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02

第2章 总论(2)

(2)同样的措施,产生不一样的公平体验。正如前文所谈,公平既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客观的显性行为表现出来的,又是一个内在的东西,是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正如幸福感一样,主观幸福感才具有更加重要的心理作用。作为一个主观感受的公平,必然会因人而异。同样的教学行为,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公平体验是不同的。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并不希望得到更多发言的机会,如果教师为了体现公平,给她很多机会,也许会让她感到压力或难堪。她可能更愿意听大家说,或自主参与。(当然,也许有人认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都希望有更多“露脸”的机会。也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的内向是暂时的,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也许在教师更多鼓励下,学生会更加自信,更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自我,这就是潜能得到了开发。)

(3)同样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公平需求。大家都是学生,甚至都是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对公平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更加敏感,关注自身感受,需要更多关注;而有的人不太在乎,关注自身行为,需要更多成功体验。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历不同,每个人对学校、自身和未来的期望不同,因此即便同样优秀或困难的学生,对公平的需求也大不相同。

(4)同样的公平体验,需要不同的公平对待。这句话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的。公平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若要达到同样的公平体验,对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对策,需要不同的机会和关注。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公平对待。

总之,我们今天不仅要“课堂:走近教育公平”(这是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主题词),让每位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问答“学生感受到教育公平了吗”,后者便是课堂教学公平实践中要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引导参与研究的教师更多从了解学生感受出发,从满足每个学生的公平需求出发,从情感关怀角度去满足每个孩子的公平需求。教师要更多提升教育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就是为了改变学生,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充分发展而教书。

三、实现课堂教学公平:教师是关键

1.观点的碰撞

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是教师的教育公平理念的提升。没有教师的正确的教育公平理念,就不可能有公平的教育实践。

教育公平是什么?到底如何理解和实践教育公平?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并不那么清晰。课堂教学公平的理念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是陌生的,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把握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更需要结合自身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质疑。在学习、实践、反思、质疑、再学习的反复过程中,通过专题培训、自身反思、同伴交流,逐步清晰。

课题组老师围绕教学公平问题,撰写了多篇论文,阐述不同的观点。总课题组也在课题组的学习中就此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这样一个观点碰撞的过程,让我们逐步逼近理想中的教学公平。

观点碰撞的过程,就是实践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从关注形式公平到关注实质公平、从对学生的行为关注到对学生的情感关注的转变过程。这个教育理念的提升过程及其结果的意义远远超出一个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价值,超出一节课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价值。教师的观念的转变对其日后的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的顾跃平撰写了题为“‘公平’不是‘大锅饭’”的文章。在一次观课中,顾老师发现任教老师在巡视过程中,经过学生A时,足足停留了3分钟之多。课后顾老师询问执教老师为何把学生练习的近5分钟时间中的3分钟全部给了学生A。执教老师的回答是:“我知道学生A的基础较差,所以学生练习时经常会巡视到他那里,今天他在做练习1时,列出了方程组,但不会解,所以就顺便教他如何解这个二元二次方程组了,把他的这个漏洞及时补掉。”

在这组练习的处理上,教师把一大半的时间给了一位学生,表面上看似有偏袒,对其他学生来说很是不公,但细细想来,执教老师的回答是有道理的,也许老师不把3分钟给这个学生,对他来说就要浪费5分钟,更何况可能在后面复习代数方程时,可以让这个学生少花一点时间来跟上全班的脚步。所以公平绝对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

上海市储能中学胡伟老师在教学中提出“响鼓还需重锤擂”,这个观点与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杨梦的提出的“过度自信的学生还需要鼓励吗”形成呼应。也有教师关注的是弱势学生,经过努力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上海市第十中学顾萍萍老师撰写的“没有素描基础,我也可以成功”的案例以及上海市市南中学黄蕾的“不一样的天使”的案例,都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公平的理解和实践。

不公平的对待就是一种公平,这是一个辩证法。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在教学公平理念下的差异对待与没有教学公平理念的差异对待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参研教师已经迈进了一步,走过了一个理念提升的循环过程。

2.细节的力量

教学公平理念体现在细节之中,细节可以显示出公平的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姿态,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显性细节,传达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对待。教学公平的理念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被教师实践的课堂行为,是通过一些行为细节体现出来的教学公平。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物理教师朱蝉蒙老师本案例选自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朱蝉蒙:《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困生的物理学习》,未刊稿。发现,一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按照学习活动卡上的要求,学生应该边做边完成表1。

