招飞入伍,如愿以偿地实现多年以来的梦想。

李剑英是在郑州第十七中学毕业的,在其当上飞行员后,全家人均为其感到骄傲与自豪。当他回家探亲的时候,弟弟向其问道:“你第一次开飞机的时候害怕不害怕?”他却淡然一笑地回答道:“我从来都没有害怕过。”

在入伍之前,李剑英便有着一颗放飞蓝天的报国之心。18岁那年,自从进入航校实现翱翔祖国蓝天之梦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其名字中建设的“建”改为利剑的“剑”,并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之所以改这个字,就是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为一把空中利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努力拼搏、勤学苦练。在航空理论学习方面,他是一名精英,不仅被作为理论骨干由一区队调至二区队担任班长,还以其汗水铸造了翱翔蓝天的矫健翅膀,使自己由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全天候”一级飞行员。

在22年的飞行生涯中,他不但累计飞行5003个架次,安全飞行2389个多小时,还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这些成绩的取得,均是李剑英精飞苦练的历史见证。

正是由于李剑英拥有着一颗翱翔蓝天的报国之心,才使其为之目标不断努力;正是由于李剑英勤于苦练,才使其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于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而言,是否敢于试飞未知领域,是否敢于试趟训练先河,则是其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的具体体现。

2005年10月下旬,当上级的一道“合同战术实兵对抗演习”的命令下达至团中的时候,得知此消息后的李剑英感到无比激动与兴奋。曾在那天晚上,他挑灯夜战,并写下近一千字的“挑战书”。

进入陌生的机场之后,李剑英不仅认真学习机场的使用细则,还用心了解通信导航资料及对抗飞机的技站性能等,并为演戏做着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演习那天,空袭警报骤然响起,所有参战人员均立刻奔向战斗岗位,进入临战状态。依据雷达显示情况,两架“敌机”从同一方向向我机场袭来。在指挥员的一声令下,李剑英与黄光华等4名飞行员,紧急升空并进行拦截,他所驾驶的3号战机,由于地面指挥所做的引导,迅速发现“敌机”,且以最大坡度向右转弯,仅用半分钟时间便牢牢地锁定目标。狡猾奸诈的“敌机”企图得到摆脱,然而,李剑英却沉着冷静,紧紧缠住“敌机”,距敌机两公里处果断地“发射”导弹,成功地将“敌机”击毁。在那次演习的过程中,李剑英曾创下发现目标最远、占位攻击精确的优异成绩。

李剑英那种在险中求生存,在对抗演习中勇猛战斗,敢打头阵的干劲与无畏的战斗精神,令队员们深感佩服。每当忆起此种情形的时候,飞行一大队的队长胡晓东总是记忆犹新地说道:“作为一名老飞行员,每当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李剑英总是喜欢第一个向前冲;每次有重大演习、训练任务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向大队递交请战书。”由他的话语可知,一个“敢”字,却是对李剑英最为有利的注释。

2005年7月,团里要派小分队前往西藏执行驻训任务。此次任务驻地海拔较高、地势复杂、天气变化多端,对飞机、人员的适应能力要求较高,能够有效地锻炼并提高飞行人员在严酷复杂环境中的作战应变能力。于是,李剑英主动请缨,在他驻训的三个月期间,能够执行等级转进、紧急升空、实兵对抗等20多项艰难的任务,且每次均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除此之外,李剑英还尤为注重培养自己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时刻保持着“一声令下就能升空作战”的战斗要求。在初秋不经意间的一天,正在机场战斗值班的李剑英猛然听到急促的战斗警报声,便飞一般地冲向战机,开车、滑行、接通加力……在短短的三分钟之内,他就完成了战斗起飞的准备工作。后来,他先后多次奉命执行紧急起飞,无所畏惧,英勇顽抗,与战友们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空中屏障。

在与“敌机”的不断凯旋中,李剑英巧用智谋,雷厉风行,在危险中求生存,在抗衡中勇敢战斗,从而圆满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

空中一瞬间,事关生与死。对于一个战斗机飞行员而言,如何面对并处置险情,则是其所要面临的最大考验。

每当忆起当时的具体情景,飞行员叶春林情不自禁地说道:“一次次的险情炼就了他的一身虎胆。”

在刚刚改装歼击某型飞机的时候,依照计划需要试飞复杂的特技课目。起飞后,李剑英驾机朝着预定的空域飞去。大约过了20分钟,需要试飞“斤斗顶点”的动作时,猛然间他发现发动机的仪表指示转速,喷气温度降低,飞机速度减少,便随即判定发动机空中停车。

在内心深处,李剑英十分明白,发动机停车,将会带来何种严重后果。此时,他尤为沉着冷静,在保持良好状态的同时,随即向指挥员进行报告。左右紧紧握住油门杆,收到慢车的位置,想方设法创造空中开车条件;然后,将飞机改为正飞状态,检查高度、速度与发动机仪表指示,在符合空中开车条件的状态下,依照空中开出的程序要求进行开车:接通空中的点火电门,按下秒表进行计时,观察发动机的仪表转速、温度及滑油压力是否有所上升,一秒、两秒、三秒、四秒……一时间,喷气温度、转速指示上升,最终开车成功。从进行判断到重新启动,他仅仅只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尚未来得及仔细品味开车成功的喜悦,他就逐渐降低飞机高度,安全返航。

