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12325700000021

第21章 卷四(4)

白沙,指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人,学者称“白沙先生”。曾屡试不第,遂弃举子业,师从名儒吴与弼。明成化十八年(1482)明宪宗下诏征,但未被重用。此后便隐居故里,从事讲学著述。为学初宗朱熹,后转向“心学”,提倡“静坐”,被认为是明代“心学”的先驱。万历十三年(1585),诏从祀孔庙,称先儒陈子,谥“文恭”。著有《白沙集》。

李鼎祚,资州磐石(今四川资中西北)人。唐代初授著作郎,后任秘阁学士。所著《周易集解》,又名《李氏周易集解》、《李氏易传》,仿《毛诗》分冠《小序》之例,以《序卦》散缀六十四卦之首。采汉魏以来共三十五家易说。是继《周易正义》后的又一部整理两汉至唐的易学研究成果的易学名著。原刊十七卷,附王弼《略例》一卷。今《津逮秘书》、《四库全书》、《雅雨堂丛书》等丛书均有收录。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易学丛刊》中也有收录。

文翁(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六安)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在成都兴“右室”,办地方“官学”,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舍人,犍为(今贵州尊义)人。汉武帝时为待诏。著有《尔雅注》三卷,今佚。陆德明《经典释文余录》为“犍为文学”。吴承仕《经典释序录疏证》:“诸书多引作‘犍为舍人’,或以为即《东方朔传》中之‘郭舍人’也。然《左传正义》中‘舍人’、‘文学’并见,则又似二人矣。”

李善,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显庆中为宗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有雅行,学通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后坐事流放姚州,遇赦还。居汴郑间讲授,传其业者称为“文选学”。著有《文选注》。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滨州惠民县东北)人。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给事中,复为中郎。为人机智,以诙谐滑稽,善辞赋。著有《七谏》、《答客难》。现在流传的《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神话传说,虽题为东方朔撰,实际上是后人的伪托。

苏子瞻,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县)人。北宋仁宗嘉佑年间进士,历任凤翔签书判官、开封府推官、中书舍人等职。晚年时,因“新党”秉政,被贬惠州、儋州等地。工诗词,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学士”。又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子由,指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间,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出为河南推官。元丰时坐兄轼以诗得罪,谪鉴筠州盐酒税。为文汪洋淡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

凌筱南,指凌焕,字晓南,安徽定远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至江苏道员署江南盐巡道。曾国藩曾评论他说:“晓南好学深思,通知故训。”

练廷璜,字立人,连平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书宗颜柳,为时所重。

万季野,指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遍读家藏书,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1678)荐博学鸿词,不就。后以布衣参史局,《明史稿》五百卷,皆出其手定。著有《石园诗文集》、《宋季忠义录》、《南宋六陵遗事》、《儒林宗派》等多种。

陶青(?—约前147),西汉人。陶舍子,袭开封候。景帝时为丞相。卒谥夷。

刘舍(?—前141),西汉人。景帝七年任御史大夫。中三年继周亚夫为丞相。卒谥哀。

沈东甫,指沈炳震(1679—1737),字寅驭,自号东甫,浙江归安人。乾隆初举博学鸿词,未中。穷年著书,丹黄钩纂,考订博辨。亦能诗。著有《新旧唐书合抄》、《九经读蒙》、《廿一史四谱》、《唐诗金粉》、《井鱼听编》、《历代帝系纪元歌》、《沈氏族谱》、《增默斋诗》等多种。

刘朐(888—947),一名煦,又作日辉,字耀远,五代时涿州归义人。以文学知名。后唐庄宗时为翰林学功。明宗时入相,后兼判三司。后晋高祖时,官至司空、同平章事。两朝均以宰相鉴修国史。开运二年,领衔进呈《唐书》,即今《旧唐书》。后为东都留守。契丹犯京师,以目疾罢为太保。

高欢(496—547),一名贺六诨,渤海人。世居怀朔镇,遂习鲜卑风俗。北魏孝明帝时期,起兵讨灭尔朱荣,另立孝静帝。北魏始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氏执东魏政权十六年,与西魏连年作战,互有胜负。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北齐帝,追封为神武帝,庙号高祖。