学困生在填写表格时,根本不清楚为什么要把物距的范围和一倍焦距及两倍焦距相比,也不知道应该把发光物体放在离凸透镜多远的地方,即使得出了像距的大小,也不知道应该在表格里怎样表示像距的范围,有些学生甚至搞不清字母“f”、“u”表示哪一个物理量。

表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学习活动卡焦距(厘米)实验次数物距范围像距范围像的大小

(放大、缩小或等大)像的正、倒像的性质

(虚、实)

1u>2f

2u=2f

3f<u<2f

4u=f

5u<f

怎么办,朱老师探索了在实验前和实验中引导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以活动卡的要求为基础,对表格作了如下改动,如表2。

表2改进后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学习活动卡焦距f(厘米)实验次数物距范围

(和f、2f 比较)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距范围(和f、2f比较)像的大小(放大、缩小或等大)像的正、倒像的性质 (虚、实)像的位置(同侧、异侧)

1

1u>2f(u>2)

2u=2f(u=2)

3f<u<2f(1<u<2)

4u=f(u=1)不成像

5u<f(u<1)未知未知

表格中将焦距、物距和像距的字母都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对应填写,由于不需要学生测量焦距,因此把焦距也写出来。学生对不等式的表达方式比较陌生,因此在“u>2f”等这些物距范围旁边,将u用数字代入,避免了学困生由于数学运算不好而难以总结规律。

细节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3.改进的智慧

教学公平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智慧也在探索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作为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就是探索实现教学公平的策略,体现出改进的智慧,这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咬住问题的尾巴”研究从问题出发,改进从问题出发,改进过程关注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是否产生新的问题,面对新的问题又有怎样的改进方案和行为。这样一个改进过程,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黄玉霞老师本案例选自上海市储能中学黄玉霞:《立足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未刊稿。在执教高一思想政治课“现代市场的特征”时,从“立足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视角进行了多次课堂观察,并不断采取行为跟踪和改进行动。

该研究进行了三轮实践改进:

第一轮:立足生活体验——来源于生活。

黄老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牛奶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作为案例,选用大量的数据、图表、事例等来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第一次教学实践。

从教学效果与教师行为分析来看,教师坚持了“在生活中取材,力图贴近学生”的教学意图。但就整节课来说,似乎还有一种“兴奋点不多,气氛不够活跃”的感觉。研究小组向黄老师提出了四点质疑:

①立足生活体验是否就是大量选取生活素材或者说生活素材的堆砌?

②我们立足“教师生活的体验”还是“学生生活的体验”?官方数据以及牛奶企业的事例是贴近“教师的生活”,还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③大量来自生活的素材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与适切性如何?

④本节课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哪里?学生从生活化素材中是否得到启发与反思?

第二轮:立足生活体验——反思于生活。

经过第一轮反思与讨论,在吸取诸位老师意见的基础上,黄老师重新对教学过程作了调整与改进,主要变化在于:

①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强调差异与交流分享。

②“体验生活”向教学目标靠拢,避免堆砌和刻意“生活化”。

③理顺教学思路,拓宽“体验生活”视野。

从教学效果与教师行为分析来看,黄老师第二次教学实践,学生反映很好,听课的老师都感到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在反思与研究整节课中,研究小组再次向黄老师提出看法和建议:

①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否去观察和分析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并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②一节课是否切实有助于学生树立一种经济意识或者激发一种积极情感?

第三轮:立足生活体验——导行于生活。

反思了两次教学过程的得失,黄老师在再次修改和教学实践中,关注了预设的“留白”,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与“导行”。主要在两个地方有所变化,一是关于市场经济的开放与竞争,黄老师让学生开展了“既然市场是开放的,一些国家应不应该设置壁垒对本国贸易进行保护”的讨论,并列举了当前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图片事例。二是在教学最后,让学生合作为牛奶企业的腾飞出谋划策或者撰写一句重振消费者信心的“广告语”。

从教学效果与教师行为分析来看,两个环节的修改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第二个修改,许多学生能利用本节课知识,并充分结合了以前学习的内容。在当时的社会形势背景下,学生的建议或“广告语”也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结论的开放性,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感都被有效激发出来了。

三次教学过程是递进并不断优化的,每一次教学实践的调整和改进,都是对“立足生活体验”的新认识,对“生活化课堂”的新体验。针对三次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做如下比较,如表3。

表3三次教学实践活动对照表

第一次实践第二次实践第三次实践

核心策略来源于生活反思于生活导行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