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56

第56章 迎奉汉献帝的利弊分析

孝献皇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沮授说袁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民之意。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颍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绍不从。

公元192年4月,王允吕布谋杀了董卓。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求赦不得,贾诩一调唆,遂豁出来进犯长安,劫持了朝廷和小皇帝。前面锐圆一直用“控制”这个词,看来不精确,一般的权臣如董卓如曹操可以叫控制或把持,像李傕等人的行为,只能叫劫持。

历朝历代,皆有亡国之君也,倒霉的有,不幸的有,惨遭屠戮的有,被凌辱的也有,我以为最遭罪的还是献帝。说起来这娃真是可怜,为君之乐一天也没有享受,他的一生,虽然命不算短,但却是倒霉的一生,不幸的一生,饱受屈辱的一生,长期受煎熬的一生。

朝廷和皇帝被李傕等劫持两年多,但是居然没有人去解救人质,关东的大老们全部在忙自己的事。一方面是不想救,静观其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敢救。大家坐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有人骚扰抢夺,起兵入关勤王救驾,就怕是皇上没救成,自家的地盘被邻居趁机接收了。有老到世故的,比如徐州牧陶谦,还派个使者,进贡一下,顺便“表奏朝廷”,把自己过去的人事安排“合法化”一下;有的则恨不得绑匪赶紧撕票,比如袁术,李傕他们如果能把皇帝折磨死了,哥哥我登基做皇帝,也省了别人说我篡党夺权了;还有的则在盘算,这个小皇帝还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

两三年间,长安陷入了战乱和恐怖之中,四个头领中张济头脑清楚一点,离开长安屯兵弘农,剩下三个先来个二打一,灭了樊稠,后来李傕、郭汜开始对练,把长安杀得几成无人区。

君臣们像难民一样向东迁徙,对打的李傕、郭汜突然发现人质还有点价值,起码劫持在手里自己可以安全一点,于是就在后面追杀。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落荒而逃的皇帝夜渡黄河,才算逃脱李傕的追杀。随后,逃难的皇帝坐着牛车到了安邑。

安邑是今天的山西夏县,是传说中的夏都,也是传说中司马光砸缸的地方,也是锐圆的祖籍老家。

献帝在安邑过了新年,改元建安。献帝在安邑待了半年多,天天眼巴巴地盼着各州牧能够勤王朝拜,最好能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开创大汉帝国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最先有这个意识并准备采取行动的是张杨。张杨曾收留过吕布,他在晋东南及洛阳北部,可能是离安邑最近的一支诸侯势力,他想把皇帝接到洛阳,但是被部下劝阻。

离皇帝再近一点的大老,就是袁绍了。袁绍此时在河北已小有气候,谋士沮授向袁绍建策:“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注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版在这里。

沮授,字公与,原来是韩馥的高管,后来韩馥被袁绍挤出冀州自杀而死,沮授跳槽到袁绍帐下。沮授一直主张袁绍迎奉献帝,两年前是这么说的:“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时间过了两三年,把皇帝接过来这个主张没有变,但接过来的目的,嘿嘿,变了不少——过去是“复宗庙于洛邑”,那就是要袁绍做中兴汉室的勋臣;现在只提“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想利用一下皇帝——这不是沮授变得快,是沮授终于摸清楚袁绍的想法了。“复宗庙”袁绍是坚决不干的,“令诸侯”才是袁绍远大志向得以实现的必须过程。

袁绍最后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对处于危困之中的朝廷和皇帝采取了漠然不理的态度。

当然,从结果看,在这个问题上,袁绍似乎输给了曹操,而曹操能以弱胜强,越打越强,“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他独特的战略优势,所以大家都认为袁绍在这个问题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果我们能抛开结果论,设身处地站在袁绍的立场上,为他找一找不奉献帝的理由,看看能不能站得住脚——

一、大汉帝国已经完蛋了,“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这是一种总体的、根本性的判断,这个判断对不对?完全对。这个判断在横刀揖别董太师的时候,袁绍已经基本有了。这个判断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判断。所以,袁绍不可能会一力独撑,力挽狂澜,恢复汉室。

二、即使万一说不定汉帝国不会亡,袁绍也不会辅保献帝刘协。他和何进辅佐的是何太后的儿子刘辩,献帝刘协是董卓所立,袁绍一开始就反对;时过境迁,献帝虽然可以和董卓切割,但是袁绍反对刘协做皇帝是模糊不掉的历史,袁绍还策划过拥立刘虞做皇帝,在废立问题上,大臣犯了错误,是永远没有机会纠正的。皇帝上台的时候投过反对票,以后和皇帝是不好相处的,如果献帝真的中兴汉室,大权独揽,这个“历史问题”是会要老袁命的。

三、那退一步说,献帝还有没有利用价值?献帝的价值就是“名”,要写讨伐别人的檄文,前面得有一个大帽子,献帝就是这个大帽子。淳于琼(别忘了这哥哥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是袁绍的老友兼老部下,话说得就可以直白一点:“……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现在大家谁能赢到最后,谁就可以君临天下。咱把过气了的汉天子请回来,请回了就得供着,供腻了也得继续供,正是俗话所说的“请神容易送神难”。

献帝当时的处境,和楚汉相争时的义帝仿佛,袁绍不想做项羽,把神请回来,到时候如果这尊神碍手碍脚,怎么办?也像项羽一样弑杀之?这不是找不自在吗?但是袁绍也知道自己没有刘邦那么好的运气,借了义帝的名,又不受义帝的拖累。袁绍心想,怎么没人出面杀了这个小皇帝呢?如果有人弑杀皇帝,老子发丧举兵,再立新朝,这事儿和理儿就都顺了。

假如义帝不死,刘邦会不会像曹操对献帝一样长时间供着,这个我们不好想象。袁绍不仅没有长期敬供献帝的思想准备,而且他最希望的是献帝尽快被别人杀了或废了,自己不用脏手,反而可借机打击别人。袁绍经己推人,他判定当世有实力的几个大老想法应该和自己差不多,没人愿意把这个麻烦带回家。

要不要迎奉天子,曹操和袁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动,后来的评论都认为曹操见识高远,袁绍相比之下目光短浅,不待官渡胜负已判矣。

锐圆认为,仅通过这件事,袁曹二人还不能立判高下。要不要迎奉天子这事,用今天说俗了的一句话讲,叫有利有弊。对袁绍弊大于利,对曹操利大于弊,利弊之分在于实力。袁绍势大,带着皇帝终究会成累赘;曹操力薄,供着皇帝有利于凝聚人气。曹操后来势力膨胀以后,利弊转换,手里的献帝杀也不是,废也不是,转让也转让不出去,只能供着。在曹操的经验里,汉家皇帝都是短命的,没想到献帝刘协同志虽然饱受煎熬,活得还挺顽强。曹操没办法,末了也只好“我为文王”了。

倘若袁绍消灭了曹操,平定天下,献帝乃董逆所立,老子不认,要么自己直接上位做皇帝,要么再找个姓刘的小孩过渡一下,把这个丧家狗似的刘协迎接回来,有什么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