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歌者的悲欢:全面解读唐代诗人
12300200000004

第4章 日常生活

第一节 饮酒之风

诗人与酒结缘的历史不能算是很悠久。我认为,真正把诗歌与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是曹操。曹操之前,酿酒技术至少已经发明了两三千年了。在那两三千年里,酒跟诗歌的关系,与一般软饮料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曹操唱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后,诗人们这才纷纷端起酒杯,边饮酒边吟诗,诗中有酒意,酒中有诗意。

酒之所以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跟它的两个特性有关:兴奋与麻醉作用。兴奋作用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使他们进入亢奋、自由的创作情境,天真、浪漫、闲逸、欢愉、忧患、愤慨、悲怆,种种性格、情感都被充分地释放出来,化为诗情,凝为诗篇;麻醉作用可以使诗人暂时摆脱世间礼仪俗套的拘束,在精神上超越名利的得失带来的烦恼,进入一种相对自由单纯的精神境界。多愁善感的诗人,人生坎坷的诗人,酒精是他们最合适的饮料。

引发诗人想象的诸多事物中,月亮与酒是两种十分重要的东西。月亮是冷的,可以引发诗人沉吟;而酒精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可以激发诗人欢歌。唐诗里既有月神的沉吟,也有酒神的欢歌,两者都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毫无疑问,没有酒精的兴奋和麻醉作用,唐诗不可能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丰富多彩,这样瑰丽璀璨。为了更好地了解唐诗,先来了解一下唐代诗人的饮酒情况,是大有必要的。

诗人们痛饮酒的原因

饮酒可以表现少年意气。王维《少年行》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当年长安城里那些游侠少年的翩翩风采,实际上就是靠骑骏马、饮美酒打造出来的。李白的《少年行三首》也是篇篇有酒,其一有“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其三有“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其二写少年意气最传神,全诗如下:“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看样子,要写游侠少年,饮酒是必不可少的场面。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一诗,虽然没有提到昂贵的酒价,但少年的风雅意气却依然生动如画,青春气息扑面而来:“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饮酒可以激发灵感。史书记载,王勃每次作诗写文章,都不深思熟虑,先磨好墨,再酣饮一番,然后盖上被子、只露出脸面,呼呼大睡一觉,醒来之后,抓过毛笔,一挥而就,一个字都不必改动,当时人称之为“腹稿”。可见,王勃的打腹稿,是需要借助酒精刺激的。贺知章、张志和也是酒后出灵感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描写贺知章酒后憨态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那可能是个别事例。因为史书记载,贺知章是“醉后属辞,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新唐书》本传)。《新唐书》也记载了张志和酒醉之后,可以击鼓吹笛,也可以舔笔作画,一气呵成。

当然,唐代诗人中,酒后灵感勃发的金牌得主,自然非李白莫属。李白自己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他的好朋友杜甫说李白是“一斗诗百篇”。一些传说故事,也讲述了李白酒后诗兴大发的情形。比如《旧唐书》本传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整天混在酒肆里,跟一班酒徒狂饮。有一回,唐玄宗要用乐府新词谱曲,派人急召李白。不巧,李白正在酒肆里喝得天昏地暗、酩酊大醉,进了皇宫,酒还没有醒。玄宗就让人用冷水泼他脸面,让他马上拿笔作诗。不料,片刻之间,李白已经写了十几首,玄宗十分满意。有人猜测,《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词三首》等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李白有一首七绝《赠汪伦》,脍炙人口,“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根据《李太白文集》杨齐贤注,李白去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村民汪伦用自家酿造的美酒盛情招待了他。可见,李白这首诗也作于酒后临别之际,很可能,李白当时已经喝高了。

