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12325700000022

第22章 卷四(5)

裴頠(267—300),字逸民。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等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说,提出崇有论,在当时的思想领域有很大影响,著有《崇有论》。

庄振,字龙见,号修塍。其先当宋南渡时自丹徒徙金坛。生平不详。

宋仲子,指宋衷,字仲子,东汉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县东)人。刘表据荆州,辟为五业从事。治古文,善《太玄》,在荆州学派中最有影响。曾与刘表共定《五经章句》。著有《周易注》、《太玄经注》、《法言注》、《世本注》等。

甄鸾(约535—566),字叔遵,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在北周王朝陈武帝任司隶大夫、汉中郡守。甄鸾信佛教,通天文历法、撰天和历法,于天和元年(566)起被采用颁行。著有《七曜算术》、《五经算术》等。

姜岌,生平不详。东晋时期的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朝天文学家。他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拜太史令,迁昭文馆大学士。

陈泗源,指陈厚耀(1648—1722),字泗源,号曙峰,泰州(今江苏泰州)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苏州府教授。因精通天文演算法,授编修,与梅谷成同修历书。官至司业、左谕德。曾补杜预《长历》为《春秋长历》。著有《春秋战国异辞》、《礼记分类》、《春秋世族谱》、《十七史证证伪》等。

姚文僖,指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乾隆时,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嘉庆初为状元。授编修,入值南书房。历任侍郎、学政、尚书。论学推崇宋儒,亦究心汉学,精于《说文》。著有《说文声系》、《说文校义》、《说文解字考异》、《邃雅堂文集》等。

罗茗香,指罗士琳(?—1853),字次璆,号茗香,江苏甘泉人。监生。循例贡太学,游京师,考取天文生,出阮元门。清咸丰元年(1851),诏征举孝廉方正,郡县交荐,以老病辞。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陷扬州,遂卒。著有《句股截积算术》、《春秋朔润异同》、《比例会通》等多种。

薛雯博,指薛獻可,字博文。江苏江阴人。贡生。积学敦行,老而好学。著有《春秋经朔表》、《六书敩古编》等。

范景福,杭州诂经精舍学生,著有《春秋上律表》。

焦里堂,指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江都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后会试不第,从此无意仕途。所著《孟子正义》三十卷,采录清代六十余家研究《孟子》的成果,推阐赵岐之注,是清代诠释《孟子》最为详备的一种,为清代十二种新疏之一。另著有《易章句》、《易通释》、《易图略》、《论语通释》、《书义丛抄》、《毛诗郑笺补疏》等多种。后均收入于《焦氏丛书》。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时才思敏捷,博物多识,问无不对,善为文。曹操曾辟他为丞相彖,后迁军谋祭酒,拜侍中,建安末,从征吴,卒于道中。著有《初征》,《登楼》,《征思》等较著名。诗作有《七哀》等。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三国时著名易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周易略例》凡七篇,首黜象数而专言义理,对后世易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南北朝时,他和郑玄的《易》注并行,自唐人撰《五经正义》,《易》采王弼注,郑注遂废。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为会稽太守王朗之功曹,后归孙策,复任功曹,官至骑都尉。承其高祖虞光传孟氏《易》。《三国志》有传。著有《周易注》,今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曾采录其说。清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辑录。

刘侍郎,指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由编修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刘墉为人机警,政术娴熟,深得乾隆的赏识。刘墉精通书法,被誉为“近世小真书,以诸城第一”。

孙文定,指孙廷铨(1613—1674)本名廷铉,字枚先,又字伯度,别字沚亭,颜神(今博山)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入清后任吏部尚书。康熙元年(1662)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卒谥“文定”。著有《颜山杂记》,《汉史亿》,《归厚录》,《琴谱指南》,《南征纪略》等。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相传他在羑里创拟了《周易》的六十四卦,在位五十余年,积极图治,成为中国商末时期西方最为强盛的部落。

周宣王,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周厉王之子。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开创了历史上周朝复兴的格局。

周幽王,姬姓,名静(一作靖)。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在位期间,任用虢石父主持朝政,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国人怨愤。西元前772年,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

顾九苞(1738—1781),字文子,一字芍南,江苏兴化人。是“诗画名家”顾锡爵之子。“扬州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曾充任四库全书校录。四十五年(1780)中举,四十六年(1781)成进士。博闻强记,淹贯群经,与任大椿、王念孙等齐名。

鲍参军,即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任刑狱参军等职。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近人黄节作有《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可参考。

孔安国,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武帝时为谏议大夫。相传他曾得孔子住宅壁中所藏古文《尚书》,他为《尚书》所撰的传今已佚。唐人《五经正义》所采《孔传》系后人假托的伪书。关于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马雍《〈尚书〉史话》所述简明扼要,可参考。

钱塘(1735—1790),字学渊,一字禹美,号溉亭,嘉定(今上海)人。钱大昕侄子。乾隆年间进士,官江宁府教授。著有《春秋左氏传古义》、《述古篇》、《史记三书释疑》等。

对琴,指汪棣(1720—1801),字靴怀,号对琴,一号碧溪,江苏仪征人。廩贡生。官刑部员外郎。喜藏异书,好宾客。著有《春华阁词》、《特雅堂集》等。

汉上,指朱震(1072—1137),字子发,荆门军(今湖北荆门)人。政和中进士。南宋时,以《易》、《春秋》著称。受业谢良佐,为二程再传弟子,宋代易学象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汉上易集传》、《卦图》、《丛说》等。

毕光琦,字韫斋,江苏扬州人。曾助阮元编辑《经郛》一书。

廉希宪(1231—1280),字善甫,维吾尔族人。自幼熟读经书,深通儒家之道,人称“廉孟子”。任京兆宣抚使,曾助忽必烈北上争夺汗位。奉命行省荆南,禁剽夺,通商贩,释战俘,兴儒学。元大德八年(1304)病卒,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著名画家。元仁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松雪斋集》等。

朱氏,指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人(今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李因笃、潘耒、严绳孙号称“四布衣”。所作《经义考》三百卷,一名《经义存亡考》,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学流派与经义的重要参考书。清翁方刚《经义考补正》和罗振玉《经义考目录八卷校记》,均有补充订正。

冯益都,指冯溥(1609—1691),字孔伯,号易斋,山东临朐(一作益都)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编修。累官文华殿大学士,汇吏部尚书。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与李霨、杜臻、叶方霭四人同为阅卷官,得人最盛。著有《佳山堂集》。

朱野云,即朱鹤年(1760—1834),字野云,号野堂,一号野山人,江苏泰州人,一说维扬(今江苏扬州)人。长年寓居北京,与朱昂之、朱本合称“三朱”。相传曾为阮元代笔作画。

曾宾谷,指曾燠(1760—1831),字庶蕃,号宾谷,一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官至贵州巡抚。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八大家之一。著有《赏雨茅屋诗》。

袁绍(153—202),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东汉末,起兵以讨董卓,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后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王韩城,指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陕西韩城人。以拔贡考铨蓝田教谕,历佐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幕。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官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论学主濂、洛、关、闽之学。病卒谥“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