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16

第16章 形成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4)

此前,笔者听了一节化学课“气体压强变化在化学实验中的运用”,该课为初三化学复习课,引发了一些思考。该课的教学设计很有创意,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这种互动性使得课堂气氛很好。总之,执教教师是较用心在实施教学的。然而,在课堂上呈现出的一些片段始终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引发笔者深入思考着一个沉重的话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课堂互动教学落到实处?

一、课的设计意图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有许多常见并且重要的实验,通过分析,发现其中有一类的实验中都与气体压强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以气体压强为主线,通过复习巩固这些常见的因气体压强变化引起的相关实验,梳理归纳出气体产生或消耗的相关反应,并学会对气体压强变化引起的实验现象做出解释。而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法,通过实验形象地将压强变化引起的实验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更完善地掌握相关知识,在复习中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信心。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已经完成初三“化学”上、下两册书的内容,进入学业考试的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明确。通过了解引起压强变化的原因学会对于产生现象的解释,提升学习化学思维能力。

三、课堂片段及分析

1.片段一及其分析与对策

【片段一】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班级的学生座位安排高低起伏不平,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的都是靠前面的学生,后面的学生被忽略。

【分析】每年的开学,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上非常苦恼,每位学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黄金位置,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三排,而这样的位置有限。教师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后不变地轮换。在给学生安排位置时,教师总能接到家长的电话,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甚至是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地关照某某学生,从而出现了特殊的“人情位置”,这就是课堂空间中存在的教育不公。空间距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按照物理学原理,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这样的空间位置分配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影响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对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民主决策作用,尽可能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实际,统筹安排好学生的位置。例如,改换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代之以更人性化的排列方式;在课堂上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定期进行前后位置的调整等。

2.片段二及其分析与对策

【片段二】教师提出问题“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使气球膨胀”、“大家有什么方法可使瓶内压强变大”,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内两两互动式讨论。在大家讨论热烈时,我却发现有两组同学没有讨论。老师也发现了,然后说了句“你们也应该讨论的”,就走到其他在讨论的同学中。而这两组同学始终看着大家的讨论,一种渴望参与但又无能为力的表情明显地写在了脸上。

【分析】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难度较大,综合性很强,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而这两组讨论不起来的同学恰巧在这些方面都缺乏,他们没有老师、同伴的协助,因此在其他同学围绕这两个问题讨论的八九分钟的时间段中他们只能在等待、无助中度过。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也能体现教育公平,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部分同学总是没有机会,时间一长,这部分同学就不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提问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对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问题设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学环节,教师的问题是否指向明确,问题的坡度是否有设置,设置得是否合理、科学,问题提出后能否预测哪些同学会有困难,用什么方式去解决,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安置。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同质分层或异质合作。单纯的同质分层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单纯的异质合作也有可能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只能在合作的小组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比他发展更差一些的同学,缺乏与同水平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会使他们陷于自我满足的状态,影响他们的进一步提高;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可能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被剥夺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因为成绩较好的同学常常会成为这个小组的“代言人”,小组的讨论与合作也是以成绩较好的同学为轴心,在成绩差的同学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探究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已经得出了结论,久而久之成绩较差的同学就变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差异教学中,把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的分组都是弹性的、动态的,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这些都可以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弹性、动态的分组合作中,不同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同时学生学会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不同需要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关注,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有归属感,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片段三及其分析与对策

【片段三】教师对班级某个学生反复提问几次,每次当该同学答出老师满意的答案时,教师的眼神中都能流露出赞许的目光同时给予较高的评价,而这位同学学习状态更为高涨,几次主动要求回答问题。

【分析】由于这节课容量很大,上课教师又是一位青年教师,首次在区域范围内开课,教师十分紧张,害怕学生对其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导致冷场和不能完成进度。而这位学生化学学习十分积极,成绩很好,在教师鼓励、赞许下,他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教师没有考虑到教室里还有其他二十多位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注产生差异,就会导致学生的发展水平出现差异。教师如果对某位学生期望值较高,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他的表现,甚至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讨论和学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对于那些缺少这种期望的学生,他们受的教育机会就会少很多,而且教师的个人期望会给学生心理暗示,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对策】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拥有个性和活力的孩子,师生间的交流除了在学习上的交流之外,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教师的期望能够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因个人的喜好和经历,对某些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从而导致教育不公平。教师课堂中的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教师公平公正地分配这些资源,学生才能受到公平的教育,才能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更换自己的“公平”理念,养成实践“微观公平教育”的良好习惯,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在公平教育的机会面前发展和成长,他们的健康人格和阳光心态才能树立。