饮酒可以使人忘忧消愁。忧愁是诗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加以人生遭际不顺,他们的忧愁自然比常人更多、更深。李颀“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送陈章甫》),预测朋友离去之后日子的空虚寂寥,表现朋友离别的惆怅之情。徐坚《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置舍利塔歌》“寄愁心于樽酒,怆离绪于清弦”,则是明明白白地抒发离愁别绪。戎昱《苦辛行》“劝君且饮酒,酒能散羁愁。谁家有酒判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写的是人在他乡的羁旅之愁。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字面上是豪言壮语,内心里其实是生死诀别的悲凉。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听起来很洒脱,其实他是愁得无法可想时的自我安慰。接下去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既表现了诗人的出手阔绰,“万古愁”三个字也将他愁肠百结的心情暴露无遗。他在另一首诗里坦然承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说,酒已经不能化解他胸中的愁闷。白居易饮酒,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新唐书》本传:“……为当路所忌,遂摈弃,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足,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辞官之后,白居易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吟先生”,并且写了一篇自传,“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天席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云云。这一番自白,看起来是挺超脱的,而实际上无奈之情溢于言表。雍陶的“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到蜀后记途中经历》),张谓的“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湖上对酒行》),李商隐的“悠扬归梦惟灯花,濩落生涯独酒知”(《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都不过是名利场上未能如愿之后的自我慰藉。

当然,多数人饮酒是为了寻找朦胧暧昧的快乐。骆宾王《畴昔篇》云“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据此我们得知,唐代的酒肆里是有美女的。李衍《醉妆词》云:“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可见,有些人饮酒,跟寻花问柳一样,都是娱乐消遣。

唐代诗人喝什么酒

中国有五千年左右的酿酒历史,发展到唐代,酿造技术已经十分发达,许多地区都能生产好酒。根据唐人李肇《国史补》的记载,唐代某个时期里有如下一些名酒,唐诗中也提到了其中一些酒的产地。例如:

乌程:

尊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李贺《拂舞辞》)。

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罗隐《乌程》)。

宜城:

尊溢宜城酒,笙裁曲沃瓠(宋之问《宋公宅送宁谏议》)。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温庭筠《常林欢》)。

成都:

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闻道成都酒,无钱亦可乐(李崇嗣《独愁》)。

不过,唐诗里边提到最多的产地还是新丰,在今天陕西临潼一带。英僚携出新丰酒,半道遥看骢马归(王昌龄《送郑判官》)。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

新丰主人新熟酒,旧客还归旧堂宿(储光羲《新丰主人》)。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韦应物《相逢行》)。

当时新丰一带所生产的酒,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因为那里靠近京城长安,所产的酒大量供应京城,为生活在京城的诗人们所熟悉,因而名气就格外大,情形有些类似今天北京生产的“二锅头”酒。

从诗歌中看,唐代诗人所饮之酒不限一种,论颜色,有白酒、绿酒。例如:

清愁何以慰,白酒盈吾杯(李白《玉真公主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一)。

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李珣《渔父歌》)。

春风东来忽相逢,金尊绿酒生微波(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二首》其一)。

镂碗传绿酒,雕炉熏紫烟(陆龟蒙《子夜警歌二首》其一)。

论味道,有甜酒、各种植物浸泡酒。当时用于浸泡制酒的植物是比较多的,有松叶、柏叶、茱萸、菊花、桂花等。例如:

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王绩《采药》)。

松叶堪为酒,春米酿几多(张九龄《答陆澧》)。

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张子容《除夜乐城逢孟浩然》)。

愿因茱萸酒,相守百千年(阎朝隐《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郭元振《秋歌二首》其二)。

竹风依扇动,桂酒溢壶开(李峤《六月奉教作》)。

论制作方法,有烧酒、清酒、浊酒。例如: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白居易《荔枝楼对酒》)。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浊酒盈瓦缶,烂谷堆金囷(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可见,唐代诗人饮酒之时,选择的余地是很大的。

唐诗中提到饮酒,动辄论斗。例如:

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王维《偶然作六首》其二)。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李白《送别》)。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逼仄行赠毕曜》)