尔朱荣(493—530),字天宝,北魏北秀容川人,契胡部落首领。在北魏后期政权中,尔朱荣因镇压人民起义,招纳侯景、高欢等有功被朝廷重用,他发动“河阴之变”后,以权臣专制朝政,使北魏政治更加混乱,吏治更加败坏,加速了北魏政权分化瓦解。

尔朱天光(496—532),北魏北秀容川人。尔朱荣从祖兄子。少勇决,荣爱之,与尔朱世隆立节闵帝。后高欢举兵,天光兵败被诛。

信陵君,即魏无忌(?—前243),战国时魏国人。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于信陵,故称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曾以“围魏救赵”的计谋击败秦军著称。

荆轲(?—前227),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贵族,迁于卫,卫人称庆卿。秦灭卫,亡至燕,燕人称荆卿、荆叔。燕王喜二十八年,以秦亡将樊于期首级和内夹匕首之督亢地图出使秦国,欲乘机行刺。后行刺未成被杀。

燕太子丹(?—前226),一名燕丹,战国时燕国人。燕王喜子。为质于秦,燕王喜二十三年,亡归。二十八年,见秦兵旦暮至,乃遣荆轲以送督亢地图及樊于期首级为名,赴秦刺秦王政。事败,秦急攻燕。与燕王喜同逃辽东。燕王喜用代王嘉之计斩丹以献秦。

张良,字子房,韩国人。秦灭韩,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狙击始皇于博浪沙,中副车。秦求贼甚急,良更姓名,亡匿下邳,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刘邦起兵,为之军师。汉朝建立,被封为留侯。晚好黄老之学,学神仙辟谷之术。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灵帝时为议郎,后因遭诬陷,流放朔方。董卓专政,被迫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熹平四年(175),与堂溪典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蔡邕书丹于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杨赐(?—185),字伯献,东汉弘农华阴人。杨秉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初隐居,不应征辟,桓帝时以司空高第官侍中。灵帝即位,侍讲华光殿,累迁司徒、司空、太尉,封临晋侯。以直谏著称,卒谥“文烈”。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人。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曹芳正始间,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与阮籍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论学崇尚老庄,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后被人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善文,工诗,风格清俊。著有《嵇康集》。

郑覃(?—842),郑州荥泽人。郑珣瑜子。少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经术精深,议论持正,唐文宗召为翰林侍讲学士,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以名儒领祭酒,时太学刻石经,与周墀等校定九经文字。

张参,河间人。唐玄宗开元中举明经。代宗大历初,为司封员外郎。十一年,为国子司业,撰《五经文字》三卷,凡收三千二百余字,依偏旁为百六十部。

毋昭裔,五代时河中龙门人。博学有才名,嗜藏书,好古文,精经术。孟知祥镇西川,辟掌书记。及称帝建后蜀,擢御使中丞。孟昶嗣主,进左仆射,以太子太师致仕。著有《尔雅音略》。

张德钧,疑为张德昭,一作德钊。简州平泉人。工书,曾写成石本《尔雅》。

田况(1005—1063),字元均,信都人。徙居开封。北宋仁宗天圣间进士,再举贤良方正科。夏竦经略陕西,辟为判官,言治边十四事。累官枢密使,以疾罢为尚书右丞,以太子少傅致仕。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陈与义同乡好友。南宋建炎三年(1129),席益流寓衡山,陈与义也避金兵至湖南,两人相遇。绍兴五年(1135),为四川安抚制置大使。

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济州巨野人。晁冲之子。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进士。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书,编成《郡斋读书志》。另著有《昭德文集》、《易诂训传》等。

宋仁宗,指赵祯(1010—1063),北宋第四任皇帝。在位期间,对西夏与辽政权乃屈辱求和,增加官吏军队员额和俸饷,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虽一度起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实施新政,但不久即废罢,在位四十二年。

杨南仲,篆书名家。北宋嘉佑中与张友直刻石经于国子监,颇具法度。

宋高宗,指赵构(1107—1181),字德基,南宋第一任皇帝。在位期间,拒绝抗金主张,采纳避敌之议,渡江南奔,建行都于临安,史称南宋。又杀害岳飞,割地称臣,纳贡于金。绍兴三十二年(1162),传位于赵昚,称太上皇帝。在位三十六年。著有《翰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