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03

第3章 总论(3)

对学生生活体验差异的关注较少关注关注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起点,强调不同体验的交流与分享合作交流,给予学生不同成功机会,体验共享学生的表现与感受基本保持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偶有兴奋点、参与性一般课堂活跃,有较大兴趣,积极性被多次调动课堂氛围较为热烈,有争辩、有反思、有触动、有成功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基本完成知识目标,情感激发不够理想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价值观目标稍微欠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学生能力培养及树立一定的市场有序竞争、规范意识目标上“立足生活体验”教学设计的原则尽可能多地选用生活素材,让课堂完全“从生活中来”选择贴近学生的素材;根据教学目标使用素材;关注对生活体验素材的提炼与反思关注生活素材的预设与“留白”;设置“生活化问题”驱动;让“生活”教育学生并“导行”

(2)集体研修的力量

其实,整个研究过程都是一个团队在研究,是一个研究团队的成长历程。总课题组研究团队非常重视自身学习与讨论,不断总结研究进展和认识,教研员带领的学科研究小组团队活动更加频繁,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观课评课。集体研修在研究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如,课堂即时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在实践中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恰当地运用课堂即时评价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绪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程度等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提高和进步,对全体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积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朱晓琳老师本案例选自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朱晓琳:《优化即时评价促进教育公平》,未刊稿。与其研究团队,选择了X老师,从课堂即时评价的主体、标准、内容三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发现X老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运用即时评价反馈活动的成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和批评学生的回答,较好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发现X老师的课堂即时评价对凸显教育公平理念存在着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表现在:

①即时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即时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忽视学生的不同差异;

③即时评价内容相对单一,忽视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为此,研究小组将研究主题确定为:优化即时评价,促进教育公平。

其研究目标如下:

①转换即时评价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享有的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权利。

②丰富即时评价标准,关注和尊重学生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③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研究方法是:通过“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的跟踪实践研究,优化课堂即时评价,以此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公平的能力。

该研究进行了两轮实践改进。

第一轮:在“时政之星”环节组织生生互评。这是对传统即时评价的新突破,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实现了两个“转变”:转变了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模式,还学生与教师平等的课堂地位;转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在实践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该环节中,四位参与点评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对播报者给予了肯定,但评价结果全凭评价者的主观想法和感受,缺乏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使被评价者无法清晰而客观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在评价开展中由于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与干预,使评价双方的导向不明,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作用不太显著。

第二轮:针对第一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小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在听取X老师的意见后,建议X老师进一步尝试以下做法:制定“时政之星”的评价细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有的放矢地进行即时互评。

在该环节第二轮观察后,研究小组认为X老师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表现在:基本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实现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向互动,体现了生生互评的平等和民主;促进了即时评价的客观公正,使评价双方根据该标准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的时政播报水平;加强了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促进生生互评有序、有效地开展。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对X老师的课堂诊断和改进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小组的集体研修使每个参与者的智慧得以提升,行为得以改进。

(3)倾听学生心声

课堂教学公平的实践探索是一个课堂持续改进的过程。改进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是我们如何知道学生的想法呢?我们如何了解学生的学情呢?我们的改进方案如何制定呢?改进的目标达成度如何体现呢?高中体育学科研究小组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倾听学生。

如高中体育学科教研员施峻峰老师本案例选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施峻峰:《运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的全面落实》,未刊稿。带领教学公平研究小组,通过采集多个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剖析研究,组织小组成员持续跟踪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研讨,在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一步聚焦,综合考虑目前的教师实际情况,经过讨论筛选,着重就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①立足体育课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场地器材,自制教具,因地制宜,为每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获取公平学习与锻炼的场地器材,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②教学方法多元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多元评价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各个层次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确实做到因人而异。

为此,研究小组就以上两个问题制定专门的实施计划,开展相应的教学试验研究。

比如,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小组通过一些实践课,有意识地对如何科学布置场地、充分使用器材等方面进行关注。充分发掘学校的场地器材,是教育公平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的物质基础。探索了三个解决方案:其一,合理布置场地、器材,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其二,发掘场地器材,努力使有限的场地发挥多种功能;其三,根据教学需要自制教学辅助器材,确保每位学生获得优质教学。

比如,P学校为大楼学校,学校没有一块完整的活动场地,体育课安排在大楼内的几块零星场地,一些教学内容的安排只能根据场地情况落实,学生没有机会获得利用自己喜好的活动项目进行锻炼。研究小组对该校一个年级96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有14位学生对自己没有安排喜好的活动项目表示非常失望,占调查6.85%。

