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105

第105章 魏其已衰矣

孝献皇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设坛场于沔阳,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乃拜受玺绶,御王冠。因驿拜章,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立子禅为王太子。

……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曹操得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

前后四年,曹操对汉中得而复失,遑论继续努力拿下蜀地;刘备则既得益州,复得汉中,其间,此消彼长,势焉?运焉?

曹操自兴兵以来,总体上是神旺气旺,横扫北方,赤壁一败,势为之沮也,不过整体实力仍然是老大,块头在那儿,和孙权在东线常有摩擦,但大战没有。荆州采取守势,曹仁在襄阳,关羽在江陵,鲁肃、吕蒙在陆口,小三国也算是势均力敌,连摩擦都很少,所以,曹操后来基本上用兵于关、陇,平马超,取关中,对氐中各个反对势力连抚带剿,基本荡平凉州,汉中可以说是顺手牵羊,搂草打兔子,不意得之。

我们在这里讨论曹操为什么不攻蜀,还不如讨论他为什么连汉中都不要了。

曹操于汉中得而复失,私下以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年纪大了,弦也调不准了,精力不济,心气不足,这是本人的因素;

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瞒不仁不智——这当然是玩笑了——所以有些讨厌山水,赤壁吃了水亏,进取汉中虽然得胜,但山势险峻,也让曹操内心发憷。回顾曹操用兵,多在平原丘陵地区。这算是个心理和习惯方面的原因吧。

三、曹操得汉中,可以窥蜀中门户,本来是战略性的机遇,但是,从关中到汉中,军队给养已成问题,再过一道山脉入蜀,后勤保障就更是问题了。轻兵掩袭把握不大,重兵推进曹操自算弗及,诸葛亮从汉中出秦川有粮草问题,曹操反过来战线更长,问题更大,心理上也更不托底。况且诸葛亮出山的战略目标和曹操入蜀的目标任务又有差别,诸葛亮能借关中资源才会继续进攻,借不到就算是骚扰,而曹操要进蜀就必须得占领,任务重,战线长,曹操一旦在此陷入更多力量,孙权搞震,势必不能兼顾,力所不逮的事情曹操是坚决不会做的。秦灭楚国,王翦非六十万不发兵,这就是算投入,曹操一样也要算,算来算去,这个项目后续资金缺口太大,所以放弃;司马懿、刘晔毕竟不是当家人,有些情况未必掌握。

四、内部确实有不安定因素。这期间,有人在许都聚众攻击监督汉献帝的丞相长史王必,意图劫走天子,和关羽相呼应;南阳百姓不堪徭役,守将侯音借机叛乱,沛国魏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都;这些叛乱后来虽然都镇压下去了,但变生肘腋,曹操也不能等闲视之。

五、从更大全局看,孙权的牵制是曹操不能放心大胆长驱直入的重要原因。三国之妙,在于三角制衡,任何两边大于一边,此后荆襄战役最能体现这种相互牵制的诡异之处或者妙处。

六、从汉中战略地位来说,曹操得之有益,失之无碍;对刘备来说,没有汉中,蜀中等于没有大门,汉中对曹操是闲子,对刘备是命门,所以在最后和收官之战,一个势在必得,一个可有可无,所以曹操的战斗意志不若刘玄德也远矣。

七、曹操用兵多年,且御下严峻,士卒逃亡平常就严重,何况远赴关陇汉中,曹操退出汉中,不得不利用凉州诸氐防御刘备,也说明兵员不足是个大问题。

曹操虽然势大,但刘备借山势,孙权借水势,孙刘相互也借势,曹操一看,这个鸟样,拉倒吧,不和大耳朵纠缠了,老子撤也!

相反,刘备从入蜀开始,风、水到他家了,把曹操同志逼出汉中,也是神旺气旺。人都有旺的时候。

以上七条,只是翻着书分析,还有一条,锐圆也吃不透,没看懂,提出来和诸位讨论。

刘备七月在汉中称汉中王,关羽八月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围曹仁,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过的“命一上将以向宛洛,主公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局面居然形成了。

关羽从江陵北上攻进襄阳,最初的战术目标,应该是迫使曹操分兵,策应刘备取得汉中,所以,曹操放弃汉中,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关羽的这次军事行动。

也许是关羽神旺气旺,把一次掩护策应行动,硬是玩成了一次全面的战略进攻,所以自此以后,汉中王刘备好像没有“以向秦川”,只剩下关二爷一个人忙活,“以向宛洛”。

是协调不到位,致使一次战略反攻机会白白断送?

还是关羽贪功冒进,致使汉中这面配合不上?

会不会是刘备借刀杀人,除掉不听招呼的关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