探索13:实践“真讨论”,营造课堂和谐氛围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肖燕萍。

——《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教学片段及分析一、背景导读1.作品简析阅读绘本《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教学素材点“千头万绪”、“多姿多彩”:可以感悟人与动物的友好相处,感受集体智慧多、人多力量大;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动物不同特征,还可以了解房屋设计的步骤(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动工兴建)……这些都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的审美意识、社会性等。再次细细品味作品,故事的开场白“在一片树林里,住着一位脾气很坏、手艺却很棒的小矮人——德沃夫爷爷”,非常直观形象地把老爷爷的人物特征传递给了读者:这是一个有手艺、个性倔强的爷爷,这为作品最后爷爷坚持不懈实现心愿埋下了伏笔。接着,爷爷自言自语:“这个又狭窄又阴暗的洞穴我可是住够了!我要在一个有眺望台的新房子里生活,从那里看风景,一定会很开心吧。”虽然爷爷没有提及“心愿”两个字,但是作品从开始就明白无疑地告诉读者,德沃夫爷爷的心愿就是“要在一个有眺望台的新房子里生活”。于是故事围绕“心愿”如何实现展开了故事情节,最后德沃夫爷爷为实现“心愿”又开始努力……作品通篇没有出现“心愿”两个字,但这是一条“串联”整个作品的关键线索,也是这一绘本的“灵魂”主线。

2.设计思路

(1)内容设计体现“最大价值”

从解读作品到分析幼儿,对面临即将上小学的大班幼儿,幼儿园的教育应该鼓励他们不仅要有自己的心愿,更要懂得心愿需要通过一番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实现心愿有助于帮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发展对教师的认同感。当然从辩证角度思考,有时候为了实现心愿虽然努力去做了,但也有可能实现不了,那就需要以平常心态对待。如何对待不能实现心愿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抗挫力,发展幼儿良好个性、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内容点,也是这一作品对大班幼儿未来发展的“最近的价值”和“最大的价值”,也是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教育公平理念,重视教学内容的公平性是首先的、必需的。教学内容的公平则强调学习内容适宜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幼儿现在和未来发展。

(2)学法设计关注“主体性”

基于教育公平理念,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教”法,更须关注幼儿“学”法的设计,当然,有效的、优质的教学活动必然是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教师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让幼儿更多地感知体验、积极思维、分享交流、主动表达对这一作品的理解,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课件观察法”、“音乐感染法”、“分段讲述法”,即采用分段讲述作品的方式,引导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分段理解、判断推测,这样的讲述故事的方法不仅体现动静交替,也容易调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积极性与主动性。

主要采用了“问题讨论法”,即教学中,教师依据作品中的思维转折点、依据幼儿思维发展规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由倾听进入讨论,使幼儿在作品情境中打开思维的“闸门”,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讨论问题,在众人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后再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继续倾听故事。关键问题的设计依据幼儿认知心理活动,围绕“说说爷爷心愿是什么→猜测爷爷的心愿是否能实现→讨论爷爷受伤了是否要继续实现心愿→爷爷实现心愿的心情→你有没有心愿,如何实现”层层推进。这样的问题设计旨在给予幼儿更多感知理解、自主表达的机会,从而也更好地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平等、和谐互动,并推进目标的达成。

整个活动中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观察法容易激起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更易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讨论法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能给予幼儿更多自主表达的机会,易引起课堂教学中的多元互动。讨论法也容易营造课堂教学中“和谐互动”,容易出现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良好氛围。然而这些良好课堂状态的出现均离不开教师现场互动中适时、适宜、适度的有效回应。

3.本次活动的目标

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初步感悟实现心愿需要不断地努力;在故事情节展开中,积极思维,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片段

1.场景一及其分析

【场景一】教学围绕德沃夫爷爷的心愿“要在一个有眺望台的新房子里生活”而展开。随着“心愿”的产生,德沃夫爷爷和动物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建造着森林小屋,当讲述至德沃夫爷爷突然摔伤后,师生展开互动。

老师:看到德沃夫爷爷受伤了,你们认为,这时候动物们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幼儿:爷爷、爷爷,你不要担心,你的伤会好的。

老师:哦,这是一句安慰爷爷的话。还可以怎么安慰爷爷?

幼儿:爷爷,你好好休息吧。

幼儿:爷爷,你不要害怕。

老师:除了跟爷爷说伤口肯定会好的,还可以跟爷爷说什么?想想这个时候爷爷心里面在担心什么事情?

幼儿:爷爷、爷爷,我们会帮你造好房子的。

老师:你这个话说到爷爷心里面去啦。爷爷,你别着急,我们会帮你造好房子的,还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