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初,策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策性好猎,数出驱驰,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遇贡客三人,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策创甚,召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丙午,策卒,时年二十六。
前回说到刘表,对于荆襄当时人才济济却不能为刘表所用,锐圆一时没有恰当的说法,看到孙策向孙权交接这段,看到了最恰当的说法:“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董卓之乱到此时正好十年余,大家原来都是汉家的人,职位有高低,薪酬有多寡,但都是在刘家打工的同事。现在乱了,以前的老板被重组了,各个分公司在闹独立,兄弟们处于忙乱的排列组合中,是就地还是就人,大家都得重新选择。
说到孙权,有固定的说法,第一句必然是“继父兄余烈”。孙权继承的,不是父兄的“遗志”,也不是“遗业”或“遗产”(重点不在这里),继承的是“余烈”,“烈者,火猛也”。
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都有这种生命的灼热感,他们都是为战争而生的男人。往前翻翻,印象中,霍去病也是这样的一团火。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县吏出身,十七岁时就勇气过人,遇到歹徒,别人都低头不做声,孙坚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杀了歹徒。孙坚不仅自己能打架,还能交朋友,爱打架的同学一般都有一帮朋友,爱读书的同学一般容易走单。
在治世,孙坚这样的低层武官,只能看着上司的眉高眼低,在官场一边厮混一边消磨个性,最后就可能混成个酒量不错嗓门不小、能陪长官喝酒还能讲黄段子的兵油子。
天下大乱,这类为战而生的人就不必掩饰内心的冲动,应风而起。最初赏识孙坚的是老资格将领朱儁,朱儁带着孙坚这员猛将打黄巾,累功迁至别部司马。刘备和孙坚起步差不多,但是进步没有孙坚快,也许是没跟对人,也许是战功不够卓著。
孙坚后来跟张温平边章、韩遂,路过长安,孙坚发现董卓这个人骄横跋扈,是国家将来的祸害,就私下建议张温杀了董卓,张温不从。看来孙坚不仅战场上骁勇,还长着一双识别坏人的慧眼。
孙坚在讨伐董卓时最积极。当时最积极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孙坚,一个是曹操,《三国演义》又加了一个刘备。这三人不计个人得失,勇敢向前,所以评点《三国演义》的毛宗岗感慨,他们三家能够三分天下,不亦有定乎!
其实,曹、孙、刘三分天下,不是他们积极讨伐国贼的回报,而是他们坚持武装斗争,坚持从战争中学习战斗,坚持打运动战,所以才越打越敢打,越打越能打,越打越会打。凡是以为自己是种子队,不认真参加预赛的,等上场的时候才发现技艺生疏,都爆冷门提前出局了。
历史经验是,养兵不如用兵,不打仗,统帅会变成老爷,兵勇会变成少爷。
当时,董卓最为忌惮的就是孙坚,为此还派李傕向孙坚说媒,欲与之结亲。孙坚率先攻进残存的洛阳,“扫除宗庙,祠以太牢”,要说积德,按当时的观念,这才是积大德的事。当然,孙坚做好事马上就得到了回报,他捞到了那颗传国玉玺。
打董卓,曹操和孙坚最卖力,最后两个也都是牢骚满腹。曹操在酸枣骂众人:“今兵以义动,持疑不进,失天下望,窃为诸君耻之!”孙坚也一样:“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英雄心智,与俗众自然不同。
曹操挂靠了袁绍,孙坚追随了袁术。孙坚跟随袁术,连董卓都不以为然:“坚以佐军司马,所见略与人同,固自为可;但无故从诸袁儿,终亦死耳!”
