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
12310600000113

第113章 权力老人的晚年综合征

世宗孝武皇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上惊寤,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狱。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为大逆无道;自京师、三辅连及郡、国,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好端端的政治局面,怎么就变成乌烟瘴气的鬼样子?

还是一个“权”字闹的。

争权夺利,是国家祸乱的源头,表面上看,当时并没有我们常见的权力斗争种种征象,天下本无事,皇帝自扰之。其实,往深看,虽然一切权力归于皇帝,没人和他争,但是皇帝哥哥一直处在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中,有权的日子这么好,已经快五十年了,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忽然感觉到好日子要到尽头了,倔强的老皇上不甘心,他开始向命运争权。

一不想死,二不想丢权,两种欲望交织在一起,性情变得疑神疑鬼,乖张暴戾,太子刘据,码在那里三十多年了,在刘彻的想象里,他肯定天天做接班状,欲取己而代之。想到这里,他就会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厌恶的感觉。正常的人格被权力人格替代了。

权力是皇帝的,也是太子的,但是皇帝不给,太子不能要更不能抢,甚至连想要的欲望都不能表现出来,如果有表现,就是想让我死。这是帝王到晚年的普遍的心境。臣民们高呼万岁已经五十年了,时间一长,是不是他老人家信以为真了,于是,不愿意承认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把自己身体日渐衰弱归咎于他人的诅咒,然后再从自己死了谁的利益最大反推元凶,可怜的太子就这样被推到了他老爹荒唐逻辑的终点。

从仅存的历史文本,或许这种变化太剧烈,太超离我们的想象能力了,一个父亲怎么会这样歇斯底里地迫害自己的儿子?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前面说过,刘彻和儿子的矛盾并不一定是对内、对外政策上有分歧,明显的路线分歧不可能有,太子也不能有、不敢有自己的路线政策,这是太子生存的常识。事实上,最可能的情况是:皇上日益年老体衰,权力转移随时有可能发生。有一些人,对皇上不敢忤逆,但已经表现出敷衍的态势,而把精神打起,开始向太子效忠,这种移情别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甚至有的人觉得效忠太子就是效忠皇上,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但是,在皇上看来,这岂不是人没走,茶就凉?

皇上一方面要培养储君的行政能力,这就不得不放一些权力,另一方面,皇权之不能分享,虽父子亦然。权力背后,是利益集团,和太子缺少亲近机会的人会自动地集合起来伺机对太子党进行进攻。

老皇上担心抢权的心理和左右的小报告一搅拌,就能混合出威力无比的政治炸药。

皇帝以为拿个炸药包消除权力隐患,破坏程度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这种政治炸药的力量往往会远远超过炮制者的预期。

总之,像刘彻这样,在皇帝岗位上工作太久了,对权力的感情太深了,权力人格打造得太完美了,内心反而越是脆弱。人老还童,权力就是老小孩心爱的玩具,谁敢碰一下,就会招来大哭大闹。做最高权力的接班人,这个时候,要天天心有戚戚然,低调,再低调,要处处表现出对权力的淡然和漠视,把内心的急迫压抑到任何人都感觉不到,“迫不及待”是最最忌讳的字眼——这个角色难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