此事过后,大队组织全体飞行员围绕那次特殊的情况展开一场激烈的讨论,李剑英动情地说道:“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它不仅需要伴随一定的风险,还需时刻面临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就要在险情面前处变不惊,在困难面前毫无畏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2004年11月,李剑英随全团前往南方某地执行低气象的训练任务。那天,依照计划飞夜航,由于空中出现大云雾的天气,可见度较差,在直线下降的过程中,李剑英修正下降航迹时,无论如何也寻找不到灯光地标,当转回视线看仪表的时候,仪表指示的飞行状态与他自己所感知的飞行状态极不一致。“错觉!”刹那间,这两个硕大的字眼立即闪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倘若不能冷静应对,理智地克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于是,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制自己,使自己平静下来,做到忙中不乱。在向地面报告的同时,他不仅严格依照地平仪修改坡度,还尽心尽力结合其它仪表保持状态。

然而,老天仿佛在无形中故意考验它似的。在及时修正以后,李剑英依然感觉到飞机有所倾斜,带着坡度,不在正常的飞行状态之内。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较强的毅力,坚信仪表,与其感觉做着顽强的斗争,使飞机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依照预定的下滑航线降低。2000米、1000米……最终,战机却平稳地降落至跑道上。此团政委王宗学曾这样回忆道:“当时,我们均为李剑英捏了一把汗。他一走下飞机,我就急忙走到他的面前,紧握住他的手,向其问及空中险情,可他却显得颇为平静。”

在战友的心目中,李剑英是一个对飞行训练精益求精的人。对于飞行前的准备,对于每一个科目,不论试飞了多少次,他都要反复计算,再三演练,将风向、风速、云雾、可见度、地面参照物等飞行参数均进行定量分析,并制定出各种预案,从不放过任何疑点。无论是飞行基础科目还是高难度科目,无论是飞单机出动还是编队的战斗动作,他均能沉着冷静,依照次序进行操作,做到柔和一致,既不急剧拉杆,又不粗猛刹车,力求将每一次飞行都有所收获、按部就班地完成得完美无憾。与他长期在一起工作生活的飞行员康学毅这样说道:“在飞行学员的同期学员之中,李剑英率先当上区队长,率先成为党员,被分到部队后,四次改装训练均比别人先放单飞、遨游蓝天。”

正是由于历经险情,才使李剑英在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飞行经验;正是由于历经险情,才使其从未发生过“错、忘、漏”的现象与事故征候,成功地完成任务。

2006年11月14日上午,飞行员李剑英的驾驶战机执行空中巡逻游猎例行飞行任务后,在返航的过程中,突遇鸽群撞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他在迫降的时候不幸追击身亡。由战机发生险情至坠毁解体,仅仅在短暂的16秒之内,他却用忠诚飞完了其生命中的最后航程。

2006年11月14日,兰空某团驻地天气少云,可见度大于10公里,是一个飞行的好天气。上午11时17分,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起飞,照例执行空中的巡逻游猎任务。起飞、出航、空域动作、返航与解散加入起落航线均为正常。然而,令人们想象不到的是,此次驾机竟然成为李剑英与其心爱战鹰一起进行的最后一次飞翔。

“639起落架好,大力臂!”“639襟翼全放!”12时02分,战斗机飞行员李剑英接二连三地向指挥员进行报告。“检查三转弯!”“立即着陆!”指挥员回应道。于是,战机一如既往地降低高度,进入三转弯,进入下滑线,一切均为正常。

12时04分,当飞机的高度下降至194米、距离机场2900米的时候,突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砰”地一声巨响。

12时04分09秒,李剑英:“我撞鸟了,我要调整跳伞。”

12时04分15秒,李剑英:“看迫降行的话,我把起落架收起来了。”

12时04分18秒,李剑英:“我把起落架收起来,迫降!”

12时04分25秒,飞机解体爆炸。

这是李剑英烈士最后与塔台的三次通话,他的声音仍然十分沉稳,未能听出任何慌乱。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其放弃跳伞机会,而改为成功率较低的迫降呢?

鸟撞飞机是世界性的航空难题,每年均有不少民航、军用飞机由此遭遇空中险情与空难。对于附带两个或多个发动机的飞机来说,撞鸟后,能够紧急关闭被打坏的发动机,进而实施迫降,而李剑英驾驶的战机则是单发机型,若要着陆,难度则是可想而知。

在李剑英第一次报告飞机撞鸟的时候,战机距离机场的跑到头2900米,高度是194米。刹那间,机身剧烈抖动,发动机骤然下降,温度急剧上升,战机的高度平均每秒约下降11米。

一般而言,在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飞行员往往会报告:“我撞鸟了,跳伞!”而李剑英却报告道:“一定要调整跳伞!”他到底要调整什么呢?根据事故调查小组人员推断,倘若不调整而直接跳伞,飞机很有可能坠毁于村庄田野,必将威胁其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后果不堪设想。他之所以要调整跳伞,就是为了避开村庄。依据相关介绍,从鸽群撞击点至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共遍布着7个自然村庄,一处高速公路收费站与一个砖瓦厂,共有836户。沿着下滑轨迹依次分布着3个村庄,共298户,居住着3700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