后来袁术遣孙坚攻打刘表部将黄祖,孙坚被弓箭射死。《三国志》说,孙坚看地形“单马行岘(xiàn)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资治通鉴》从《典略》:“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不管怎么样,孙坚总是亲冒矢石一马当先,被追谥为“武烈”,倒也精确。
孙坚死后,余部由其兄子孙贲带领就从袁术。孙坚有四子,策、权、翊、匡。孙坚死时三十七岁,长子孙策十八岁。这一年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孙策最初也只能跟从袁术,袁术平常也喜欢孙策,不过这种喜欢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喜欢,袁术经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后来曹操也有一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坚的儿子们个个风采卓然。英雄暮年,每留心少年英雄,而少年英雄又每每不是自己的儿子,所以英雄每有此叹。
如果没有这么优秀的儿子,孙坚的故事到岘山中箭就Game over了。有了革命的后代,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
孙策初依袁术,袁术不能笼络英雄,最后不怀好意地打发孙策去江东自己开拓地盘了。借刀杀人是恶劣的,借苦难折磨人是次恶劣的,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消遣人是再次恶劣的。袁术就是这样计划消遣人的。孙策带着父亲的部曲,加上自己招揽的英雄,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在江东数郡(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打开了不大不小的局面。相比曹操差点,相比刘备,那就很可观了。
孙策的血质更像父亲,最后也是中箭而亡,亲冒矢石,这父子俩都做得到位。
我经常说,中国是个机会社会,第一批富起来成就个人事业的人,都是有胆识的人;在汉末这样的乱世,要成就大业,也一样需要胆识,或者用一个更牛一点的形容词:雄略。
雄是必需的,略也是必需的,只有雄没有略(或略不足)是成不了大事的。吕布为雄,孙坚、孙策父子亦为雄,但一味英雄纵横不能持久。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学习军事,成为军事家,不晓兵事,连命都没有了,哪有什么高明的政治?但战争中的英雄必须得讲政治,不讲政治,最后就会出落为盗贼的形格,永远上不了台面。十几年的战乱,淘汰了很多人,矫情的书生,贪功的政客,剽悍的军人,最后都要败在雄才伟略的英雄脚下。
当时,南方剩下刘表、孙策两个集团,大家都面临“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的局面,但是,孙策阵营的张昭、周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而服事焉”。刘表表面上把荆州治理得不错,但内部的思想统一、力量整合不如孙策、孙权做得好,孙策、孙权虽然占的地方不大,且当地的小股武装势力一直骚扰,但是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即所谓“君臣之固”。有团队,就会有地盘;没有团队,有地盘也会失去地盘。
孙吴集团的崛起,有几个原因:
首先,从孙坚、孙策起,一直坚持武装斗争,队伍一直没闲着,即使控制了江东数郡之后。因为当地山越一直不服从,所以战事也断断续续一直没停,在军事斗争中形成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将军,凝聚力强,忠诚度高,军队机动性好,战斗力强,士气高涨。而刘表的军队仗打得少,战斗素养就不行。军队要经常实战才能有战斗力,靠训练演习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其次,前期他们和吕布、刘备差不多,没有根据地,呈流寇特性,但后来在江东立足,有了根据地。占据江东以后,孙权有政治治理的意识,起用了一批文臣,这样不仅能占据还能巩固。
第三,当时诸侯决战于中原,江东地处边缘,与孙氏争夺抗衡者,严格地讲没有什么硬角色。孙策时期,北有袁术,西有刘表,这两位算是大块头,但却没有行动能力,所以让孙策、孙权逐步扩张,先后平灭了刘繇(占据曲阿)、薛礼(占据秣城)、笮融(驻扎县南)、王朗(占据会稽)、陈瑀(军驻海西)、祖郎、刘勋(庐江太守)、黄祖,以及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许贡等,收服了太史慈、甘宁等。曹操为了专心对付袁绍、袁术,对孙策、孙权也多加笼络,以弟女配策弟匡,又为子彰取孙贲女。当时庐江太守李术不愿意依附孙权,孙权欲攻之,担心曹操援助,孙权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曹操居然见死不救,让孙权杀了李术,得了其两万部曲。待曹操有暇南顾时,孙权已经坐大。
第四,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孙权虽然年轻,但颇有谋略,能识人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