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2318500000031

第31章 岑参(二首)(2)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却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跳出一般离愁别恨的老套。全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把送别结合在雪景里写,摄取画面的镜头,从飞雪突来、雪着树上的全景,到散入珠帘的特写,再推出风掣红旗的中景,最后点出雪中送别。这样写,给人以深刻的实体感,而且适应雪中送别的主题,既写了景,又抒了情。在咏雪送别中,诗人把更多的笔墨用在描写雪景上,这边疆瑰丽的雪景正好是依依送别的环境背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比喻,以及不违情乖理的夸张,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万里边疆风雪图。这样一幅画面不仅潜流着诗人依依送别的真挚感情,而且暗衬出将士们为国戍边的战斗豪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边疆的热爱。

诗以写雪景起,以写雪景终,前后关联,相得益彰,形象完整统一。“红旗”、“白草”、“沙漠”、“胡琴”等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给人一种鲜明的美感,既深化了主题,又突出了诗的艺术形象。

用笔灵活,富于变化,有明写,有暗写,有泛写,有细写,采取了一般和具体相结合、粗与细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并佐以急促的转韵方式,创造出一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这与诗人乐观奔放的思想感情是相统一的。

在运用语言方面,作者也是十分出色的。不用典故,不见生僻之词,朴素自然,而且精炼确切,特别是“散”、“湿”、“掣”、“空”等词的运用,新奇传神,恰到好处。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语言技术的高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事物深入、周密的观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支激越高昂的进行曲

——读《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奉送出师西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宝十三载(754),封常清被任为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奏调岑参为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首诗便是诗人在封常清军府中任职期间送封常清率兵西征时所作。

“西征”,不少唐诗选注本都说是指征播仙。其实,这首诗所说的“西征”,与“破播仙”并非指同一战役。“播仙”,不是民族名,也不是国名,它是唐代西域的一个镇名。原为且末城,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高宗上元中改且末城为播仙镇。其址在今新疆最南部的且末县南,远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之南千余里,故“破播仙”曰“西征”是不可靠的。而《走马川行》所写的“轮台”、“金山”,均在北疆(天山之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所写的是一回事,即讨伐来自金山西的西突厥。金山,指阿尔泰山,唐时阿尔泰山以西为西突厥。诗中有“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之句,故应当指西突厥。而《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则是对吐蕃的战争。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篇描写边塞战争的杰作,与他另一首描写边疆雪景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同为人们所称颂。

诗一开始以“君不见”三字领起全篇,勾勒出一幅充满神奇色彩的西域风沙图。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君不见”,提示语,含有惊叹和强调意味。“走马川”、“雪海边”两句中各本均多一个“行”字,疑是由题中“行”字而误抄入的。“川”、“边”、“天”是韵,与全诗三句一韵的规律相一致,若加“行”字,则与通体不合。“走马川”,不详。按诗中将“走马川”与“雪海边”并举,而雪海距热海仅八十里,其地应在今伊塞克湖附近,天山山地中的砾石河川。这是一种季节河,有水则成河,干涸则一马平川,所以下文有“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描述。“雪海”,地域名,在天山一带,为“春夏常雨雪”的苦寒之地。“平沙”,指沙漠。这三句着力描绘走马川一带的景象,这里黄沙茫茫,遮天蔽日。“平沙”的“平”字,写出沙漠的宽阔。“莽莽”、“黄入天”,极写风沙之大,真是黄沙滚滚,一派混沌景象。这里不着一个“风”字,却已使人感到风的猛烈,可见表现手法是很高妙的。难怪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称之为“奇句”。

在前三句描写的基础上,诗人抓住狂风这一特点,对出师的自然环境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绘。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一带,唐代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封常清的军府驻于此。“轮台”,也在雪海边,两地相距不很远。“九月风夜”,点明时间,是在九月之夜,继写风声之大,用一“吼”字,给人的感觉,这夜风就像是一群猛兽在横冲直撞,呼号咆哮,读之令人惊心动魄。这是暗喻的笔法。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一川碎石”,极言石头之多,满川皆是。“大如斗”,形容石头之大。“随风满地石乱走”一句,非同凡响。“满地”与“一川”相应,写地。这满地如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乱滚,风的狂猛也就可以想见了。这是夸张的描写,但它却抓住了边地绝域特有的景象,成功地衬托出半夜行军的艰苦,完全符合艺术的真实。

以上六句为第一层,着力描写出师的环境,下面三句写出师的原因。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秋日草熟马肥,正值匈奴出兵进犯的有利时机。远望金山,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形势十分紧迫!在这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汉家大将”为了保卫西北方的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慷慨“出师”西征,以反击敌人的侵犯。“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在这三句中,诗人写匈奴力量的雄厚和气焰的嚣张,一方面是为了点明唐军出征的正义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出唐军力量更为强大。

