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93

第93章 有个叫王镇恶的将军

安皇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

九月,太尉裕至长安,镇恶迎于灞上。裕劳之曰:“成吾霸业者,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裕笑曰:“卿欲学冯异邪?”镇恶性贪,秦府库盈积,镇恶盗取不可胜纪;裕以其功大,不问。或谮诸裕曰:“镇恶藏姚泓伪辇,将有异志。”裕使人觇之,镇恶剔取其金银,弃辇于垣侧,裕意乃安。

西征一年,大功告成,当时挂太尉衔(和曹操任丞相一样)的刘裕风风光光地进入长安。

攻拔长安,首功是王镇恶。王镇恶名字很威武,祖宗更威武——他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

小王出生的月份不对,所以他爷爷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给他起个“镇恶”的名字。外国人讲究星座,中国老百姓讲究生辰八字,锐圆小时候在山西吕梁就听说有“对月子”、“破月子”的说法。如果生在“破月”里,什么“男破自家一阵子”、“女破婆家一辈子”,老辈人都知道哪一年的哪一月是“破月”,所以生在这个月份的孩子都得改生日。但是在传统守望社会,你怎么能做到隐瞒左右邻居,你家有“破月子”遂成邻居要挟的武器,婆姨们一吵架就会揭发出来,家有“破月子”要么远娶要么远嫁,在“知根知底”的地方是很难说亲的。

王镇恶有将才,被刘裕赏识,当然王猛的声名也是刘裕赏识他的重要因素。

刘裕进长安,王镇恶迎于灞上,俩人的寒暄很有范儿。

刘裕用首长的口吻慰劳王镇恶:“成吾霸业者,卿也!”

王镇恶用部下的态度回应首长:“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

领导要记着部下的功劳,功臣要把功劳记在党和人民身上,一个不忘,一个不居,这是上下相处的理想状态。

攻陷敌国首都,好处大大的,因为帝王都是伟大的收藏家和尽职的保安。遇到有政治觉悟的,会把财富封好,一切功劳归皇上不如把一切好处归皇上;觉悟差点的,那就不好意思了,自己要捞足,有可能再兼顾上面和下面。王镇恶先进长安,捞了不少好处,于是有人打他的小报告。类似这种情况,历史上反反复复发生多次,刘裕用人之际,当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整党整风,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帝王本是最大的黑社会头子,所以分赃给小弟是团结同志凝聚团队的不二法门。

但是有一份报告确实让刘裕吃了一惊:说王镇恶把姚泓的龙椅偷偷藏起来了。刘裕马上派人打听详细,后来可靠消息证实,王镇恶同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壶,王镇恶只是贪图龙椅上镶嵌的金银珠宝,这会儿正拿着瑞士军刀往下抠呢。刘裕听到汇报,受惊的心抚平了。老子不怕你贪,就怕你和老子不能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贪污腐败的局面都是纵容而成。

专制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是“纲纪存焉”,纲纪的确立和确定是开国皇帝的作业,如果一开始就处处迁就有功有用之臣,纲纪建立不起来,政局就稳不了,国运也就长不了。

刘裕到长安后“收秦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送诣建康。其余金玉、缯帛、珍宝,皆以颁赐将士”。礼器文物给朝廷,金银珠宝给将士,呵呵,分配得不错。

刘裕九月入长安,十一月,在后方大本营留守的刘穆之去世,史称刘裕本来要“经略西北”,但是“诸将佐皆久役思归”,所以当刘裕听到刘穆之的死讯,觉得后方没有依托,干脆就决定自己先返回建康。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赫连勃勃的谋士王买德认为:刘裕在灭秦以后,认为积分已够,便急于篡晋做皇帝。

将士想回家看看,这是个理由但是个牵强的理由,出征才一年多,而且打下长安有珠宝妇人,想家这个理由太文艺了吧?说刘裕急于篡晋也有点勉强,在清除了刘毅、司马休之等势力之后,刘裕完全可以自主决定做皇帝的时间表,取长安不是必要条件,相反,长安得手,且能稳定下来,更有利于对抗鲜卑人、匈奴人的北魏和夏,更有收复中原的希望,如为子孙计,为长治久安计,都应该经略西北。

刘穆之一死,可能让刘裕感觉后方有点Hold不住,对建康的“稳定”产生了疑虑。相信是经过一番对比分析以后,刘裕认为建康的事比长安的事更是个事儿,所以他没有留下来亲自打理长安的事务,而是把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留下来“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让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傅弘等人辅佐儿子。

刘裕是司马家的曹操,但此“曹操”不若彼曹操,曹操东征西讨,把成年的儿子留在许都固然不尽合适,但刘裕把未成年的儿子留在前线肯定是不适合。

果然,刘裕离开长安后,先是沈田子诬杀王镇恶,后来王修又杀了沈田子,最后十二岁的刘义真又杀了王修,长安于是得而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