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同上)
政局如棋局,棋子的子力不足时,都会想到再调遣其他棋子。
何进和袁绍认为要将死宦官,必须“出车”,要把董卓摆出来。曹操以为,把卒子再往前拱一拱,就办事了,不必兴师动众。
这里面涉及权力这个不可琢磨的东西,到底拿捏在谁的手里。
小皇帝甫立,按照皇朝惯例,至高权力不在后宫后妃手里,就在朝廷权臣手里,汉家规矩,一般是在外戚手里,外戚任大将军领尚书事,则内廷外朝一把抓,军权政权一手揽。到何进这里,出了点小麻烦,就是何太后和何进之间做不到内外高度统一。何进表面上看,和朝廷的士大夫集团建立了政治同盟,但是何太后不这么认为,何太后自认出身卑微,自家兄妹能有今天,得到宦官的一力支持,所以她和她的弟弟何苗都认为,何姓外戚不是高贵门第,和宦官的结盟是天然的、必然的。不仅如此,这个同盟中,宦官甚至应该占主导和领导地位——宦官张让指责何进时说:“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这种指责何太后是口服心服的。
何氏兄妹兄弟政见不一致,分裂了外戚这支力量,导致了政局的失衡。曹操、卢植、陈琳,侍御史郑泰、荀攸,几乎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借董卓的力量平衡朝廷,后果会很严重,他们都不愿董卓这头莽牛闯进朝廷这个瓷器店。
外戚何进、世宦袁绍等,除掉宦官有共识,怎么除掉却没有共识。请董卓的直接目的,其实是吓唬何太后,而不是欲借董卓之兵来杀宦官。何进袁绍大概以为何太后和自己一样,对除掉宦官没有信心,所以调兵到京师,是坚强何太后的信心。殊不知,何太后压根就没有想清除宦官势力,而是决心和宦官集团继续合作,让自己的儿子顺利度过“主少国疑”阶段。
典军校尉曹操这时大概三十四五岁,要说也不是青瓜蛋子了,他所谓“一狱吏足矣”,就是劝何进不必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舍易就难,借军阀势力以固何太后之心,远也、末也、难也,直接动用京师的专政力量绕过何太后直接对付宦官集团,这是曹操之本意也。
借董卓之力,请神容易送神难,结局很难收拾,这是其一;其二,董卓率兵入京师,必须是声势浩大,保密工作根本没法做,何进在后方调车,自己却在前方遇险,从策略上讲也不高明。曹操所谓“一狱吏足矣”,也有做事机密的方便。有朋友认为“一狱吏”之策就是“走司法程序”,恐怕是理解上有些问题。“一狱吏”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司法意义上的“狱吏”,更不是现代意义上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而是当时最方便、使用最多的诏狱。这在很多古装影视里有形象的展示,找个理由把宦官们集中起来,“一狱吏”宣读圣旨,周边还有N多刀斧手侍候,把宦官们当下或杀或抓,问题就解决了。近者如粉碎“四人帮”,就是“一狱吏足矣”的范例。再往前如粉碎外戚窦宪,也是一狱吏足矣,一狱吏身后还有一帮宪兵,这当然是必需的。
陈琳建议“鼓洪炉燎毛发”,“速发雷霆,行权立断”,想来也不外乎是如此做法,清除了宦官,何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的局面自然就形成了。根据当时的情况,士大夫集团是愿意和外戚何进合作的,而且已经在合作,而且起码会合作一段时间。
最后,何进被诳进宫里死于宦官手中,袁绍袁术以及何进部曲将吴匡、张璋等,还是走了捕杀的路线,只不过做得没有计划性、隐蔽性,把逮捕行动变成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流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