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
12350200000020

第20章 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故事(11)

除此之外,李剑英驾驶战机多年以来,深爱着他的“伙伴”,即使仅仅只有一点希望,他也要千方百计地将战机开回去。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精湛的飞行技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刚毅地操纵着驾驶杆,尽心尽力将这批不听使唤的“野马”驾驶至没有人烟的跑道延长线,并沉着冷静地向其指挥员汇报道:“看迫降行的话,我把起落架收起来!”望着战机即将接近跑道延长线,紧接着,他又再次汇报道:“我把起落架收起来,迫降!”

起落架渐渐被收起,战斗机迅速下降,80米……60米……40米,战斗机快速下降,飞机机头微微上仰,着陆于跑道的延长线,且像快箭一般地向前冲出,当冲至离第一接地39.3米处的时候,不幸被高出地面三米的水渠护坡阻挡。12时04分25秒,飞机遭撞击后爆炸解体,李剑英由此壮烈牺牲。

在飞机解体后,发生的爆炸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爆炸现场距离最近的一位群众不足20米的距离,较为幸运的是,没有一名群众受到伤害。

后来,兰空某部的部队长李少华回忆道:“当时飞机上有1发火箭弹,120多发航空炮弹,800多公升航空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倘若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事故发生后,在检查飞机残骸座舱前挡风玻璃上部的时候,空军事故结论组意外地发现不计其数的散射状血丝与鸟毛,发动机Ⅰ级压气机叶片呈现出被软物体撞击损伤的典型特征。在跑道北头延长线的2.9公里处,还发现12处散落的信鸽残体。

七尺之躯搏长空,信念何重身何轻。从准备跳伞的那一刻到调整后跳伞,从准备迫降到执行迫降,在短短的16秒内,李剑英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光荣地发扬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光荣传统;在短短的16秒内,他用忠诚飞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后里程;在短短的16秒内,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炽烈壮歌。

在从军24年的过程中,李剑英陪伴他心爱的战鹰已经22多个年头。对飞行员李剑英而言,多年的军旅生涯,他过的是一种夫妻分居的生活,既不能像平常人那样在年迈的双亲面前尽孝,又不能在相濡以沫的妻子面前儿女情长,甚至不能在孩子面前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然而,对于不计其数的战友来说,他们对李剑英的称呼不知从何时开始便变为“大哥”。烈士走了,留下的不仅仅只是牵挂,还有一种精神,及对军人“责任”的最好诠释。

烈士悄然无声地走了,留下的却是诸多牵挂。不仅有白发苍苍的父母、相濡以沫的妻子,还有即将高考的大儿子、天真纯朴的小儿子。在这些亲人的心目中,飞行一直都是李剑英的最爱。

李剑英与妻子的最后一别是在2006年的10月29日,那天,他出差路过银川,顺便回家探望了一下,然而,令大家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它竟然是其与妻子、孩子的最后一面,加上此次出差,整个2006年,他一共回家了5次。

令他们想象不到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竟然换来的是伤心欲绝,孩子对爸爸的渴盼竟然得到的是惊天噩耗。

2006年11月14日中午,他的妻子李月平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午休时,身体一向不好的她头脑昏昏沉沉的,在似睡非睡之间,她猛然产生李剑英坐在沙发上的幻觉,随后猛然惊醒。起床后,妻子依照丈夫的叮咛,吃了许多水果以增加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正在这时,部队的领导敲门而入,告知她李剑英在飞行时遭遇鸟撞而失踪的噩耗。听到这个消息,刹那间,李月平就瘫软在地,失声痛哭。对于丈夫的这一举措,李月平甚是理解。

壮丽的那一瞬间,源于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在幼年的时候,李剑英就喜欢穿军装;到了高中的时候,他把当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视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飞行员后,他就把爱战鹰、爱飞行、爱祖国作为人生誓言;入伍24年以来,他便把这种博大的爱融进人生。

一直以来,李剑英的家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坎坷,然而,他却从来没有动摇自己热爱飞行的事业心。1992年,前妻由于对他的飞行事业颇不理解,而与其分手;2004年,现在的妻子李月平由于患得系统性红斑狼疮,每月需要化验尿、血常规、吃中药与激素等;同年,李剑英的父亲患得脑血栓,母亲患得精神病,时常住院治疗;岳父患得关节炎,于2005年6月瘫痪在床……面对这些困难,李剑英总是勇敢地面对,想方设法努力克服。平时,他尤为节俭,生活方面能省则省,一套便装一穿就是多年。他有20多年的烟龄,为了节省钱财给妻子与老人看病,在平日的生活中,他仅用5角钱买一包的麻子解解烟瘾,最终,却强制自己戒烟。

