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05

第5章 坚持人人机会均等的基本原则(2)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对待,它不指向相同的发展结果,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它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平等。我们理解的课堂教学中教育机会均等只是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平台,一个公平的起点,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尽量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希望一线教师,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也不要搞“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在发展的结果上,不是追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让有可能发展的学生均可以他的方式获取应有的发展机会。

来自学校的实践探索

探索1:环境合理布置和资源有效设计中

透视体育课堂教学公平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陶磊。

一、研究背景

我区开展课堂教学公平性问题研究已历经两年有余,通过一次次区、校体育教学公平的学习研讨和教学实践探索,我区基层体育教师参与教学公平性研究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对教学公平性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下面,我们将对X老师的体育课进行跟踪研究,对“跳上成跪撑—跪跳下”一课进行分析比较与思考建议。

二、课堂剖析

X老师这节课以“跳上成跪撑—跪跳下”为主教材,以综合活动——“安全岛”为搭配教材,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大多能够积极参加教师安排的各项练习内容,并初步学会原地跪跳起的方法,还能尝试在不同高度跳箱上完成跪跳下的动作;在综合练习——“安全岛”活动时,学生也能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整节课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重点与难点和学生学习基础之后所做的精心设计,观课教师大多认为这节课比X教师上学期那节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教学场地器材的合理、有效布置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前X老师将教学场地器材布置成马蹄形,改变了以往较多采用的“一字并排”队形,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学练场地范围的大小,充分合理使用场地,减少学生活动拥挤现象的发生,避免由于碰撞发生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同时,这样的练习队形又能让教师在教学中观察到更多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对提高教学的效果有明显作用。

在学习跪跳起的动作时,教师先让学生三人一组在体操垫上练习有人帮助(保护)的跪跳起动作,这样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次数和强度,对学生体会跪跳起的动作有一定帮助,这样设置场地器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我们建议,加强家常课中场地、器材和组织形式的科学设计,让单一的练习队形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合理使用场地和器材的意识,确保教学组织的严密性,逐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乐趣和成就感。

2.精心设计不同坡度的练习内容,尽可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X教师安排了以下几个练习内容:

(1)分小组在体操垫上有人帮助的跪跳起;

(2)分小组在体操垫上有人保护的跪跳起;

(3)分小组原地的跪跳起;

(4)分小组移动的跪跳起;

(5)有一定高度的跪跳下(学生选择练习)。

从中可以看出X教师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学习坡度,让技能学习逐步深入提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练习内容进行学习,练习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有自主练习、二人结伴互助练习,还有小组共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进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练习形式。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学习与技能掌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与发展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学公平的思想。

我们建议,体育课前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原有学习基础,按照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设计、安排丰富的练习内容,以菜单形式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主选择适切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安排不同练习难度的内容时,按照学生基础进行同质分组,让学习基础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小组练习难度相同的内容,再按照学生学练的进展情况进行小组成员的调整,从而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乐、学有所盼,了解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3.为学生完成动作技能创设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跳上成跪撑—跪跳下”是小学“体育与健身”三、四年级跳跃教材之一,它主要是为“山羊分腿腾越”学习起辅助作用。这项内容学习技能上的难度不是很高,学生的畏惧心理和不安全感是阻碍他们学习的一个主要绊脚石。本课中,教师事先考虑到这个情况,因此在学习中先采用小组成员保护帮助完成跪跳起的动作,然后在跪跳下的教学中创设了开放分层的学习环境,让胆子小的学生可以选择一层跳箱练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从三层跳箱练起,最终希望学生可以不断地挑战并克服困难,在超越自我中能力得到发展,这对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上的恐惧感有积极意义。

我们建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根据课中学生生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还要利用评价引导激励学生挑战更高目标,教学水平、教学的机智就是在此时得以体现。

4.给予特别的学生必要的关注和帮助

课堂教学中有位小个子女生在跳四层跳箱时遇到了困难,几次鼓起勇气都因为怕摔伤而放弃。X教师发现后来到了她身边,微笑着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亲自进行帮助与保护。当这位女生成功了一次后,教师逐渐减少帮助的力度,直到她独立完成动作。

此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期望、关注与帮助是这个女生成功的基础,从中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发展的关键作用。

我们建议,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不能用损害其他学生的利益来体现所谓的教学公平。我们主张以“需求”作为分配资源的依据,以全体学生作为关注的对象,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作为衡量教学公平性体现的标准。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生团队的作用,通过生生互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三、对体育教学公平性问题的再思考

