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42

第42章 引刀横揖袁本初

孝灵皇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卓以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绍县节于上东门,逃奔冀州。

何进要杀宦官,事不机密,反而让宦官先下手为强,设了一个简单的陷阱,把何进先杀了。于是内部清洗变成了两方的流血冲突,变成一场成规模的屠杀。

大屠杀有一种物体自由落体时的重力加速度,也有病毒一般的传染性,一旦启动,一旦失控,不杀个天昏地暗不会罢休。

何进被杀了,宦官们也被杀了,有的兄弟因为平常没有留胡须,也被当成宦官杀了。明代权宦刘瑾平日不喜官员们蓄须,所以他强调,内宫外朝都是侍候皇上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兄弟伙,俺们宦官没有胡须,你们在外朝的官员最好也别留胡须。要是当时的张让等权宦也有这个爱好和要求,京师里被杀的恐怕不止两千多人。

请神请出鬼来,结果往往是愿望的反面,这种事,概率很高,屡见不鲜。

董卓进京,改变了后汉帝国历史的行进方向,游戏从此多了一个另类的玩家。

董卓进京以后,决定废立。董卓废掉何太后的儿子刘辩,立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协,是为汉献帝。后来的评价,都以此指责董卓擅立,因为从汉家历史看,拥立皇上不是一般人的活儿,除了外戚就是勋臣,勋臣所立者,也只有周勃、陈平诛诸吕后立汉文帝这么一次,以董卓的资历地位,主导这么大的事情,在当时就遇到了抵触,后世史家也没少向他吐口水。

关于废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暗弱”,所以要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齿清楚的陈留王刘协;《三国演义》里还给董卓找了一条理由,就是刘协是董太后带大的,一笔写不出两个“董”字,董卓有攀高枝的嫌疑。

董卓认为:“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以平常论之,选个好一点的做皇上,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也没什么错,只是他本人资格欠了些,所以才招致恶评的抵触。这是中国政治的潜规则之一,就是“如果你不具备资格,对的事情也不能做,也很有可能做不成”。

董卓想通过废立让原来何进的势力边缘化,以便确立自己对朝廷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有更大影响力,这是肯定的。但是要说董卓一点政治理想也没有,只想祸国殃民,恐怕也不公道。董卓没有保留暗弱的刘辩而要更换精明的刘协,这种换法是和之前之后很多权臣权宦不同的。我们知道,立一个年龄小、脑子木的皇帝,是符合那些妄图把持朝政的权臣权宦的最大利益的,董卓没有这么做,反过来说明他当初还是有些政治抱负的。

董卓其实还是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和朝廷各方面势力的合作,特别是对士大夫及世宦阶层,也竭尽心力寻求他们的支持,但是对反对者也没有客气。

董卓广辟名士,请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绍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

他废立以后的政策应该说也相当正确和对头,如:

“诏除公卿以下子弟为郎,以补宦官之职,侍于殿上”,“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这不正是朝野期待的吗?)

在朝廷重要官职的分配上,董卓“自为太尉”,“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结,并没有得到袁绍等人的回应,多年积累的优越感让他们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这位从西北来的边将,他们拒绝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绝帝国最后一次复兴的可能性。

袁绍是反对董卓的核心人物,这一点董卓也清楚,所以在行事前就主动找袁绍商量,想尽可能地扩大统一战线。袁绍反对的理由看上去很堂皇:“今上富有春秋,并没有犯错,陈留王乃庶子,你废嫡立庶,那是不可以的。”而且袁绍在说这番话前,话里有话地说:“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言外之意:“你丫不要有什么别的想法哦。”

董卓最后对那些看不起自己的大老们终于失去了耐心,你们非要逼老子,那咱就玩黑的。他手按宝剑,对当时最强悍的袁绍发出了最强悍的恫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也不白给:“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董骂袁“竖子”,袁没有对骂,仍然客气地称董为“董公”,华族显贵的风度一点没减。袁绍言罢,“引佩刀,横揖,径出”。这就是史上很牛的“引刀横揖”,这种把礼貌与藐视、客气与不屑集合在一起的身体语言,很帅很酷很有味道,这应该是袁绍一生最帅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