作为一名正团职飞行员,李剑英不但对此没有任何的失落感,反而积极求飞,不为家庭的重重困难而拖累,生怕耽误自己的飞行训练。2004年,妻子李月平由于病重被转到北京住院,团领导特意安排他前往北京陪同,他仅仅呆了一个星期,就给团领导打电话说:“妻子的身体一直都是这样,在治疗方面有医生和护士,我也帮不上太多的忙,还是让我回去继续飞行吧!”2005年7月,团里要组织小分队入藏驻训,考虑到他的妻子身体状况不太好,组织并没有将其列入计划,然而,李剑英却主动要求,并称自己早已做好妻子的思想工作,坚持参加西藏的驻训工作。在从事飞行的22年中,李剑英年年出满勤,飞行时间次次排在全队前列。仅在2006年以来,他就已飞行144小时42分。

由于驻地离家较远,李剑英平日极少回家。2005年,他没有休过一天的假;2006年五一时期,部队安排他前往青岛疗养,在途中路过家乡郑州时,李剑英便下车与父母及兄弟进行短时间的相聚。由于行程较紧,一家人只是凑在一起吃了晚饭,聊得颇为开心。但没有想到的是,那天却成为他与全家在一起的最后聚餐……

李剑英逝世以后,年迈的父母多次昏迷,苏醒之后断断续续地说道:“他从小热爱部队,喜欢飞机,颇有志向,是一个好儿子……”他的弟弟妹妹两眼布满血丝,深情地追忆道:“哥哥在18岁离开父母,2006年春节,当他回郑州探家时,体弱多病的父母望着哥哥那黑黝黝的脸庞,心里不知有多么心痛,多么渴望他停飞而回到自己的身边,就在他即将归队的前天晚上,父母终于忍不住了,情不自禁地说‘剑英,你从小离开家,现在年龄也不小了,我们的身体也不是太好,你的家属也是一样。现在你都四十多岁了,你干脆给部队申请停飞算了,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过个安稳日子就行。’”

虽然话语如此,但在心灵深处,他们深知,李剑英是那种几天不飞行、浑身便提不起精神的人。倘若部队不让他停飞,而其让他停飞,则是一件绝不可能的事情。曾在当时,他只是对父母搪塞道:“我回去看看吧!”然而,在归队之后,他又若无其事地开始参加飞行训练。

2006年11月20日,在李剑英烈士的追悼大会上,他的母亲一遍遍地责怪自己的儿子:“你是英雄,咋不把飞机开回来呀?”在追悼大会结束后,年迈的双亲立即回到郑州,对此,他们却这样解释道:“剑英生前从不愿意麻烦领导,我们做父母的,在他走后也要让儿子放心。”

一直以来,李剑英的大儿子李准与爷爷奶奶在郑州生活,直至2005年,才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转学至银川。虽然平日与父亲聚少离多,但能够见到父亲,16岁的李准还是十分高兴。由于与老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李准的性格难免有些内向。当他转学至银川后,李剑英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呵护着。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与强壮的身体,李剑英在有空的时候,不是教儿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就是带领儿子爬山、踢球等。仁慈的父亲,使得儿子在最短的时间内便“焕然一新”。

李剑英牺牲后,部队派人从银川将李准与弟弟接至部队驻地,并声称是看爸爸,他们异常高兴,一路上有说有笑。然而,当到达部队营区后,望着许许多多的叔叔阿姨在门口等待他们,望着满眼泪水的爷爷奶奶,李准一下子便明白事情的原委,“扑通”一声跪至爷爷奶奶的面前,孩子的懂事令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无不为之流泪,他紧紧地搀扶着妈妈,噙着泪水说道:“妈妈,虽然爸爸走了,但我们还要过呀,你一定要坚强,有我和弟弟呢。”

对于父亲,李准拥有着他人难以理解的一种敬慕之情。尽管与爸爸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但李准时常在朋友面前自豪地夸奖自己的父亲。对于爸爸的这一举动,懂事的孩子总是噙着眼泪对爷爷奶奶说道:“爸爸的牺牲是伟大的,如果他跳伞了,虽然我们全家能够保全,但不知会有多少老百姓的家由此遭遇飞来横祸。再说,飞机又不长眼,掉下来砸到哪一家都不好,到时候,伤心的将恐怕不止一家了。”

