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十二月,己丑,魏王珪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天兴。命朝野皆束发加帽;追尊远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为皇帝;谥六世祖力微曰神元皇帝,庙号始祖;祖什翼犍曰昭成皇帝,庙号高祖;父寔曰献明皇帝。魏之旧俗,孟夏祀天及东庙,季夏帅众却霜于阴山,孟秋祀天于西郊。至是,始依仿古制,定郊庙朝飨礼乐,然惟孟夏祀天亲行,其余多有司摄事。又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二千家于代都,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皆为畿内,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师以监之。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北魏开始从部落集团向专制帝国演变。
中国的法律传统是讲究实质正义,鄙视程序正义;中国的政治传统则特别强调程序正当性,不讲究实质的正当性。
拓跋珪从部落首领升格为皇帝,都严格按程序办事。
一是命群臣议国号。定为“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民,宜称魏如故”。
二是迁都平城,应该是今天的山西临汾。然后“营宫室、建宗庙”,也就是给自己盖房子,给祖宗盖房子,宫室宗庙当然必然是宏伟的,“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任何民族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它必须能建造一些让民族感到自豪的东西,那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建筑。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大国之崛起,人民之幸福,全靠这些宏伟的建筑支撑和表达。对了,上面引用的话是阿道夫·希特勒同学说的,是不是贼有水平?
接下来就是确定“宗庙岁五祭”。“五祭”为何?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大概是天地山川祖宗以及各路神仙,祭是宣示天命所归的仪式,当然也就是天子最重要的工作,阿斗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以说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分工。
《建党伟业》有个镜头,袁世凯穿着汉服在天坛祭孔,其实这一祭,就等于穿着龙袍登基了,在当时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袁氏祭孔的实际意义,用法律语言讲就是已经启动登基程序。
蒋介石当然也要祭,他没有修宗庙,但修了中山陵,中山陵实际就是“中华民国”的宗庙,虽然号称民国,但是把孙中山包装成国父,国父打天下我们坐天下,只要存在这种逻辑,不管民国还是共和国,本质上还是帝国,当然帝国的模样也在与时俱进。
祭祀典礼这些“政治程序”的建设,讲究的是古雅有来历,在执行中要求庄重规范,就和官窑的瓷器一样,是用严格的规程和不计成本的方式做出那种上国的体面,不能凑合不能臆造。拓跋珪即位后,“追尊远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为皇帝”,这就过了。包括在天安门左近竖立孔子像,这既是意识形态的混乱,也是国家祭祀文化规程的缺失,可以以“轻举妄动”“粗鄙不文”定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