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18

第18章 形成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6)

首先,教师采用个别互动的方式,让个别幼儿参与回答的形式使班级学习能力强、弱的幼儿都能投入,使教育过程体现公平。其次,教师采用了集体互动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与图书材料互动,每个幼儿有机会表达。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两次集体阅读的方式,第一次提出“我们一起来指着四张图片说一说”,给予了每个幼儿阅读、语言表达的机会。针对个别互动中出现表达内容和秩序上的混乱,教师第二次提出“这次你们要按顺序说,说到哪张图片,小手就要指到图片上哦”,及时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的秩序,指导幼儿进行有序阅读。这一过程使幼儿更加明确学习要求,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也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便后有序清洁卫生的生活经验。集体阅读的形式使教师了解了每个幼儿学习的状态,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教师的小结与赞赏给每个幼儿积极的心理激励,有助于幼儿树立自我服务的信心,从故事情节迁移到个人生活能力培养,有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好便便后的自理服务工作,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回应要注意:①面向全体幼儿。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有兴趣参与学习。只有当幼儿的回答能与教师产生共鸣时,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②及时提升经验。在互动中,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回答中梳理出有价值的教育元素,努力将他们的回答内容与当前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并顺势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认知经验、生活经验。

③注意语言开放激励。不同方式的互动中,教师的语言激励是实现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情感的满足,而且能推动着不同个体的能力发展。

【情景三】“样样都要吃,身体才更好”

老师:这张图片真奇怪,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儿:吃东西。吃草莓、苹果、橘子、鱼……(幼儿情绪很激动)

老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今天我们都在说动物拉便便的事情,为什么要画一张动物吃东西的图片?这是什么意思?

幼儿:因为我们每天吃东西才会拉便便呀。

老师:我们继续看看,画家叔叔告诉我们每天要吃什么呢?

幼儿:有营养的东西。

老师:什么东西有营养呢?

幼儿:水果。

老师:还有呢?

幼儿:蔬菜、荤菜。(幼儿纷纷说着)

老师:看看,图书上有哪些蔬菜、荤菜?

幼儿:胡萝卜、芹菜、鸡蛋、鱼……

老师:这些蔬菜、荤菜你们喜欢吃吗?

幼儿:(齐声)喜欢。

老师:对呀,样样都要吃,身体才更好。

【分析】互动回应中,教师要学会“装糊涂”,要耐心倾听,及时提升经验。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提出的“吃什么东西”这一问题让所有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允许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表述,体现让幼儿公平参与回答问题的意识。当幼儿各抒己见的表达氛围过于热烈时,教师及时转换角色,将自身设置在一个弱者的位置抛出“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将幼儿思维聚焦到新问题,引起新的思考。教师的“装糊涂”,请幼儿帮助解答,是营造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的一种小技巧,这样的“糊涂”就是把幼儿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大大地激起了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这一互动回应的方式很有效,班级中幼儿都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想帮助教师解决困惑,而教师也在互动中根据幼儿的回应及时追问、顺势小结和梳理,以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和理解内容。

互动中,教师在耐心地倾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对个别幼儿进行赞赏和肯定,教师一句“‘排出去’这个词用得真好”的激励语无形中也让其他幼儿明白怎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更好的。在与幼儿互动中,教师还善于捕捉幼儿的回答内容,进一步推进,如“再说得具体点,什么东西有营养”,帮助幼儿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合适的答案,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样样都要吃,身体才更好”的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一书中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劳动。”因此,领悟到这一真谛,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才会使幼儿之间、师生之间打破界限,平等和谐地共同学习并互相影响。只有师生之间教者、述者、问者、学者、听者、思者、调节者、组织者的角色经常互换,才能形成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才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思维潜能。

因此,课堂教学互动回应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与幼儿平等对话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装糊涂”,让幼儿能在平等对话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不断获得学习的自信。此外,在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关注每个幼儿反馈的信息,对于个别幼儿的良性(良好)表现要及时给出肯定,而不能听而不闻,及时有效的回应能让个别幼儿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也能对周围的幼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的“师生和谐”首先是一个激发、唤起情感的过程,是以情感活动为核心并贯穿始终的心理交流过程,使师生始终有一种愉悦的心理,处于一种积极的自由和谐状态。在情感激励中,教师应该以愉悦的语言与幼儿交流,传递知识实施教育;用褒扬和鼓励的语言点燃稚嫩心灵的学习热情,激发情感实施教育。同时还应该特别注重用“非语言”行为与幼儿交流,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比如,目光的透视——课堂上教师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幼儿的视线,通过柔和、真诚的目光给幼儿以鼓励,使幼儿感到教师时刻都在关心他、爱护他,用至诚平等的目光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又比如,表情的传递——教师露出微笑的神色,显示出教师的热情、宽容、尊重,微笑就像一束束阳光,能吹散幼儿心头的胆怯,消除其无助、畏惧的心理。这一切都有助于让教学成为一个人际愉快、和谐的过程,都能够更好地让每一个幼儿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

探索15: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公平问题的思考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白乳利。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对师生双方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活动”…课堂师生互动公平是指“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提供适合他们的互动方式、内容等,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互动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我区中学数学课堂为研究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课堂参与、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馈等环节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公平课题的深入开展,通过对中学数学课堂观察的不断累积表明,教师在课堂互动中针对不同互动对象,所采取的互动时间、互动方式、互动评价等还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否适当”则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机会、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每个学生取得数学学业最大限度的成功,影响着教学公平与否及其实现程度。本文从以下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对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公平方面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一】

在连续对Z老师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该班有两名学生每堂课都被提问到,两节课两个人被提问共5次,而另外有几个坐在后排的学生却无人问津。其中一次的公开课,坐在班级第一排的一位男同学,在短短的4分钟的课上,居然被提问了三次……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关于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交流:问题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喜欢和什么样的学生互动?

Z老师:当然是成绩好的、性格开朗的同学,成绩好的学生能跟着上课节奏主动思考,回答问题也能够给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偶尔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他们的配合可能会成为亮点。当然,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也要兼顾,也要提问。

问题2:教师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考虑让成绩不大好的学生回答?

Z老师:比较简单的、基础性的、记忆性的问题,比如“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其实,这些学生也不愿意被提问,一看我有提问的意思,就把头低下了。那些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有时候提问他们,他们也不开心。

分析与思考: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大多是由教师发起的,是一种选择性的交往,学生参与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的交往过程。教师要使课堂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就离不开某些学生的配合,如案例一中经常被教师提问的学生,他们是该节课中真正的“参与者”,他们代表了整个班级中的一部分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是最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没有和教师互动的学生就成为教学的“陪伴者”。这种现象,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最大化,从而让他们的教学潜能发展最大化。

【案例二】

老师:动点P(x,y)满足(x+3)2+y2-(x-3)2+y2=2m(m>),则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

(直接提问学生甲)

学生甲:双曲线。

老师:就知道你会这样回答。(面向全班同学)对吗?是双曲线吗?

学生(很多):双曲线的一支……不一定,得分情况讨论……

(老师请学生甲坐下,提问学生乙)

老师:(学生乙),你说说动点P(x,y)的轨迹是什么呢?

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