“斗酒”固然是古诗常用语,汉代古诗十九首有“今日斗酒会”。作为传统量具,一斗是十升,一升假如有一斤酒,两个人一回喝一斗酒,数量不小。

有些人认为,蒸馏法酿酒开始于元代之后,在那之前人们饮用的都是米酒一类的低度酒。而实际上,早在外国传入蒸馏酒(阿拉克酒)的元代(960—1279年)之前,中国人已经掌握并使用蒸馏技术造酒了。有专家认为,距今2000年之前的东汉时期就可能懂得用蒸馏法造酒了(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集《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也就是说,中国早就可以生产高度酒(白酒,或者说烧酒)了。有人用考古发掘出的汉代青铜蒸馏器做过多次试验,证明可以生产出二十几度的酒。唐代的造酒技术理应超过汉代,推测可以造出更高度数的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唐代诗人所饮之酒,也可能有烈酒。唐代管酒烈叫浓,杜甫“蜀酒浓无敌”(《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二),白居易“好酒浓且清”(《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可供印证。唐代,成都就是一个生产高度酒有名的地方。另外,杜甫《拨闷》诗云“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云安即今天重庆市辖云阳县,据此可以推测,那里生产的“曲米春”酒度数可能比成都的还要高一些。试想,“性豪业嗜酒”(《壮游》)、曾经“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赠卫八处士》)的诗人,一盏就能够让他感到微醉(醺)的酒,即使其中有文学夸张成分,也该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绝非一般的米酒可以相提并论的。

有人以宋代还没有发明蒸馏法酿酒技术,武断地推测《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所喝的酒至多不过是十来度的米酒之类,推测武松酒量其实不大。假如也有人以古代多水酒,推测唐代诗人酒量都不大,恐怕是不恰当的。诗人们那么喜欢饮酒,有几个酒量比较大的诗人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诗人们的酒债

宋代有人根据杜甫“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逼仄行》)的诗句,说唐代的酒价是三百枚铜钱一斗。其实,杜甫这里是沿用前人成语,北齐卢思道已经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的话。《新唐书·食货》关于酒价有这样一些记载,唐代乾元之前一直不禁酒。乾元元年(758年)京城酒价很高,肃宗李亨因为当时皇家粮仓正缺少贮藏,就禁止京城酒家酿酒,等到麦子成熟时再开放酒禁。第二年闹饥荒,又禁止酒家酿酒。广德二年(764年),规定全国酒家按月向官府纳税。建中元年(780年),此规定取消。建中三年,又禁止百姓酿酒,但是,为了筹集军费,政府设立酒厂酿酒出售,每斛收三千钱。也就是说,每斗三百钱,跟杜甫所说的一样。这种酒肆是由官府经营的,各地的酒肆都由州县统一管理,当时是不允许私人酿酒出售的。不久,考虑到京城是四方辐辏之地,不便禁酒,就取消了禁令。贞元二年(786年),再一次在京城、京畿实行酒禁,全国各地官府设厂酿酒,每斗售价一百五十钱。元和六年(811年),取消京城官府酒肆,实行专卖制度,对酒家进行抽税。大和八年(834年)取消京城专卖制度。昭宗李晔因为用度不足,一度恢复了专卖制度以解决军费。

从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样的酒,唐代的酒价也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加上不同质量、不同品牌的酒,价格就很难一概而论。坦白地说,唐代各种酒的价格,我们是不甚清楚的。

不论酒价如何,对于嗜酒的落魄诗人而言,饮酒总是一项不小的开销,不轻的经济负担。再者,抱怨酒贵、诉说无钱买酒之苦,不但不被认为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甚至可能被当作一种风雅,因此,诗歌里就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

有些诗人抱怨酒价太贵。例如:

杜甫: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逼仄行赠毕曜》)。

郑谷:烟含紫禁花期近,雪满长安酒价高(《辇下冬暮咏怀》)。

更多的是,诗人们在感慨家贫缺乏酒钱。例如:

王昌龄:今日无酒钱,凄惶向谁叹?(《大梁途中作》)

李白: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醉后赠从弟高镇》)。

高适: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二首》其二)。

岑参: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送孟孺卿落第归洛阳》)。

雍陶:岁尽贫生事事须,就中深恨酒钱无(《酬李绀岁除送酒》)。

许棠: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洞庭湖》)。

也有人是替朋友哭穷诉苦的。例如:

