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104

第104章 魏其不昌乎

孝献皇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

……

太子抱议郎辛毗颈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其女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宜惧,而反以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这一年,曹操六十二岁,曹丕三十一岁。

曹操封王按照严格意义的封建制度,封地就是魏国了。

按规矩,王国之嗣为王世子,有别于皇太子,反正现在乱了,曹丕就叫太子吧,这样对内对外信息传播更准确一些。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这一点倒是有开国之主之气象。最著名的有两个,曹丕和曹植。这俩儿和老爹加起来,在文学史上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后世可能只有宋代的三苏可以媲之。

曹丕和曹植都是才子,私下以为曹丕的文学才华更全面,更甚于曹植,但是后来曹丕做了皇帝,又迫害兄弟,大家出于补偿心理,所以尽量夸大曹植的才华。旧小说尤其如此,一说起来,就是“貌比潘安,才比子建”(曹植字子建),其实曹丕不仅诗文好,在文学理论方面,建树尤其突出,搞文学史研究的,都知道曹丕是中国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方面重要的奠基式的人物。曹丕的《典论》,大大的有名,我记得刚上大学时,在《文学概论》引了一段: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当时头皮就麻了,震撼啊!

大学毕业以后,走进社会,恰逢中国转型之初,当时哥哥我就意识到,中国的“巴尔扎克时代”到了,“盖银钱,众生之大业,不朽之目标”。过去的身份社会就要转变资本的社会,但是“文章之无穷”,虽不在嘴上挂着了,可仍然在心底存放着。

文学父子可以诗文酬唱,权力父子则必须玩政治权谋。

曹操的两个儿子曾经在接班人问题上展开竞争,里面有很多戏剧性的场面,比如曹操出征时,曹丕掩泪曹植颂辞;比如曹操向贾诩征求意见时,贾诩故作深思地说“我要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故事”,比如聪明的杨修帮助聪明的曹植作弊蒙蔽聪明的曹操,等等。这种夺嫡的戏码是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瞧的,也是中国老百姓最悲哀的地方。

最后绣球抛在曹丕怀里,曹操对曹植有先扬后抑之嫌,这让曹植心里很不平衡。确定曹丕为接班人后,曹操对曹植的势力予以压制,曹丕也推波助澜。站在曹丕的角度,这样做也许无可厚非,但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曹魏兄弟相猜,宗室受压抑,包括外戚的门户也低,所以才有司马篡夺的空间,司马氏借鉴曹魏的教训,大封宗室,结果诸王典兵,内部又大打出手,最后也是问题。王朝运祚,岂有数乎?

曹丕在最后时刻,知道父亲属意于己,不禁忘形,他搂住议郎辛毗的脖子高兴地喊:“辛君,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看来曹丕与曹植的竞争,胜负也在毫厘之间,否则曹丕不至于如此。

辛毗把这个情节回去告诉了自己的女儿宪英,这个女孩说:“太子的本意,就是代替父亲管理国家。想到代替父亲,不可以不悲戚;要管理国家,不可以不恐惧。曹丕哥哥不戚不惧,反而喜极忘形,怎么能做久呢?看来,魏国的昌盛崛起有点麻烦了。”

这话要是让曹操、曹丕听见了,那还不得诛九族啊,这已经不是腹诽了,而是公然叫嚣和咒骂。辛家姑娘有没有真的这么说,这段话又是怎么传出来的,已经无法查证了,反正史家都乐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