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入剖析,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公平性问题的再思考。

1.引导教师对教学公平核心要素的正确而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是落实课堂公平性的基础。

课堂教学公平的核心要素是平等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平等性是否等同于平均性?个体绝对差异性与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矛盾该如何协调?发展性是体现教学公平性的“硬道理”,但该如何发展?发展的速度、形式是否应该一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研讨与实践中进一步梳理和探究。

2.体育课堂教学公平性落实的主体是体育教师,教师的教学公平意识的高低固然重要,但如其教学行为不能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课堂教学公平的落实就成了空中的浮云。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教学公平性理论与研究课堂教学公平策略并重。

3.判断一节体育是否落实了教学公平性,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是否三个核心要素在一节课中都要充分体现?

教学公平性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是理想化的追求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课堂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因此,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也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均衡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活动的特点与情况灵活而智慧地生成相应的教学策略与行为,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应成为衡量课堂公平性体现的标准,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课堂教学公平性的载体。

4.教学公平性的内涵具有多元性,学生作为一个人,其发展除了外在的、显性的变化之外,还应包含着隐性的内容,如心理的变化与发展、对规则的自觉遵守、人格的形成等。从这个视角剖析,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过程中还应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这是落实课堂教学公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探索2:关注学习参与度

——高中生命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改进作者为上海市第八中学乐黎辉。

目前课堂上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少数几个学生与教师积极互动,其他学生则默然好似看客。学习参与度低下的学生表现出消极低迷的学习情绪。教师应了解、分析产生消极学习情绪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对策良方。当然,原因是复杂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消极学习情绪的产生,可能正是不当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所致,如情境创设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与活动设计的期望目标不适切,导致学生屡屡受挫而自信心渐失;学习过程中每每遇到困难却得不到及时解决等。

消除学习参与度的差距,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收获成功,使教学过程体现公平性原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努力探索实践。下面以高中生命科学学科“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课的教学设计改进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来落实教育公平性原则。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特点:“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描述发生于叶绿体内部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学生进入“生命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专题学习所认识的第一个完整的生理过程,是生命世界最基础的代谢。本课知识容量大,生化反应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过程微观、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2.学习目标:本课在课标中的学习目标定位为“B级”,也就是“理解级”——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转换过程,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本课是课标“C级”内容——“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也就是说,后续内容的学习要求将上升到“掌握、运用”的水平。

二、学情分析及设计思路

我校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障碍在于化学、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并且不具备有机化学的知识铺垫;理解能力一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特征不够灵活、发散和综合。

有利条件分析:好奇心、好胜心较强,讨厌死记硬背,喜欢有思维品质的问题探究,渴望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提升自信心。

本课内容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生原理(无机碳转化成有机碳的必要条件,能量的来源,如何利用,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思想观点的感悟(叶绿体为什么能成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生场所,它的哪些结构或成分与其功能相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摒弃盲目性(不注意每一步反应与最终的目标之间的关系)、被动性(只注意接受老师讲的,没有主动地思考、探索)、片段性(不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前后学习环节割裂)。如果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必然一知半解,直接对后续内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挖掘光合作用这一生命活动中各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命活动的精妙(和谐、高效)。

设计思路:寻找线索→理解过程→发现本质→提升认识。

三、初次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及效果反馈

初次教学,期待中的热烈的学习气氛、积极活跃的交流互动并没有出现。虽然每一个互动环节的确有学生参与,也“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但是,总是那几个理科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表现出学习热情”。为什么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不如人意呢?课后,我广泛听取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他们普遍觉得虽然老师上课的逻辑性强、分析也非常透彻清晰,但知识容量比较大,节奏非常快。一部分同学表示,是不是可以放慢速度,增加趣味性,并且能体现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得到这些反馈信息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显然,学生的基础素养、认知水平、认知需要、思维风格有很大的差异。从这个班级的部分学生的反馈来看,这节课的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可能已经超过了学生学习基础的许可;课程的设计可能反而压抑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是在设计上或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认知特征和需要,他们只能无奈地当起了“旁观者”?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不断地修正、实践、反思,最后终于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历次教学后的教学设计改进及分析

认真分析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即时表现,我发现了影响学习参与度的一些原因,并据此作出了相应的改进。

1.学习期望适切的教学设计才会使充分参与成为可能环节一:寻找探究光合作用过程的线索原设计物质变化:

CO2被还原

能量变化:吸收、转化、储存能量

改进后设计

物质变化:H2OO2CO2(CH2O)

能量变化:光能化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