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打开艺术学之门
12315500000003

第3章 艺术有用?艺术没用?(1)

达尔文环岛航行时来到一个荒岛,见到荒岛上的土著人光着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就马上拿出一些红布给他们。达尔文本以为他们会将红布做成衣服穿上,或者不做衣服,就这么裹在身上御寒也行。但是土著人却将红布撕成条状,绑在手上、脚上和腰上,作为一种装饰,跳起舞来,这让达尔文大开眼界,同时也大惑不解。荒岛土著人用红布做装饰跳起舞来,心情愉悦了,但身子还是冷的。土著人为什么要在寒风中跳舞呢?有了布料,为什么不首先考虑用来御寒呢?

梁思成先生和周谷城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周先生问:“你说这壁画有什么用?”梁先生可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啊,他居然一笑说:“补墙壁用。”周先生又问:“这屏风有什么用?”梁先生又答:“挡风。”周先生又问:“那九龙壁又有什么用?”梁先生又答:“辟邪啊!”于是,两人相视而笑,那意思很清楚:没用!

关于艺术的一连串问题

艺术到底有没有用?有用的话,到底有什么用呢?艺术没用吗?为什么它又时刻存在我们的生活周围?

安迪·沃霍尔很喜欢吃金宝汤罐头,罐头里有番茄、有牛肉,口味多样,他觉得美味又营养。20年来,他一直在吃相同的罐头作为早餐。一天,他盯着打开了的金宝汤罐头看,突然说道:“谁把这件艺术品用在汤罐上了?我要把它变成真正的艺术品。”于是他剪下广告中的图片,用版画印刷的方法,为金宝汤罐头制作了一系列肖像。再后来,他直接复制了100个金宝汤罐头,250个可口可乐瓶,他想告诉我们,艺术就在罐头瓶上,在可乐瓶上,艺术和生活、商业是统一的。复制的罐头瓶在美术馆中展出来,人们认为这是一件艺术品。实际看上去这件作品和超市的罐头瓶一模一样。而超市里的罐头瓶一直放在那,购物的人们并未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它,只是在默默计算价钱,衡量品质,挑选对比。

美术馆的罐头瓶是艺术品,超市的罐头瓶不是艺术品。这中间最大的差异点,不是地点变了,而是人们的目光变了。在美术馆里,罐头瓶被人们欣赏,这个过程,跟人们吃不吃这个罐头、用不用这个产品、东西便宜不便宜没有半毛钱关系。这跟艺术的一个特征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艺术品是被欣赏的,它具有审美的作用。坚持说艺术有用的人,看到了艺术品的这个作用。人们通过欣赏艺术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或者从中得到丑的认知。那都是艺术的。

有趣的事情是,“没有用”的画卖了约1.3亿港币!2007年11月,香港商人刘銮雄花了大约1.3亿港元,在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中,拍下安迪·沃霍尔创作的《毛泽东肖像》画,这个价格创下沃霍尔作品最高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这幅肖像画高约205厘米、宽155厘米,以《毛主席语录》封面的毛泽东肖像为元素,用色大胆鲜明。它创作于1972年,那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正式建交。刘銮雄说1.3亿港币花得非常值。

很多人认为艺术最多是酒足饭饱后的奢侈品。这是以经济用途来看艺术,断定艺术不能拿来吃,不能造武器,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但艺术本身的用途不在于此。用处有很多,经济之用,政治之用,教育之用,美感之用,知识之用。就如画笔是画画用的,你非用它掸灰,还因为它掸不好灰,就认定它“无用”,而一些不懂其真正用处又想为画笔辩驳的人,还要费尽心机证明画笔其实是能掸灰的。这是可笑的天大错误。

所以说,艺术是有用的!这个作用,不是物质上的,主要是精神上的。

艺术的功用

1.艺术有“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功能”。

艺术作品总是反映我们的生活,包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甚至幻想的。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活动是什么呢?它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和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去表现月的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月的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的方法诠释自然、生活的规律。透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认识社会、认识历史,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写道:“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使我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酷爱集邮的朋友,可能对邮票艺术的认识功能最有体会了。不要看邮票小小的一张,它主要是通过邮票画面的艺术形象去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邮票设计者根据邮票主题内容的要求,采用最完美的表现手法,如国画、油画、工笔重彩、版画、木刻、素描、摄影年画、剪纸等,塑造出完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世界各国(或地区)都把本国(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历史、地理、体育、卫生等各方面最具代表性、最引为骄傲的内容反映在邮票上,把邮票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凡重大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事件等,在邮票上几乎都有反映,所以人们称邮票是“连绵不断的历史”。多姿多彩的邮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如社会科学范畴的社会学、史学、民族学、文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等;自然科学范畴的动物学、植物学、建筑学、园林学、宇航学、地理学、环境保护学等,可谓“人类文明的缩影”“形象的百科全书”。邮票画面五彩缤纷俨如艺术的百花苑,诸如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珍禽异兽、名花斗艳、文人墨客、革命将领、开国元勋、文化体育等,通过欣赏邮票,使集邮者充实了生活内容,又增添了乐趣。

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我们急切地想要了解喜马拉雅山、了解太空……这时候,我们便可以通过书籍、摄影作品、电影电视、绘画作品等去认识那些我们未知的东西和地方。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艺术设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实用艺术领域,艺术设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美的观念,通俗地讲,你穿的内裤都要设计过才符合美的观念。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艺术太有用了。生活就好比一棵“大榕树”,绘画、音乐、雕刻、戏剧等就好比榕树上的枝条,“大榕树”吸收着大地母亲的乳汁,供养枝条,枝条才能茁壮地在风中自由摇摆。

设计改变生活的例子俯拾皆是,以简单的回形针为例。回形针不过是一小段夹纸的弯曲金属丝。但回形针在制成我们如今所使用的形状以前却经过了多次反复的设计。过去人们经常用针来把他们的纸张固定在一起,但针损害纸张,还会刺破使用者的手指头。一个叫作约翰·瓦勒的挪威发明家在1901年,提出了金属丝纸夹的专利申请。但早期金属丝纸夹都存在一些问题:当推动夹子时,突出的金属丝末端会刺到纸里而戳破纸张,对纸张造成的损害甚至超过了针,而且回形针最初只能手工制作。

美国工程师威廉·米德尔布鲁克,在1899年发明了一部使金属丝纸夹弯曲的机器,他的机器所制成的纸夹有一个双重环圈,它们一般不会损坏纸张,和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回形针形状类似。后来人们又给回形针涂上不同颜色,这不仅使回形针更有吸引力,而且使用者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回形针为文件“编码”。

拉链的出现是一个世纪之前的事。拉链又称拉锁,它是近代方便人们生活的十大设计之一。当时,在欧洲中部的一些地方,人们企图通过带、钩和环的办法取代纽扣和蝴蝶结,于是开始进行研制拉链的试验。拉链最先用于军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首次订购了大批的拉链给士兵做服装。但拉链在民间的推广则比较晚,直到1930年才被妇女们接受,用来代替服装的纽扣。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拉链由最初的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单一品种单一功能向多品种多规格综合功能发展,由简单构造到今天的精巧美观,五颜六色,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性能、结构、材料日新月异,用途广泛,深入到了航天、航空、军事、医疗、民用等各个领域,小小拉链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生命力。拉链,作为20世纪对人类最为实用的十大设计之一,已被载入了史册。

在哥本哈根,丹麦人常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仔细琢磨,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经过设计?话里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作新设计品商店。走进商店,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居室的、园艺的、电器的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的物品一概是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特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真是印证了“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