杜甫:赖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戏谏郑广文,兼呈苏司业》)。

杜甫这是在借机为有德有才却遭遇坎坷的好朋友郑虔鸣不平。

手头缺少酒钱,有三种解决办法:一是实物抵押,二是赊借,三是举债,就是向亲友熟人借钱。实物抵押最有名的故事是,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读了他的《蜀道难》之后,激动之下,解下身上的金龟换酒,跟李白痛饮一番;最豪放的口号是,一次李白跟好友岑勋、元丹丘聚会,喊出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千古名句(《将进酒》)。

向邻居、酒家借酒、赊酒的办法,大约很多诗人都做过。例如:杜甫: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遣意二首》其二)。

周朴:邻舍见愁赊酒与,主人知去索钱来(《客州赁居寄萧郎中》)。

姚合:赊酒风前酌,留僧竹里棋(《闲居遣怀十首》其三)。

许浑:僧舍覆棋消白日,市楼赊酒过青春(《郊居春日有怀府中诸公并柬王兵曹》)。

陆龟蒙:和诗盈古箧,赊酒半寒瓢(《奉酬袭美秋晚见题二首》其二)。

这赊酒,有时候也可指抵押。例如:

张乔:典琴赊酒吟过寺,送客思乡上灞陵(《赠友人》)。

跟人告贷之后去酒家买酒,应该是更加常见的事情。但是,大概是借钱买酒这样的事情不方便入诗,诗歌中就很难看到。倒是可以见到“乞酒钱”的字样:

杜甫:世已疏儒素,人犹乞酒钱(《所思》)。

白居易:韦荆南去留春服,王侍中来乞酒钱(《偶吟》)。

不论是赊借还是告贷,总之,只要不能马上偿还,就都成了酒债。“酒债”二字入诗,《全唐诗》中有十多次。仅举几例:

李白:归家酒债多,门客粲成行(《赠刘都使》)。

岑参:爱客多酒债,罢官无俸钱(《送颜少府投郑陈州》)。

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其二)。

姚合:老觉僧斋健,贫还酒债迟(《赠王建司马》)。

李白有酒债,大约有些出乎一般读者的意料。这些有“酒债”字样的诗句中,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是名句;它之所以成为名句,那是因为举债饮酒既是诗人们的一种风雅之事,也是一种古往今来普遍的社会现象。

唐代诗人酒徒榜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虽然是一时的牢骚话,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唐代就有不少人是喝酒喝出名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喝酒名气更大了。比如杜甫《饮中八仙歌》里提到的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四位,假如不是因为他们在长安酒徒圈里相当有名而被杜甫写进诗篇,今天一定没有多少人能记得他们的姓名、事迹。李适之做过宰相,诗写得也不错,但是,没有杜甫《八仙歌》的描写,他在后世的知名度肯定要低很多。贺知章、李白、张旭都是相当有名的人物,有了特别的饮酒事迹又被杜甫的传神之笔这么一描写,他们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就多了几分形象生动,多了几分亲切可爱,无疑是锦上添花。就拿李白来说,“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二十一个字,活灵活现,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唐代诗人并非个个嗜酒——实际上,大部分是不怎么喜欢饮酒的,至少没有留下任何饮酒的突出事迹——也并非只要喜欢饮酒就会有足以打动后世读者的事迹,就能给后世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肯定,唐代诗人许多曾经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饮酒事迹,因为历史的风雨,文献的漫漶,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无人知晓了。这里我们将要提到的饮酒诗人,只是整个唐代饮酒诗人的冰山一角。

根据我有限的阅读、搜寻,唐代著名诗人中堪称超级酒徒的有如下一些:王绩、刘希夷、贺知章、李适之、张旭、崔颢、郑虔、李白、杜甫、元结、刘商、韦应物、白居易、杜牧、李涉、徐凝、姚合、杜荀鹤等。

