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打开艺术学之门
12315500000004

第4章 艺术有用?艺术没用?(2)

乔布斯一手创建了“苹果”品牌,他的去世,不仅让企业界痛失了一个非凡的企业家,更是让艺术界陷入悲痛中。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接连超越戴尔、谷歌、微软、美孚等企业巨头,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乔布斯因此受到顶礼膜拜,他的曲折经历、独特个性,被大肆渲染,乔布斯本人的经历也被赋予传奇光芒。艺术界对乔布斯的情感始终如一,因为在企业界认同乔布斯的非凡才能之前,艺术界尤其是设计界早已认同乔布斯的“苹果”。

乔布斯是一个能够同时驾驭科技和艺术的人,古今中外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他具有强烈的改变世界的理想、践行理想的能力和对美的执着。他是被人们称为企业领军人物,同时也被人们称为艺术家、设计师的人。

今天“苹果”已经成为大众追逐的流行指标,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乔布斯在产品创新中对艺术与美的坚持,终于依靠内与外的“美”的设计,把小众的“苹果”变为大众的“苹果”,改变了世界。那么乔布斯,为艺术界、设计界带来了什么?为“美”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他秉持的理念,让“苹果”连接科技与艺术是他梦寐以求的远景。他执着于打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每一款苹果产品都是他的杰出作品。为了打造出完美的苹果产品,乔布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不允许苹果产品中有任何模仿的痕迹。从Mac系统到iPod音乐格式,从Quick Time播放器到iTunes商店,这些都是只属于“苹果”的专属产品。他带领苹果公司不断创新,也无形中带领整个计算机产业向前发展。他不仅能引导设计师、工程师们制造出用户体验良好的苹果产品,还能引导全世界“苹果”消费者按照他的逻辑生活。

苹果产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艺术创作。iPad已经成为艺术品、数字出版甚至艺术创作的重要展示平台,同时,苹果产品已经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工具。苹果电脑一直是平面设计师的心爱工具,它的色彩真实,界面优雅。设计师们可以打印出在苹果屏幕上看到的真实效果;电影界用苹果电脑剪片子、制作动画和后期效果;摄影界用iPhone拍摄照片并进行后期处理;人们开始在iPad上作画。可以说,苹果产品已经深入到艺术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

3.艺术有“教育功能”。

艺术是有用的!例如艺术有“教育功能”。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凯旋以后,有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一幅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得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发怒了,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高兴,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仅仅是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搬硬套生活,“艺术”甚至会要人命。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如果把艺术比作金子的话,生活就好比沙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金子从沙子中筛选出来。

很多时候,艺术作品表达了艺术家一定的思想情感,欣赏者会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艺术作品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由此可见,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感情,让人们心身健康地发展,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意识,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最热衷于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人们之所以乐于画这些,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画中。梅花较耐寒,花开得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同理,人们主要是想通过描绘兰花、竹子、菊花等具有深意的意象,去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人们耳熟能详。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像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当歌德听到《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没有强制性,只要你热爱艺术,长期受到艺术的熏陶,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不知不觉地,你就会接受艺术中那些真善美的情感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在听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如歌的行板》时,流下了眼泪,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凡·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牧师家庭。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注于美术之中。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过“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的画中,浓重鲜明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

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艺术有“审美娱乐作用”。

这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

余华最初因为想赶时髦,购置了一套音响,他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写道:“本来我只是想附庸风雅,让音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然后在朋友们谈论马勒的时候,我也可以凑上去议论一下肖邦,或者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说上几句卡拉扬。”然而,“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心内其实总是敞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从此,余华迷上了音乐,他可以长时间地坐在家中,不断聆听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马勒等音乐大师的音乐,并从中领悟到“音乐的历史深不可测,如同无边无际的深渊,只有去聆听,才能知道它的丰厚,才会意识到它的边界是不存在的”。在音乐面前,余华立即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以至于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就疯狂地搜集了四百多张西方古典CD。最后他找到了音乐与写作共通的地方,并由此推动了自己写作生涯的发展。

有一对外国夫妇,隔两三年就回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来看展览,来了多次后,博物院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他们了。有一次,工作人员与他们攀谈,他们告诉工作人员说:“博物院的艺术品太神奇了,我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工作一段时间,攒够了费用就再来一趟,好好地再看看这里的藏品。东方的绘画作品里的鱼都是活的,看了觉得人生很有生气,西方绘画作品里的鱼都是死的。”

人们在艺术欣赏后,往往产生共鸣感,情感得到宣泄,或愤怒,或感动,或悲伤,或欢愉……人的心灵得到休整,便会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欣赏艺术作品能令人心情愉悦,感觉好似凝望爱人的双眼。这种愉悦感体现在大脑血流量增加。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美学系主任泽米尔扎基设计了一项实验,他随机找来数十名有一定美学基础的志愿者,向他们展示30幅出自名家之手的画作,其中包括莫奈、达·芬奇和伦勃朗等人的作品。

志愿者欣赏画作时,扎基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扫描他们的大脑,“我们想要看看,当志愿者看那些漂亮的画时,大脑里会发生什么”。扎基说,志愿者欣赏画作时,无论是风景、静物或肖像画,大脑内侧眶额皮层都会变得活跃。“当人看到美丽事物时,大脑的愉悦中心变得活跃,这一中心存在大量多巴胺,它是‘好感觉’传导器。”“这种反应产生得很迅速,”他说,“我们发现,血流增加量与志愿者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呈正比。”看到自己最欣赏的作品时,大脑内侧眶额皮层血流量至多可以增加10%。“一幅漂亮的美术作品让血流量增加,就好像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人那样。这告诉我们,艺术可以直接让大脑产生愉悦感。”

他还发现,让志愿者大脑血流量增加最大的画出自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和意大利古典主义画家圭多雷尼之手。

扎基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人们早已知道的事实寻找科学依据。人类很早前就知道,欣赏艺术作品能令人感觉更好。不过,在做这些研究前,我们不知道它对大脑的影响有多强。”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先前做过一次类似实验。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古典、爵士、朋克等各种风格的音乐,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德彪西的《月光》等。志愿者听音乐时,研究人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仪和正子扫描仪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与听到一般的音乐相比,志愿者听到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纹状体中产生更多多巴胺。这代表期待音乐高潮以及真正高潮到来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

研究人员发现了艺术的这一作用,并充分将这一作用应用到医学等领域,创造了音乐治疗法等医学治疗新手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疗法逐渐引起各国医学界和音乐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美、英等国先后创办了各种音乐医疗的刊物,运用音乐手段来治疗某些病症,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美国某些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疗法的学位。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宣泄作用和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实现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