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04

第4章 坚持人人机会均等的基本原则(1)

一、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

“机会”在《辞海》中的定义是:

1.机遇;时机。

2.事物的关键。在现代英语中,opportunity保留“适时或正当其时”的意思。具体来说,机会就是指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而言,机会是一种资源。“均等”有形式均等与实质均等,形式的均等是指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如何不同,教师都应该赋予其相同的发展机会。实质的均等是指既考虑学生的能力,也考虑学生的需求冉玉霞:《教师教学反馈机会均等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以作业评价和问题回答为案例分析》,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追求实质的均等。所谓机会均等就是指社会成员在解决如何拥有作为一种资源的机会问题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平等的应当予以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予以不平等的对待

教育机会均等可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思考。从静态角度看,教育机会均等就是使适龄儿童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享受平等地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从动态方面考察,教育机会均等包含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三层含义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会均等,一定程度而言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就是指在课堂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得到实现,这种可能性表现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预期发展程度。换句话而言,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符合他们个人需求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是衡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公平的一把重要尺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机会,有均等的发展机会,是对人的价值实现的充分肯定;同样,教育要体现公平,就是应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给他们创设均等的学习机会。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我们曾在21年通过大样本调查后发现,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学生学习机会不均等的现象。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其给予学生的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教师对所处的课堂位置不同的学生,其关注程度存在不均等;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获取教师关注程度和得到的参与机会也存在着差异性。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机会不均等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认为,课堂教学机会不均等表现为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理念造成的教学机会不均等现象;其次,课堂上部分教师简单的平均分配教学资源,这也造成事实上的课堂机会不均等;另外,课堂中的机会不均等还表现在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就指出,当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互动机会不平等、资源享用机会不均等、教师对学生期望不均等。

造成课堂教学机会不均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客观原因,又有内在主观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机会不均等问题,一方面是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群体较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家庭因素、学习风格和认知特征等)太大,同时授课时间固定,使得教师难以在短暂的时间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平等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主要是来自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足,表现在思想上,使得他们不能以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对待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存在着差异、教学内容设计往往趋向一致性以及教学活动组织不能顾及全体等,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均等的学习机会。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种种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无论这种问题出于何种缘由和目的,都严重影响了课堂中的教育公平。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有必要深入课堂,开展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利于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策略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实现机会均等的策略

为了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教育机会均等,我区的一线教师在区教研员的带领下,进行课堂观课、研课,而后开展跟踪反思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出课堂教学中机会均等的实现策略: 第一,在课堂环境空间格局方面,主张要有合理的布置,并且存在动态的变化;第二,在课堂教学时机角度来看,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实时而恰当的处理和解答;第三,在课堂的学习活动组织方面,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参与中得到快乐的学习体验,学有所获;第四,在课堂的学习资源提供方面,要根据学生差异进行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课堂的空间格局:合理而动态

在课堂这个生态环境下,一种是处于静态的课桌椅;另一种是处于动态的教师和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基本上呈现为同一格局,习惯上称之为“秧田型”的空间格局。在这样的教室布局下,学生排列分明,前后有序,离讲台疏远有别。根据物理学“场”原理,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使得前排和后排,以及两边列和中间列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学生座位离讲台愈远,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上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作用的机会就愈少;反之,坐在靠近讲台的学生,教师接触和照顾的机会就多。总之,学生在课堂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影响, 为此,从课堂生态环境来看,实现课堂教学中机会均等,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课桌椅摆置可以更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对教室中课桌椅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个学生获取教师的传授信息机会均等。换句话说,不能让课桌椅排列总为“秧田型”,可以进行物理排列的改变,如U形、品字形或者环形等,让课桌椅变成易于学生交流和教师指导的平台。其次,让课堂格局的静态变为动态。做到这一点就是需要经常性变化学生的座位,把固定的学生位置改为动态变化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总体上均有机会排在利于接受教学讯息的有利位置;教师从固定的讲台走下来,与视线难以触及的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指导,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有平等机会获取教师的知识传授。

例如上海市第十中学金晓枫本案例选自上海市第十中学金晓枫:《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介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公平性教学》,未刊稿。老师在课堂中就不断变换学生的座次,减少学生因为座次造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她给座位编好号后,从第二周开始,坐一号的学生落到二号,最后的学生升到一号,二号的学生落到三号……以此类推,如此循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坐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不同座位带给自己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产生老师偏心的心理压力,还能让学生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