相对而言,刘希夷、李适之、张旭、崔颢、郑虔、孟浩然、元结、刘商、韦应物、白居易、李涉、徐凝、姚合、杜荀鹤等人或者因为缺少特别突出的饮酒事迹,或者诗名稍小,或者记载不详,只能让他们暂时屈居酒徒副榜。

现在对副榜中的诗人略作介绍:

刘希夷,文献记载说他“饮酒至数斗不醉”,可见酒量了得。他自己的诗里也留下了饮酒的印记。《春日行歌》有“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故园置酒》有“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刘希夷当年在交际场上一定是流光溢彩的人物,酒量大之外,他还擅长弹琵琶,相貌又好,口才不错,喜欢谈笑,所谓“美姿容,好谈笑”。可惜的是,刘希夷《白头吟》(又名《白头翁》、《代悲白头翁》、《有所思》)中的名句,“今年花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一语成谶,不幸英年早逝。有一种说法,他死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

李适之官做到宰相,手头当然阔绰,可以每天大宴宾客,费钱上万。据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的形容,他应该酒量极大。李适之不但自己喜欢饮酒,也喜欢广泛邀请朝廷同僚到自己家里饮酒,据说就连敌对李林甫也曾在他的邀请之列。后来他被李林甫排挤,罢去宰相,贬谪远方,客死他乡,结局很惨。罢去宰相之初,他写了一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以前任宰相的身份写出了世态炎凉,挺难得。

张旭,名列杜甫“饮中八仙”榜,诗写得也不坏,几首传世的写景绝句,境界、构思都有可观之处。但是,他的主要成就在书法上。张旭的草书艺术,跟李白的诗歌、裴旻舞剑,一时号称“三绝”。

崔颢,饮酒方面没有太多记载,只是新旧《唐书》本传都说他喜欢赌博、嗜酒。可见他既是赌徒,又是酒徒。崔颢作诗很辛苦,曾经有一次病后体虚,友人就跟他开玩笑说,你不是生病了才这样,你是吟诗太辛苦了的缘故,从此落下一个“苦吟”的口实。

郑虔有名,主要是因为杜甫几次提到跟他一起饮酒的情形。杜甫在《醉时歌》里说他跟郑虔两人当时生活都很艰难,但是只要谁一有了点钱,就毫不犹豫跑去买了酒,找到对方,几杯酒顺着嗓子滑落到肚子里,便得意忘形,“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郑虔在国子监上班,每天去上班的时候,就把马系在办公楼外边,一旦喝醉了,就早早地骑马跑回家,因此经常被上司责骂。还有,郑虔虽然在今天音同“挣钱”,但是他的广文博士却是个冷清的职位,薪水很少,家里穷得连座席的毡子都买不起。幸好他的顶头上司、国子监副长官(司业)苏源明,会时不时地赠送他一些酒钱。

采访使韩朝宗想要把孟浩然推荐给朝廷,两人相约会面。那天,孟浩然跟老朋友喝酒正喝到兴头上,有人提醒他跟韩朝宗约会的时间到了,不料,孟浩然斥责那人说:“已经喝了酒,哪还管别的事情!”就不去赴约,韩朝宗一怒之下,走了。孟浩然也不后悔。李白把这故事写成了两句诗,“醉中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元结,杜甫的这位好朋友,是一个颇有干才之人,能拯救族人于兵燹,也能为官造福一方百姓。同时,他也是一位酒曲的狂热爱好者。据说曾有诗句云“有时逢恶客”,他自己注释说:“非酒徒即恶客也。”不难想象,他跟杜甫之所以能够终生保持友谊,跟二人都不是“恶客”有相当关系。

刘商虽然中了进士,也做过朝廷和地方的官,但是因为身体有病,只得辞官回家,因此家里仍然很穷。尽管穷,而且有病,但是他嗜酒。他喝酒绝不闷头闷脑,而是喜欢面对鲜花,眼望月亮,唱着旋律悠长的歌曲,“悠然独酌”、“放适自遂”。他有诗句这样描写自己的境况和心情:“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醉后》),实在超脱得可以。韦应物曾经模仿陶渊明,约了几位朋友携酒野游,跑到千年古坟前饮酒,一边观赏眼前的风景,一边联想坟墓里的古人,发一些生死贫富的感慨。

