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70

第70章 工具化

安皇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王恭素以才地陵物,既杀王国宝,自谓威无不行,仗刘牢之为爪牙而但以部曲将遇之,牢之负其才,深怀耻恨。元显知之,遣庐江太守高素说牢之,使叛恭,许事成即以恭位号授之;又以道子书遗牢之,为陈祸福。牢之谓其子敬宣曰:“王恭昔受先帝大恩,今为帝舅,不能翼戴王室,数举兵向京师,吾不能审恭之志,事捷之日,必能为天子相王之下乎?吾欲奉国威灵,以顺讨逆,何如?”敬宣曰:“朝廷虽无成、康之美,亦无幽、厉之恶;而恭恃其兵威,暴蔑王室。大人亲非骨肉,义非君臣,虽共事少时,意好不协,今日讨之,于情义何有!”

王恭、殷仲堪第二次开展武装斗争,有意思的是他们都不是亲自披挂上阵,而是将武打的活儿全盘交给部将打理。王恭手下有淝水大战中涌现出来的北府军名将刘牢之,殷仲堪素无戎略,军旅之事也尽委于杨佺期兄弟。

王恭、殷仲堪都是“都督诸州军事”的封疆大吏,这种“都督诸州军事”的体制在西晋、东晋一直实行。东晋时期,为了应付北方的胡族,在行政和军事区划上强化“区域联防”,朝廷任命重臣都督一州甚至数州军事,“大军区”权重势大的局面也就自然形成。

在大军区里面,有将、帅两个层面,都督诸州军事的大帅都是由朝廷任命,这个职务也基本上是大士族垄断。大士族子弟众多,遍布中枢、方镇,朝廷有咱的人,地方、军队当然也得有咱的人。在中央,几大士族轮流坐庄,但坐庄的这一家不能彻底垄断,也要给其他几家留下一些位子;在地方,几大家族各有其势力范围,但是也不能长期把持,适当的调整也是必需的。大家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互相掐也互相照顾,这是“士族共和”的基本生态。

在将领这个层面,情况就多样化了。像刘牢之这样的直接带兵的将领,出身不高贵,没有特殊的机缘很难跻身于士族这个层次,杨佺期的N代祖宗曾是汉朝的大官,但他这个高干子弟的身份不是现在进行时,而是一般过去时。他们当然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但是他们从制度上被安排接受“都督诸州军事”的长官的节制和领导,不用很长时间,他们就会把长官当成老板,当时称之为“主公”。

在皇帝专制强化的时期,大小官员都被要求忠于皇帝一个人,“一个朝廷一个皇帝”(有皇帝的时期)、“一个国家一个领袖”(蒋介石时期)讲的都是一回事,当然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在更多的情况下,大家认同一个大朝廷,但同时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系统都是小朝廷,都是一把手专制,正职副职之间都是君臣关系。

在毛泽东时代,大家都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大家都是毛主席的好战士,要求干部和群众实行三同,从表面上看有种平等感。你是平民,可以不把村长当干部,可以给他贴大字报,因为毛主席鼓励大家反潮流,要“五不怕”(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

及到后来的二三四代,从中央到地方到部门系统都放权了,你还是平民,你还敢不把村长当干部?村长就是你的一重天,你说村长侵犯你的利益,投诉他说话做事不符合党的政策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村长就会按党的另一套政策把你弄成维稳的障碍,让你精神病发作。

所以现在不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学校医院,大伙儿都把领导当老板,谁控制你的生存资源,谁就是老板,服务员叫食客老板,博士生叫博导老板。

写着写着好像跑题了。锐圆哥哥原来想说的是像刘牢之、杨佺期这样的将领,非常容易工具化,本来是班子成员,但最后都被顶头上司视为爪牙走狗,虽然是朝廷的在职干部,但是顶头上司让他反朝廷他就得反朝廷。刘牢之在淝水大战中立有首功、大功,可以称得上东晋王朝的柱石,但是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晕了。既然被工具,被上司抡来抡去,所以必须得晕——今天在官场职场的人不也都晕吗?

司马元显成功策反了刘牢之,直接导致王恭兵败身死,他的兄弟子侄也被司马元显基本杀光了。太原王氏王默这一支由此也就基本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