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19

第19章 庾亮和苏峻

显宗成皇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

庾亮以苏峻在历阳,终为祸乱,欲下诏征之,访于司徒导。导曰:“峻猜险,必不奉诏,不若且苞容之。”亮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犹七国之于汉也。”朝臣无敢难者,独光禄大夫卞壸争之曰:“峻拥强兵,逼近京邑,路不终朝。一旦有变,易为蹉跌,宜深思之!”亮不从。

股市好像有这种效应:大家都认为明天会大涨,甫一开盘果然真的大涨,股民们激动得涕泪交流,高兴得龇牙咧嘴。

好多人也会顺从着周边人的愿望去发展,所以我们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好员工是夸赞出来的——政府例外,好政府是骂出来的。

乱臣贼子也如是乎?

庾亮说苏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果不其然。是庾亮看透了苏峻的心思,还是苏峻按照庾亮的“期待”去做了?

庾亮坚持要把苏峻调到中央,苏峻说:“只要是在外面跑业务,哪儿都行,让我回总部坐办公室,我是坚决不干。”

庾亮牛脾气一来:“你丫必须给我回来!”并对苏峻可能的不轨行动做了相应的安排,这些安排事后证明是无效的。

苏峻驻扎在历阳,历阳就在建康肘腋。庾亮征苏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让苏峻把部曲交给弟弟苏逸,这玩意儿还不是让“苏家军”继续存在发展吗?

苏峻打报告说:“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寇。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诚恳且煽情,要是锐圆哥哥就同意了。但是庾亮以为苏峻一日不除,朝廷一日不得安宁;朝廷一日不动手,苏峻就会发展壮大到更危险。

庾亮一边加紧布置,一边再派人催。苏峻不应诏。

苏峻说:“庾亮说我要反,我哪里还有活路!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但当死报造谋者耳!”

我们知道,廷尉是司法官,在这里是皇家拘留所的代称。“但当死报造谋者耳”,这意思就是我说的:苏峻决定拼死按照庾亮的“期待”去做了!

大一统皇权和地方军阀的矛盾,在专制主义时代是长期存在的,在南北朝大混乱时代,更是以激烈对抗的形态存在着,这是一个纠结了两三百年的死结,比今天的高房价更麻烦。

庾亮冤枉没冤枉苏峻其实不重要,这是一个体制性的冲突。把庾亮换成秦桧,秦桧也会出于对皇上的忠心和爱护折腾苏峻;把苏峻换成岳飞,庾亮也一样会杀掉岳飞,冤不冤不是问题。迎回二帝不好整,风波亭上有冤魂。

如果庾亮一纸调令能把苏峻调回来,或做悠闲的大司农或下廷尉,问题当然就简单了,苏峻如果被杀后人会不会替他鸣不平?

其实庾亮本人也是一个体制问题,外戚专权,到了皇帝长大或下一届皇帝,庾亮也得面临一样的选择:不上山头就下廷尉。

庾亮强征苏峻入朝,看上去庾亮很强势,其实一开始就等于示弱于苏峻,你不怕我干吗要调我?看上去苏峻话说得很软,实际苏峻做到了有理有节,骨子里很强硬。

庾亮的军事安排不足以抵抗苏家军,好像也是公认的,卞壸同志就认为庾亮这样做是“更速其祸”。大家都不怀疑庾亮对苏峻立场的判断,但都怀疑庾亮对苏峻实力的判断。当然,如果晋帝国举全国之力,苏峻也不是对手,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但建康周边的军力不足也不是苏峻的对手,既然双方都具备杀死对方的可能,存在恐怖平衡,那么应该有妥协的机会和可能。

对苏峻来说,没有必须杀进京城造反的理由,他当初并没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和野心,只是在经历乱世后,深知真理不如刀把子有价值,所以他唯实力是尊,一定要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苏峻为此已经开出了条件,哪怕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和胡虏接近的地方,他都认。但是庾亮显然把注意力集中到苏峻的所谓必反的立场上了,对苏家军的战斗力严重估计不足,危机感太强了,导致举措失宜。所以谋大事者,看问题深刻不要紧,但千万不能操之切,对危机反应过当的后果比危机本身可能更严重。

相比之下,庾亮对苏峻的逼迫明显更甚于刘隗、刁协对王敦的所谓逼迫。后赵军队攻击祖约,庾亮代表朝廷表态不予支援,庾亮其实有借刀杀人的意思。庾亮对祖约的流氓招法完全可以复制到苏峻身上,而苏峻同志已然明确表示,宁肯到对敌前线,也不愿回朝廷做大官,即使在前线,总好过到廷尉那里喝茶。

即便在政治上军事上保持绝对的优势,要处理苏峻这样带兵的悍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流血,稍有智商就应该想到:摆个鸿门宴,两厢里布下刀斧手,然后以掷杯为号,这杯子即使是上等官窑烧出来的国家一级文物,摔了损失也有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