可喜的是,目前我区的很多老师都能像金老师那样,通过经常性或定期更换学生座位,甚或调整同学的同桌,让同学们都能在一个机会均等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学习,快乐学习。

2.课堂的教学时机:实时而恰当

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说明时机的重要性,很多问题的解决要及时、实时,错过了时间,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还有可能出现负面效应。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时机,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这是课堂教学中做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准备状态来进行,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把握课堂的教学时机。

课堂最佳教学时机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关节点和契机,在学生主动精神最强,心理准备最充分时及时施教,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林文兴:《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最佳课堂教学时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6年。;另外,教师也要敏锐观察课堂中的不同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其中的个别学生给予及时的关注,针对这些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时进行回馈和应答。

如某小学老师在教授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时,让学生们讨论晏子面对强大而傲慢的楚王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一个个困难的,同学踊跃地举手进行回答。有的说“晏子反应灵敏”;有的说“晏子勇敢,面对楚王无畏惧”;有的说“晏子虽然长相一般,但特别聪明”。眼看时间就要到,这时一个同学说:“我觉得,晏子也很冒险啊。”同学听到这个说法,都大笑了起来。这位小同学被大家笑得有点急了,红着脸说:“古时候,国王很厉害的,而且楚国是个大国,要杀个人也很正常啊。”由于时间原因,老师说“今天的讨论就到此结束”。应该说,课堂中这位老师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而且也看出来,这个班级的学生针对主题进行讨论,也很有想法,敢于表达,特别是最后一位孩子提出的观点,更能反映出晏子使楚的胆略和气魄。可惜教师因为时间的限定,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性问题进行深入点击和回应,从而把最好的教学时机给错过了。

3.课堂的学习活动:参与中体验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物理空间,还是学生交流生活的参与空间。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均等,不仅仅体现在物理空间方面,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参与机会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活动,深度的思维活动,从而获得公平均等的学习机会。

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均等的参与机会,需做到:给予学生参与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获得解决任务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感层面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参与得以价值实现,学生通过课堂的参与活动获得成就,体验成长。

如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任昱红本案例选自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任昱红:《让每位学生享有同等适合的教育——地理校本拓展课程“围棋经纬”再开发中的公平教学案例》,未刊稿。老师让学生在学习时,设计了认领自己的职务环节,为了详细记录学生在活动任务分工和活动体验,还设计了活动表。活动表强化了过程管理,学生机会均等,组长、主持、记录、校对、发言每个学生都会轮流得到锻炼的机会。15位兴趣不同基础各异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向同伴学习,相互支撑完成小组作品,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在参与中获得学习,得到成长。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流场所和思维碰撞的舞台。在拓展课或者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往往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任老师的教学实例就是属于这一课型。然而,在基础性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机会相对要少一些,为此,教师应该创设条件尽量让多一些学生获得师生或者生生互动的机会;教师有必要相对均等地分配有限的学习参与机会。

4.课堂的学习资源:差别化满足

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学习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智能倾向;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学习内容的机会均等。这并不是说,简单地将课堂教学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而是在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兴趣、爱好、反应方式等方面原因,有差别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也不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抛给学生,而是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学习。

另外,教师还要改变思想中固有的教育观念,不要习惯上过多关注绩优生和学困生,而忽略关心中等生;不要对女生的听话和认真给予过多关爱,而对男生的好玩天性给予过多压制;不要把学习内容过多给予敢于表达的孩子,而忽略默默无闻羞于表现的孩子。改变教师在关注学生中的这些固有的不良倾向,能使不同的学生均有获取学习内容的机会均等。

例如,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陈蕊本案例选自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陈蕊:《课内课外同样精彩传道解惑皆需公平——品社课“江河在‘哽咽’”教学反思》,未刊稿。老师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些小举动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她设计了一处辨析题。其中有一道是爸爸在洗车,意图是让学生明白洗车剂会对水资源产生污染。但在试教过程中,学生对这道辨析题大多无话可说,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原来,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家中根本没有汽车,这个严重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根本引起不了他们的共鸣。后来,她把这一辨析题换成“妈妈洗衣服时是选择低价有磷污染水资源的洗衣粉,还是选择高价无磷的洗衣粉”,学生们的讨论踊跃了很多。由此,她意识到提供的学习资源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环境。课堂,不是为几个孩子开放的,尊重每一个不同家庭环境中出来的孩子就是一种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针对的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尽管只是外因之一(影响学生成长的外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环境、运气等),但有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所秉承的基本要素。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甚而通过养成,形成自己的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