为了让这些感到失望的学生尽可能获得满意的认可,确保他们在教学中获取较为满意的活动项目,通过调查,研究小组发现该校的非标篮球场边上放置了较多的体操垫子,而该校有个约7平方米的教室作为体操房,因此建议该学校体育教研组将篮球馆的堆放的体操垫直接铺设在体操房内,既腾出篮球馆的空间,又将体操教室的安全提高很多。

通过调研发现,感到非常失望的女同学中,有超过5%希望学校能为她们提供进行健美操活动场所。为此研究小组建议学校体育教研组一室多用,在体操房的一面墙上安装镜子和扶手,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把垫子叠起来放在双杠下面,学生面对镜子就可直接开始练习;如果进行垫上练习时,无须移动垫子,学生直接就在垫上进行练习。本学期再去P学校调研,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锻炼体育权利得到保障,较前阶段的调查提升了38%。尤其是女同学对自己能在学校进行健美操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研究小组认为,发掘场地器材,努力使有限的场地发挥多种功能,尽可能给喜好某些项目的群体以照顾,满足他们利用自己喜好的活动项目进行锻炼的愿望,为促进教育公平在体育课堂的落实,提供活动内容保障。

因此,研究学情的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教师的必修课。

4.转变的历程

教学公平的课堂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支持和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和跟踪指导,恰恰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个别关注下茁壮成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迅速成长。

(1)读懂孩子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成长故事,对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读懂孩子的故事,才能有真正有效的教育。为此,教师解读孩子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比如上海市星光幼儿园姚博文老师本案例选自上海市星光幼儿园姚博文:《解读“省心”幼儿的另类“求爱”信号》,未刊稿。带教的班级上有个典型的“省心”幼儿茜茜。她性格内向、乖巧,做事谨慎,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基本不用老师过多的操心,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

然而,她近期的一些行为引起了老师的关注。比如,茜茜一向吃饭吃得又快又干净,经常会因此得到老师奖励的小贴纸。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她却越吃越慢,有时甚至需要老师来喂。最初老师以为茜茜身体不适,询问外婆后得到否定答案。几天后,外婆却告知了其中的缘由:原来茜茜看到老师会哄着、逗着吃得慢的小朋友,喂他们吃饭,茜茜也想让老师喂,所以就采用了“慢吃”的策略!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省心”幼儿习惯于听话,不善于表达不同的意见,但他们的内心却是有想法的、有被爱需求的,当被关爱需要得不到满足,幼儿就会通过各种手段,甚至不惜通过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如案例中茜茜因为得不到关注,心理上出现不平衡而故意表现出“不会吃饭”的退行性行为。然而茜茜的不主动、不善于自我表现的性格压抑了她内心渴望被关注的需求,演变成了这些另类的“求爱”信号,“以退为进”地想得到成人的关爱。

为此,姚老师通过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让“省心”幼儿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家园共育,满足“省心”幼儿的集体归属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师是课堂公平的执行者、实现者,任何好的理念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落实。对于学业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能发现学生兴趣,增加学生成功体验,提供进一步发展机会,这是实现教育转化的重要前提。

比如,上海市第十中学项云梅老师本案例选自上海市第十中学项云梅:《学习的世界其实很精彩》,未刊稿。在初三化学教学中遇到一位学生小沈,学习程度很落后,各门学科总分年级倒数3%。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这位同学对老师各种方式的提醒和教育视而不见。在接手该班的教学任务时,项老师就听见很多其他老师对这位特殊的小沈同学的评价:与世无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跟老师和同学没有任何的交集。当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项老师就有心留意小沈同学。果然,从起立到坐下以后他就一直趴在桌子上,有气无力的样子,哪怕老师走到跟前敲敲桌子,他也只是抬抬眼皮。

虽然镁带燃烧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学生们的阵阵欢呼声惊醒了他,但是来不及了,就这么几秒钟的燃烧很快就谢幕了,项老师察觉到他有些失落——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振奋的信息,那就是小沈对学习是有反应的。

于是项老师开始调查他的家庭背景,确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根据小沈同学对实验感兴趣这一契机,项老师邀请他来帮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帮助老师完成实验时还是很紧张的,如过程中手持胶头滴管时轻度颤抖,但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还是激励了他。小沈为了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一直积极跑到办公室和实验室练习,开了个学习的好头。至少实验的操作与现象他是无论如何都记忆深刻。

老师又与小沈父母沟通,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引导小沈与自己对话,认识心灵深处的自己,经常提问,保持注意;同伴互助,参与集体。如今的小沈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欲望随之增强。小沈开始上课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尽管质量还有待于加强。

可见,每个孩子有其发展空间,老师要善于去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