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17

第17章 形成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5)

幼儿:爷爷、爷爷,你要的房子我会帮你造的,而且会很快造好的。

老师:爷爷听了他的话更加放心了。爷爷、爷爷你放心,我会帮你造好的,而且(教师加重语气)很快会造好的。“而且”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们一起来跟爷爷说说看,好吗?

幼儿(集体):爷爷、爷爷,我们会帮你造房子,而且很快会造好的。

老师:现在,爷爷心里面踏实了。

【分析】教学现场,教师及时捕捉到幼儿生成的关联词“而且”,在赞赏肯定之后请全体幼儿学习表述这一递进句,这不仅是对个别幼儿的肯定,而且是通过将幼儿个体经验进行集体分享,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幼儿地位的平等,也具体、生动地诠释了“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公平教育思想的内涵。在这样的平等对话中,课堂的“和谐”氛围必将出现,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更易产生。

2.场景二及其分析

【场景二】当森林小屋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建成后,教师请幼儿发表自己观点时,又及时抓住了一个女孩“与众不同”的表达。

老师:森林小屋造成了,动物们和爷爷一起生活,多么快乐呀。你们有什么想法?

幼儿:非常开心……

幼儿:这就是先苦后甜。

老师:哦,你用了一个成语,什么叫“先苦后甜”?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词是啥意思?

幼儿:就是先很苦很苦地把房子盖好,后面大家在房子里一起哈哈大笑,吃喝睡。

老师:你们觉得她这个词用得好不好?那掌声送给她呀。我都没想到这个词。是的,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可能都会苦一点,然后有了苦就会有甜了。“苦”就是很辛苦的,造森林小屋出了很多汗,花了很多力气,包括爷爷受伤了。“甜”就是最后房子造成了,大家住在一起了,非常快乐。你们觉得这个森林小屋现在变成一间怎么样的小屋了?

幼儿:可以开派对的小屋。

老师:哇,大家一起很幸福地开派对的小屋。还可以怎么说呢?

(幼儿坐着随意说,教师与每个幼儿积极交流着,并大声肯定一些幼儿的表述)

幼儿:哦,你们说得真好,这是充满欢笑声的小屋、开心的小屋、美丽的小屋……

幼儿:还有是团结的小屋。

老师:对,团结起来力量大,所以小屋最后造成了。

【分析】在这一环节的互动中,教师努力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机会,教师不仅仅强调着幼儿表达的生动与丰富,更看重的是让幼儿在表达中进一步感受作品传递的美好情感。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其中课堂的生成点,即个别幼儿的语词表述“先苦后甜”,让集体分享着个别经验,获得来自同伴的新经验,并由“先苦后甜”进一步深化了对作品“齐心协力”、“人多力量大”等认知情感体验。所谓“有教无痕”,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最佳意境,这也是教师对“互动法”准确的演绎,即教师能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让每个孩子得到赞赏、得到认可、得到鼓励、得到指导,这也是教师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中准确运用“互动法”、“分享法”的表现。

3.场景三及其分析

【场景三】教学进入最后环节“说说自己心愿”。

老师:德沃夫爷爷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你有没有自己的心愿呢?请你们和大家说一说。

幼儿:我将来要做大队长。

老师:怎么样才能做大队长呢?

幼儿:学习成绩要好。

幼儿:考试要1分的……

幼儿:还要帮助同学,不能很凶的……

老师:哦,做大队长不光需要成绩好,还需要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哦。

幼儿:我想做升旗手。

老师:什么地方有升旗手?

幼儿:天安门广场。

幼儿:还有人民广场……

老师:那你现在努力争取去做小学生的升旗手,以后长大可以争取再到北京天安门、上海人民广场去做升旗手。哇,那你就更加了不得了。(教师伸出大拇指以示赞赏)

老师:还有别的小朋友想说说自己的心愿吗?

幼儿:我想做执勤的人。

老师:哦,是做小学里的执勤员吗?(幼儿点头)这是一个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心愿哦。真是一个好心愿。

【分析】在这一环节的提问回应中,教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孩子的心愿,每个心愿都是那么朴实、实在,具有个性特点。面对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能力孩子的心愿,教师不仅仅需要认同、赞赏,也应该在有效回应中不断丰富与拓展幼儿的各种经验。这体现了教师对不同个体的尊重与个别指导,也进一步体现了“和谐”课堂氛围中教师教育公平的行为,即差异互动,有效回应。

三、教学反思

1.互动中,教师应该经常自问自省

基于课堂中对公平教育的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变到关注幼儿的“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出其不意”、“童言稚语”,才有了教师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不断增长,也能让教师更加具体、直观地获得对教育公平理念的真切感受。那就是“公平”是有尊严的、自由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教师内心对平等的理解和对幼儿的尊重决定了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自问自省“课堂中,教师对孩子公平吗”,“如何让每个孩子得到公平的对待”。

2.互动中,教师应与每个幼儿“真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每个幼儿得到教师的关注,那么实践公平就不是一句“口号”。所以,教师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讨论法”、“互动法”,当提出问题后要“真讨论”而不是“假讨论”(所谓“假讨论”即幼儿缺少发言机会,教师提问后自问自答,或者仅仅是请两三个能力强的幼儿参与讨论),“真讨论”强调教师与不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多向的、积极的交流。

如何让每个孩子真正参与讨论、获得提高?每个个体的认知水平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面对幼儿的回答,首先要耐心地倾听、准确地判断、努力地理解幼儿的话意,随后做出因人而异的差异回应,包括:对幼儿合情合理的观点要认同与接纳,对幼儿与众不同的观点要赞赏与追问,对幼儿不清晰的观点要梳理与示范,对一些特殊幼儿(性格胆怯不敢举手、表达能力弱、思维不够活跃等)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包容、接纳与引导……

