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曹操还军官渡,绍乃议攻许,田丰曰:“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械系之。
于是移檄州郡,数操罪恶。二月,进军黎阳。
等曹操从容打败刘备,袁绍这才从容议兵。刘备从青州跑到冀州,袁绍放下架子跑出二百里迎接——看来礼贤下士谁都能做到,这事和人品修养无关,和形势需求有关。
刘备在徐州不经打不经踹,痛痛快快就败了,工作上没给曹操添什么麻烦,生活上给曹操添了点累赘,刘备把家属丢下,自个儿跑了。
关羽此役被俘,被《三国演义》演绎出一段“降汉不降曹”的故事,还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对投降派很通融的说法,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怎么样。从抗日题材的文艺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伪军汉奸都拿这句话替自己开脱。也许是中国改朝换代太多了,包括异族的王朝也经历了很多,所以很大程度泯灭了民族意识。纵观二战,被占领的国家不止一个,但军队成建制投降、社会精英为入侵者服务,其总人数以及相对人数最多的恐怕就是中国。当然这个责任不是关羽的。
刘备投奔袁绍以后,对袁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刘备和吕布一样,也是不停地跳槽,不停地更换老板,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还有刘璋,都给刘备做过东家。这些东家,被刘备坑过的不少,刘备真心帮过的没几个。
曹操平定刘备时,田丰建议袁绍袭击曹操,曹操得胜,田丰仍然主张“以久待之”,主张分兵袭扰。田丰言之过切,忤逆了袁绍,结果被关了牛棚。袁绍初期耳朵根子软,越是没主意的人,越要表现出自己英明果断,证明自己是全能冠军。很多领导人不懂得分功于下,干苦力的功劳不愿意分,动脑子有知识产权的功劳更不愿分,一切功劳都属于自己。
曹操这个时期表现得非常好,谋士们的主意,最初都是策划于密室,非常容易归纳为“集体智慧”,但曹操总会在事成之后,把谋士们的贡献一一道来,让大家都有价值被认同的感觉。如此,谋士们则没有心理压力,个个踊跃,人人争先。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移檄州郡,把陈琳的骂人帖广为传播,正式出兵,大本营驻扎在黎阳。与黎阳隔河相望的是白马,袁绍派河北名将颜良围攻渡河白马。
四月,曹操北救白马守将刘延,他听了荀彧的建议,没有以主力直接去救白马,而是用沮授、田丰反复建议给袁绍的分兵之策,做出欲渡延津从西侧面进攻袁绍的态势,吸引了袁绍的注意,吸引袁兵西调,然后曹操亲率部队轻装快进,直取白马。张辽、关羽是先锋部队,与颜良最先接触,“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能当者”。
曹操随即后撤,到延津以南故意丢弃辎重,打了追兵一个埋伏,此役又斩杀河北大将文丑。
连斩袁绍两员大将,袁绍为之气夺,曹操且战且退,七八月间,袁绍兵进于阳武,曹操退守至官渡,双方在此摆开阵势。我用地图搜了一下,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到阳武(今原阳东南),大概不到一百五十公里,这段距离,袁绍推进了半年。
九月,日有食之。
“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曹操的霹雳车,在《魔戒·双塔奇兵》圣盔堡战役里,半兽人也有一种抛石头的战车,不知道《魔戒》的创作班底是不是抄了《三国志》。这场战斗,更像古代的战斗,有历史的真实感,而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更像演义,中国的说书人把古代战争多半描述成将领间的武术比赛了,这方便了说书人的讲述,听众也更喜欢这种名将间的PK,这也让战争美学化了。
虽然丧失了颜良、文丑,袁绍总体上还继续保持优势,袁绍的军队呈笨熊状,缓慢推进,这和沮授、田丰所建议的“以久待之”貌似而神离,战略上应该持重,战术上则永远应该是兵贵神速。
锐圆一直站在袁绍的角度为他找失利的原因,我在想袁绍应该有袁绍的难处,他的失败不是简单地认为他是个笨蛋,如果是这样的话,曹操赢得也没有什么意思。
我以为“袁强曹弱”是后来的说法,估计是曹魏后来不断宣传形成的“事实”,实际的情况是“袁多曹寡”,袁绍的人马多,曹操的人马少,袁绍做大,曹操做强,故能以战斗力的强大抵抗对方兵员众多。
袁绍部队的训练水平、战斗经验、指挥通信均较曹军为差。这一点,沮授、田丰是明白人,看得出来,所以没有正面说袁绍你实际上是虚胖,根本打不过曹阿瞒,只能是用政治正确的语言讲,要固本培根。沮授讲“可坐定也”,田丰讲“可坐克也”,都是为袁绍留足面子的说法,反过来的意思就是,现在开打,必坐蜡也。
袁绍明白不?要说袁绍明白,他就不会发动进攻,要说袁绍不明白,他也不会如此“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也知道自己的短处,所以才有这种笨熊似的战术,用人海战术或蚂蚁战术,抱着团向许都拱去,反正拱到许都就算胜利。
袁绍的打算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这个战术也不是全然幼稚可笑,在接下来的十月,曹操已经顶不住了,“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曹操所谓“以致绍师”,即使再积极再正面的解读,也就是先纵敌深入,再作他谋。实质上就是准备放弃抵抗,甚至准备丢弃许都来个大撤退。
荀彧在这个时候,对曹操说了最狠的话,死也得顶住,这种形势,没有撤退,一旦松个口子,曹操就会兵败如山倒,袁绍的军队就会掩杀过来,乱兵推进和败兵溃散一样,都有势能。荀彧说:“是天下之大机也!”——关键时刻,怎能感冒?何况是H1N1型。
荀彧给的建议也只是“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荀彧话音未落,帐外有人报:“故人许攸许子远来访。”
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
金庸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两大高手双掌相抵,对拼内力,这时,哪怕来个不会武功的傻小子,对其中一人随便一拳一脚,使之分心,另一方就会乘势而胜。
袁绍和曹操也在对拼内力,许攸对袁绍说,曹操有个死穴,袁绍不理;许攸又对曹操说,袁绍哥哥也有个死穴。曹操会意,用一只手抵住袁绍的双手,使出吃奶的劲,伸出另一只手,在袁绍的死穴上捅了一下。
袁绍输得窝囊,曹操赢得侥幸。“十胜十败”是事后总结,“是天下之大机也”说到了关键。许攸给曹操一个机会,曹操还历史一个奇迹,倘若许攸是受袁绍之计而来,把曹操诳到乌巢,曹操也难逃覆灭下场。历史的话语权交给了袁绍,我们读到的历史很有可能是这样:建安五年,袁绍率军入许,曹操将举国之兵围之,绍偏师深入,长驱直进,与操决战于官渡,绍用计,以辎重诱操于乌巢,遂灭之。时袁绍虽据四州,然民心未附,军力未整,诸将皆以曹操善战而惧之,绍灭操,诸侯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