李准既懂事,又坚强。为了能够祭奠父亲,为了能够送亲爱的爸爸最后一程,在随后的几天里,他时常前往父亲殉难的地方,并在那块父亲长眠的地方不断寻找。终于,在爸爸牺牲的那片土地里,他寻找到飞机上的一块座舱碎片,这是爸爸生前留下的物品。于是,李准特意请人将其刻成三个项坠,一个是星星状的,并送给妈妈;另外两个是月亮形状的,由自己与弟弟保留,上面均刻着一个“英”字,他是别人对其父亲的爱称,星星与月亮则象征着永远陪伴长眠在蓝天的父亲。

李剑英不仅爱妻子、爱孩子,还深爱着自己的飞行事业。几年之前,看到与他同期入伍的战友专业回到家乡,父母便渴望他也能过着安定平稳的生活,早日专业回家。与此同时,他的三弟已托人为他联系好一家月薪过亿的航空公司。当父母将其告诉李剑英后,他却耐心地对老人劝说道:“我也很想回到你们的身边,尽一尽做儿子的责任,但我是一个军人,哪能说走就走。再说,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并不容易,等到我哪天实在飞不动了,一定会主动提出转业回家,到时再好好陪你们。”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自己荣获的第一枚军功章送给弟妹,并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尊重长辈,做一个令父母骄傲的人。

对于蓝天,李剑英用其赤诚的心描绘着心中的向往;对于战鹰,李剑英用其真挚的爱抒发着自己的炽热;对于飞行,李剑英用其实际行动诠释着非凡的誓言。

8.反腐倡廉的忠诚卫士余春坤

余春坤,出生于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甸张村一户农民家庭。余春坤的父亲曾当过军人,因此,童年时期的余春坤就经常听父亲讲一些战斗故事,在父亲的熏陶下,春坤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了“长大后要当一名解放军,为保卫祖国做贡献”的心愿。然而,父亲在家呆的时间并不长,有好长一段时间都远在昆明,春坤则跟随母亲生活在甸张村。母亲长期在家务农,生活过得很清苦,平时就靠父亲寄钱接济。余春坤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作为大儿子的他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了许多,早早就能够生活自理。

在余春坤18岁那年,父亲写信要母亲到昆明做家属工,而母亲放不下家里三个孩子。懂事的余春坤看出了母亲的心事后,就对母亲说:“妈妈,你去昆明吧,家里的事你放心,我可以照顾好弟弟妹妹。”就这样,余春坤一个人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除了白天务工,他还在自家承包的田里种上了棉花。为让远在异乡的父母放心,他还写了一封信说:“弟弟妹妹都很好,家里也好,你们不必挂念。另外,我还种了一亩地的棉花。请妈妈注意身体,安心工作……”母亲读着儿子寄来的信,眼眶湿润了,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儿子,她感到很自豪。

1983年,对于余春坤来说,是值得难忘的。这一年,他19岁,到了实现当兵梦的年龄。听到征兵通知后,余春坤很快就报了名。随后,他又向远在云南的父母发了一份电报,说明情况。父母知道此事后,非常赞同儿子这一举动,支持他去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尽管家里比较困难,入伍期间也不可能挣很多钱,但儿子那颗报效祖国的心比什么都重要。几天后,经过体检、政审等一系列程序,余春坤终于如愿以偿地收到了通知书。那天,他尤为兴奋,抱着通知书,一夜都没睡好。

为了使儿子能够在部队安心服役,在入伍的前一天,父亲特地从昆明赶了回来,准备送儿子去参军。在送余春坤的途中,父亲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道:“儿呀,在军队一定要经受得住挫折和考验,要好好听首长的话,安心服役,为父母和家乡父老争光。”余春坤坚定地点了点头。就这样,他带着对部队生活的向往,带着父母和家乡父老的嘱托,踏上了军人旅程。

刚到部队,余春坤感觉一切都很新鲜。但日后艰苦的新兵训练和日复一日单调的部队生活,使他逐渐失去了新奇感。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总是会想起父母的嘱托,因而也就能够很快振作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军营训练中。

两个月后,新兵连生活结束了,余春坤也因综合素质良好,被点名分配到支队的拳头中队——直属一中队。这时,他心想:既然自己的军事素质已经是佼佼者,就一定能够分到特勤排。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余春坤被分到了炊事班。听到这个消息,余春坤心中的那份委屈一下子涌上心头。之后的几天里,他的心情一直都不好,总是想找个地方出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