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
徐州牧陶谦疾笃,谓别驾东海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卒,竺率州人迎备。备未敢当,曰:“袁公路近在寿春,君可以州与之。”典农校尉下邳陈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下可以割地守境;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备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备遂领徐州。
刘备在《资治通鉴》上一卷(卷六十)就正式出场了,“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资治通鉴》在重要人物出场时,会多形容两句,比如对刘邦也是这样。
关于刘备的血统,在今天看来,是个无所谓的问题,但在当时,却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反映了古代的门第观念和价值观。《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言之凿凿,中山靖王刘胜是个精子库,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不厚道地说,挂靠他是一个机智的做法,这么多儿子,子子孙孙一繁殖,你随便查对吧。
刘胜在当代也是名人,“文革”中,在河北满城挖掘了他的墓葬,出土了金镂玉衣,当时拍了纪录片,记得小时候看过,不过是在故事片前“加演”的,主题当然是控诉封建地主阶级穷奢极侈,剥削劳动人民。
《三国志》裴注也引用了鱼豢(魏国人)所撰的《典略》所载,刘备是临邑侯支属,临邑侯也是景帝之后,但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了,是常山宪王刘舜之后。一般来说,要破除一种很难核查的谎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再编一套谎言,和原来的说法稍稍有点不一样。说刘备是临邑侯支属,会让大家对“中山靖王之后”的说法产生更多怀疑。
刘备即使是景帝之后,过了三百五十年,刘备能携带多少高贵的DNA,恐怕最新的基因技术也难以鉴别出来了,但在当时,这还是一张牌。
其实我们与其观察他几百年前的祖宗是谁,不如观察他的父亲、祖父是谁,他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据《先主传》:“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祖父是做官的,估计是一般佐官,也就是今天的公务员,父亲早死,到刘备这一代成了贩履为业的个体户。按土改的政策,刘备的家庭成份是没落地主,如果他表现好,积极参加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也可以定为手工业者或贫民。从刘备的家庭情况,我们可以有这么几点结论:
俗话说,老子不死儿不大,孤独寡母式的家庭,多出孝子,多出人才。
刘备如果世世代代都是制鞋工人,刘备也不会对时世那么敏感,那么早就出来混世界,而会老老实实地守着祖传的产业,最多拿个军需大单,发一笔小财,正因为祖、父两辈不管怎么说也是吃官饭的,是干部,是官员,到自己这辈沦落为手工业者,光复门楣的使命感就会尤为强烈,出人头地的信念也会更为坚定。
从本质上讲,刘备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他越强调他是某某的后代,越说明他是平民。刘备出身平民,做卖鞋的小生意,习惯察言观色,谨慎行事,不会像贵族官宦子弟那么邪乎张扬。他也知道,自己的资源有限,除了中山靖王之后这块招牌以外,只有看准竞争对手的弱点,通过产品对标,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了自己的战略定位:“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刘备究竟是不是真的皇叔,那要看他混得好不好,混好了,就如《甘露寺》里唱的:“刘备本是那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流。”可以用“皇叔”招牌做生意;混不好,谁会认他是什么靖王之后呢?“织席贩履的大耳贼”,一句骂就直接把他打回原形了。
《资治通鉴》在献帝以后,用曹魏的年号纪年,后来是遭到不少批评的。《三国演义》成书较晚,接受了历史经验教训,所以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让刘关张一起亮相,这种安排是有倾向的,如果你在媒体工作,想要把舆论导向这个活干好,一定要深入学习《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几乎可以在不歪曲事实,即使歪曲了事实也被人抓不到把柄的情况下,成功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翻开《三国演义》,第一回就要让你先入为主,以为刘备是剿灭黄巾的核心力量,皇甫嵩、朱儁、卢植、董卓……这些朝廷正式任命的大将反而像陪衬一样。再比如樊城之战,整体上本质上是刘备败逃,但简写之,略述之,赵云长坂坡张飞当阳桥,则不厌笔墨详细描写,读者很容易错觉为刘备是胜利的一方。这都是新闻记者的范文,尤其是报道中国足球的时候,应该好好借鉴一下。
《三国演义》有个理念特别好,就是为平民英雄抱屈,刘关张救了董卓,董卓一听哥几个是“白身”,就懒得答理救命恩人了。“温酒斩华雄”一节,最能体现这种情绪,大家回头可以去查看。
英雄不问出处,织席贩履的刘备,推车拉脚的关羽,杀猪卖肉的张飞,这个“个体工商户组合”的成功,比刘邦的“县乡干部组合”更让人感奋。《三国演义》第五回的这一节,基本上可以当全书的浓缩版了。
刘备出道以后,跟着师兄公孙瓒混,甚至可能是跟着公孙瓒的部将田楷混。曹操曾两次攻打徐州,因沿途肆意大屠杀,所以声势格外浩大,虽然第一次因为无粮退兵,第二次因为陈宫吕布袭扰退兵,但是徐州牧陶谦已经从内心害怕了,曹操再打徐州是板上钉钉的事,他决定把徐州牧让给刘备。州牧是一镇诸侯,这样的大官可以私下授受,汉帝国是够戗了。把徐州让给刘备,我们说陶谦是找一个替死鬼有点不厚道,不过要把这事整成“三让徐州”的美谈,恐怕也是渲染过分。陶谦主观上并不想害刘备,但是把徐州这匹死马当活马交给刘备去医,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陶谦字恭祖,丹阳人,是有资格的老官僚,举孝廉,拜尚书郎,走的是仕途正道,后升任幽州刺史,这是正儿八经省军级干部。黄巾起,陶谦以“军地两用人才”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这应该是灵帝朝的事,灵帝任命的官员,比董卓以及李傕郭汜把持的献帝任命的,似乎应该更有含金量。陶谦到徐州后,把黄巾军剿灭一部分,赶走一部分,徐州境内一时竟成了治理有序的和平之地。董卓西迁,陶谦没有参加关东联军,而是坐守观望,足见其持重。讨伐董卓不了了之,关东各部把工作重心放在抢地盘上,袁绍、袁术、曹操等中央干部下来抢地盘,陶谦等不免紧张,争夺地盘,意味着摩擦和战争。
根据利益和渊源,中原隐然间有了两大阵营,一派是袁绍、曹操,刘表也算这一派;另一派是袁术、公孙瓒、孙坚,刘备当时是这一派的小弟;益州刘焉(后来是其子刘璋)相对中立。在这样的环境中,陶谦当然希望能左右逢源,保住地盘,所以他和袁术公孙瓒这一派勾勾搭搭,同时,和曹操也维持着和平关系,曹操老爹一家就住在徐州辖区内的琅邪国。另外,陶谦还烧长安李傕、郭汜的冷灶,当然说他心里有皇上也行,于是正式得到了徐州牧的任命,被封溧阳侯。
曹操得了兖州,屁股下坐的就是徐州这块肥肉,即使老爹不死在徐州地面上,也会找机会和借口染指徐州。
吕布是被逼成大哥,刘备是一直想做大哥,他们俩都是割据时代的流寇,只要能升格为半流寇半割据状态,他们都会努力向前的,即使是做替死鬼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