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19

第19章 形成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7)

有时,教师为了某种教学的需要,或者说为了取得某种课堂效果而使一些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如案例二中的学生甲,从教师的回馈中可以看出,针对课堂提问中某些重要的或比较难的问题,教师可能会选择让一些明知道不能很好回答的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再叫其他学生进行回答,以此制造某种效果。我们姑且可以把如“学生甲”的学生称作课堂“衬托者”。作为衬托者的学生虽然也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但是所感受到的是教师的低期望,以及失败和挫折。他们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所得到的基本上是负面的反馈。这对学生的伤害实际上是很大的。课堂互动不仅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到,在课堂互动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价值也不同。如果长期扮演重要的积极性的角色,学生将会受到正面的教育影响;如果长期扮演次要的和消极性的角色,学生就有可能受到负面的教育影响,实际上也反映出学生受到教师的不同对待方式,这种交往方面的劣势使得他们自信心受到挫折,有的甚至尽量回避教师。长此以往,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态度便有可能形成一种牢固的偏见而难以改变,如“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这种选择性的课堂交往,无疑是不公平的。

【案例三】

在探究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a>)的解法环节,X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何关系?如何确定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

问题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有何关系?

问题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相应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又有何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片刻)

学生甲: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就是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可以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相应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

老师:由此可见,函数与相应方程是紧密联系的,对问题2有何见解?

学生乙: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区间端点。(在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前提下)

老师:很好!由此同学们又能发现什么呢?

学生丙: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解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关联。

老师:对问题3呢?

学生丁:一元二次图像在x轴上方部分所对应点的横坐标集合就是所对应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的解集;同理,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在x轴下方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集合也就是所对应一元二次不等式(小于)的解集。

老师:由此,请同学们思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除了用初中所学的利用实数的理论转化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外,还可怎么求解?

学生戊:可以画图,数形结合。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在二次项系数为正的情况下,“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整个探究过程流畅,学生参与面广,课后在讨论问题“选择怎样的学生进行互动”时,X老师说,事实上他已将学生进行了分层(约A、B、C三层,如学生甲、学生乙为C层;学生丙、学生丁为B层;学生戊为A层)。问题的设计,包括后面的习题练习也专门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事实上,在备课时老师就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了相对不同的学习目标。

分析与思考:

这堂课是基于“分层”的互动课堂,从问题的探究、知识的迁移、方法的拓展、数学思想的生成等,都是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整节课下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知识方法和思维能力都有所发展。X教师的“分层策略”使得互动效益更大化,也使整个课堂更和谐。

二、策略和建议

笔者所理解的教学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其二,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并坚持差异性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身天赋条件的教育,不仅在参与机会上,在学习结果上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而课堂师生互动,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具体而又重要的环节,在教学公平实现与否的衡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我们从尽量实现公平的课堂互动交流出发,科学对待每位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类型学生适合他们的期望。具体可分为五大要求。

1.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体现个性特征教师要想办法创造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如案例三,又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教学时,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要求一类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一类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一类学生会推导公式,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所以,教师应该设定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题目,以保证课堂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

2.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L老师在一次数学习题课中,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互动,一类学生到黑板板书;接着一类学生到黑板批改,并说明批改的依据与理由;一类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题目之间的联系、区别,或总结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步骤,L老师创造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减少课堂中的“看客”,才能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无疑会显得更饱满、更有效、更和谐,使每个学生得到差异互动。

3.课堂提问要有弹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都有所思考。如案例三的提问,又如,有关“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在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a1n+n(n-1)2d以后,启发对公式的特点和结构形式进行思考,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前n项和公式中包含哪几个量?Sn是关于n的什么结构形式的函数?

问题2: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Sn=n2+2n+1,那么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3:形如Sn=an2+bn+c,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差数列?

问题4:针对这个结论,你能想到什么?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等到学生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分别选择合适的对象、合适的方式进行互动,相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会有所思考,都能够在与教师的提问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理解,这也是追求和谐互动中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特征。

4.树立科学评价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评价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位学生,把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价值和尊重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每位学生的进步,不管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师生互动中要尽量给予积极的评价。如针对案例二中学生甲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启发,“你觉得自己的回答还需要改进吗”,此时,教师的语言暗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审题方面可能有些疏漏,进而重新审题、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如果学生还是答不出,教师可以启发,“它符合双曲线的定义吗?你说说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期许,意识到老师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尽量使用积极的、肯定的、民主的并且表现出较大耐心的回馈,而不是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甚至讥讽的方式。

5.建立平等的师生交流,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交流,它不仅仅包括教师向学生提问或布置学习任务的“单向型”交流,还包括学生对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型”交流,建立平等的交流是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比如,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参与互动课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做起,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说”,当然教师首先要清楚哪些内容应少讲或不讲,哪些地方应让学生多说,主动地多提问题,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过程的和谐发展。此外,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以及向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把宝贵的时间、宝贵的尝试机会、宝贵的发表观点与交流思想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灵感才能得到激发,课堂也会更加充满活力,教与学才会更加和谐统一。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能够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公平问题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课题,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不公平,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每位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上无限接近公平。

黄宇中:《城郊学校教师对课堂教学公平的影响》,《科技与教育》28年第4期。

仲伟玲:《影响中学师生和谐关系的因素分析》,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8年…

王启洪:《基于和谐互动课堂氛围的数学教学三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1年第6期…

贺同柱:《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现象透视》,《教书育人》29年第2期。”。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2年

马吉宏:《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