接下来写唐军将士连夜行军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这三句写行军的雄壮场面。夜不脱甲,一方面说明将军重任在肩,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另一方面则暗示出军情的紧急,随时都有交战的可能。“戈相拨”重在写夜暗。部队在漆黑的夜里快速挺进,加上路途坎坷多石,所以弄得兵器互相碰撞。从“戈相拨”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这支部队具有森严的纪律性,行军时没有人马喧哗,只听见兵戈相碰的声音。“风头如刀面如割”写风寒,联系上文“风夜吼”三句,不难想象出夜间行军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坚强意志。接着,诗人又通过对天气严寒的渲染来衬托行军的艰苦和将士们的战斗豪情。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里,诗人选取了两个典型细节:马汗成冰,砚水冻结。由于战事紧急,战马疾驰,一个“蒸”字,写马奔跑时浑身汗气蒸腾,把身上的雪都融化了。“五花”、“连钱”都是指马身上斑驳的毛色。“旋”,是立即的意思,形容快。马身上的汗气把雪融化之后,很快又结成了冰。诗人正是通过马身上的一热一冷,写足了行军的急速和环境的艰苦。前两句写的是野外行军的情景,后一句“幕中草檄砚水凝”,像电影的镜头一样从野外一下子将视线移到了营帐内,他们在起草声讨敌人的檄文,发现砚中的墨汁竟也冻结了。这一个细节与出师的广阔背景相联系,把西征大军上下同心、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以上九句为第二层,写出师,突出了唐军的强大。

正因为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结尾三句诗人便满怀必胜的信心,预祝大军凯旋。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虏骑”,指敌军。“慑(射)”,惧怕。“短兵”,指刀剑一类的兵器。前两句是说,敌人听到西征大军的声势,必定害怕,不敢短兵相接。因为此诗是写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部队还没有到达前线和敌人交战,故用“应”、“料”,说明是一种预想。不过,这种预想是建立在前文对唐军英雄气概描写的基础上的,因而显得十分自然,水到渠成。末句“车师西门伫献捷”,以预祝战争胜利作结。“车师”,汉西域国名,原名姑师。车师有两个,指前后车师。此当指后车师,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唐初的金满县),唐时为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此次出师、送行皆在北庭,“西门”与题目中的“西征”正合。唐军从西门出师,从西门归来。“伫”,等待。“献捷”,呈报胜利的消息并献上战利品。古代战争获胜归来,要举行献俘报捷的仪式。

以上三句为第三层,写出师的结果。

本篇通过对唐军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的生动描绘,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苦、英勇赴敌的英雄气概,并以此来烘托必胜之势,读之令人振奋。可以说,它是一首凯歌。

诗人的这一名篇,除了思想上能动人心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首先,这首诗的气势极其奔放。全篇格调激昂,一气呵成。诗中写唐军在冰天雪地急速行军,环境如此艰苦,行军十分艰难,而将士们的战斗情绪始终是昂扬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夜行军,更是把这支队伍英气勃勃、一往无前的气概表现出来了。最后三句,虽属想象之词,同样写得慷慨激昂,声势浩大,充满着必胜的信心。读来使人感到诗中处处洋溢着一种豪气,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其次,采用了夸张、比喻、渲染、衬托等手法。诗的起首写走马川、轮台一带风沙的猛烈,用“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高度夸张,极力渲染,为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作衬托。又如“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写敌人发动侵略,风烟滚滚,来势汹汹,是为“汉家大将西出师”作衬托。诗中写行军时寒风侵人,用“风头如刀面如割”,比喻生动、贴切。

再次,诗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生动鲜明。如“平沙莽莽黄入天”的“黄”字,写出了飞沙的颜色;“五花连钱”,写马的毛色,色彩各异。“轮台九月风夜吼”的“吼”字,写出了风的声音;“将军金甲夜不脱”,是行军生活的“静”的描写;“半夜行军戈相拨”是夜行军的“动”的描写;“随风满地石乱走”,则把石头写成了活物,就像有生命一样,表现手法更为新奇。这些出色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奇异绝妙的边疆风光图,在这幅图景中,我们仿佛能听到唐军顶风冒雪、黑夜行军的脚步声。

最后,这首诗与一般歌行体隔句押韵和多句转韵的形式有所不同,而是采用了句句押韵、三句一转韵的独特形式,这使诗的节奏急促有力,与风雪夜行军的情势相适应,与大落大起的夸张笔法相谐调,读来更像是一支激越高昂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