教学中,唯有“真讨论”方可体现幼儿和教师是平等的对话者,也是互动的双主体,能营造课堂和谐氛围,体现课堂多元的和谐互动,这是公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教师课堂中有效回应、多元互动的监测标准。

3.互动中,教师应提高提问与回应的有效性“设计因现场展现魅力,现场因互动更显价值。”一份设计得再完美的教学方案,其教学价值需要师生共同演绎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通过有效提问,包括适时适度的开放式提问、及时有效的推进式提问等,让幼儿有独立思考、自主表达、同伴互助的机会,更应该关注教师提问后的幼儿答问、教师回应的互动过程。在回应中,尤其是提出“开放性提问”后,教师不仅要允许答案的“适切、开放”,更要做到回答人数的“适量、开放”,其中教师请幼儿回答问题时不能总是关注能力强的,还要关注能力弱的、个性内向的,更要关注坐在左右两边的幼儿,特别要记住不让每一个幼儿“漏网”,给他们发言机会,真正做到让幼儿“机会均等”、“各抒己见”,以此体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体现源自教师内心的公平理念。

教师应该通过因人而异的回应,让每个幼儿得到尊重认同、鼓励支持和指导推进。让每个幼儿在获得快乐学习情感体验的同时,产生后续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教师基于公平教育理念下的正确的、科学的教学价值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公平教育的理念是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实践公平教育理念、体现公平教育思想最实际、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教师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它不需要教师刻意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要求教师刻意地为了公平而貌似公平,只需要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只要从教学中每个提问与回应做起,那么追求与实现课堂教育“和谐互动”的公平性就不会是一句空洞口号。

探索14:关注个体差异,体现回应的“公平性”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幼儿园余泓。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适宜的回应能发展师生、生生积极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儿认知进步和指导幼儿选择正确的行为。

以下以X教师执教的中班早期阅读教学活动“谁拉的便便”片段为例,剖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差异、有效回应教育公平意识和行为的具体表现。

【情景一】“这是牛的便便”

老师:看看图片上这堆大大的便便会是谁的呢?

幼儿:河马的。(一个小女孩叫着)

老师:妹妹说是河马,你们认为呢?

幼儿:牛。

幼儿:是牛。(有一些幼儿呼应)

老师:妹妹,为什么你认为这是河马的便便呢?(教师问小女孩)

幼儿:(小女孩无语)

老师:你觉得有点像是吗?

幼儿:(小女孩点头)

老师:小朋友,这个便便你们认为是河马的还是牛的?

幼儿:(齐声)牛。

老师:你们为什么说不是河马?牛和河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儿:牛头上长角的。

幼儿:河马没有角的,河马住在水里的……

老师:对呀,牛头上有两个角。我们一起找找看,图书上画的是河马还是牛呀?(教师引导幼儿仔细分辨画面细节)

幼儿:(幼儿集体指认图书上的牛)这是牛呀!

老师:哦,妹妹可能对河马和牛的样子还有点搞不清楚。没关系的,等一会儿老师找一张河马的图片给你看看,好吗?

幼儿:(小女孩点头)

老师:不过,现在老师要告诉你:这是牛的便便哦。

【分析】面对差异,教师既要正确传递知识信息,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上述案例非常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将公平意识付诸具体的教学行为。当个别幼儿“激动”、“脱口而出”进行表达而出现表达内容与学习内容相违背时,教师并没有回避或者马上否定,而是巧妙地运用生生互动的方式,引起集体思维碰撞(“牛和河马长得哪里不一样”),互动讨论,拓展经验,最后公布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互动的方式,不仅帮助个别幼儿初步解决认知上的“误区”,同时也非常注意保护个别和全体幼儿的学习热情,体现了互动中对每个学习主体的尊重。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幼儿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不同能力、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获得应有的发展。在课堂上,该教师要利用教具、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幼儿与同伴互动、与材料互动等形式,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有所收获。在实施多元互动中,该教师小心地呵护好个别幼儿(小女孩)的自尊心,努力使“弱势”(答错题、回答不出题)幼儿能充满自信、积极愉快地投入进一步的学习中,充分体现出课堂互动的和谐性、有效性。

【情景二】“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老师:这些动物们都在拉便便,那么便便拉完了它们在干什么呀?

幼儿:(自主阅读片刻)

幼儿:擦屁股。

幼儿:洗手。

幼儿:冲马桶。

老师:(面对一个胆小男孩)你说呢?

幼儿:(轻声)还要拉裤子。

老师:说得对呀,要拉裤子哦!你大胆一点哦!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指着四张图片说一说吧。

幼儿:(随意、无序地看图指读)……

老师:原来,便便拉完这四件事情一样也不能漏的,如果漏掉一件就不对啦,我们再一起说说吧,这次你们要按顺序说,说到哪张图片,小手就要指到图片上哦。

幼儿:(一起按顺序看图指读)擦屁股,拉裤子,冲马桶,洗手。

老师:这些都是讲卫生的小动物,你们也是讲卫生的小朋友,以后我们拉完便便可别忘记做这四件事情哦。这四件事情要一件一件做,怎么做呀?

幼儿(齐声):擦屁股,拉裤子,冲马桶,洗手。

老师:你们真聪明!

【分析】教学提问开放,互动形式多样,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回答。

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绘本中的一页画面引导幼儿展开学习,并通过回应帮助幼儿梳理便便后正确的清洁卫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