白居易,总体上说,是一个关心现实、有理想有追求、头脑清醒的诗人。但是,晚年政治失意之后也过起了寄情诗酒的生活。他在饮酒上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天傍晚将要下雪的时候,给一位刘姓朋友写了一封著名的诗体信:“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情景,那情调,实在太令人向往了。

李涉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一是他曾经于夜行中遭遇强盗,当强盗得知是诗人李涉,马上释放了他,以礼相待,请他吃牛肉喝白酒。换言之,他跟一伙强盗对饮过,这是一般诗人都不曾有过的经历。还有就是,他虽然人生坎坷,生计落拓,但是他却颇有超脱之心,“伶俜酒乡,罕交人事”。

徐凝早年游长安未成名,就回乡隐居,潜心诗酒,“人间荣耀,徐山人不复贮齿颊中也”。

姚合,这位名相(姚崇)之后,仕途也算通达,但“性嗜酒,爱花,颓然自放,人事生理略不介意”。

杜荀鹤,这位杜牧的遗腹子(杜牧之妾怀孕后另嫁他人所生),也颇有生父之风,擅长弹琴、书法,风流倜傥,当然,还嗜酒。他自己有诗云:“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酒徒榜其余五位,均可入正榜:王绩、贺知章、李白、杜甫、杜牧。正榜五位酒徒,各有擅场。论仕途经历,贺知章最亨通;论饮酒之专注,王绩堪称魁首;论风流倜傥,当推杜牧为首;论忧患深广,杜甫无人匹敌;论飘逸天真,李白当居第一。

贺知章,名在杜甫“饮中八仙”榜中,饮酒之后,“骑马似乘船”、落到井里竟然都没有察觉,读李白《蜀道难》诗后赞其为“谪仙人”,当即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抵押换酒,尽欢而散。贺知章去世之后,李白饮酒之际,屡次深情地回忆起他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对酒忆贺监》)。他有醉酒之后反而文思敏捷的特点,书法也更加可观,好事者每每当作宝贝收藏。他自号“四明狂客”,常有超乎常人的举止。

杜牧有远大志向,也有治国的才华,注释过兵家经典《孙子》,著文探讨过财赋、战争、治乱等大问题。朝廷若给他机会,他有望成为一代良相,奈何命运不济,仕途多舛,因此他便有了纵情酒色的一面。他自己的诗对此有所交待,例如“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杜牧饮酒,过人之处是,花酒场合有不俗表现。在做监察御史分管东都洛阳期间,有一位闲居洛阳的司徒举行家宴。因为这位司徒家有绝色艺妓,杜牧就不顾身份职位,前去赴宴。宴会上,他公然要求主人将歌舞曼妙的艺妓紫云赠送给自己,语惊四座。而杜牧本人,“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并且即席赋诗一首,诗云:“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

诗圣杜甫,给一般读者的印象可能是正襟危坐、愁眉苦脸的。事实上,杜甫也有他生动有趣的另一面。他喜欢饮酒,曾自己坦言,早年就开始“性豪业嗜酒”了(《壮游》)。战乱时期,漂泊到四川,他又袒露胸襟,“嗜酒爱风竹”(《寄题江外草堂》)。远大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主要靠作诗、饮酒排遣内心的苦闷。他早年落魄长安期间,跟亦师亦友的郑虔结为酒伴,在艰难时世中喝出了千古风雅,“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醉时歌》)。夜深人静,酒瘾上来,而家里并无存酒,他曾派遣小儿子去向邻居赊借(《遣意二首》其二)。跟饮酒有关,杜甫最值得称道的有三件事情:一是描写了长安酒徒圈八位酒徒的光辉形象,这组群像显然已经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了(《饮中八仙歌》);二是刻画了一位四川老农民酒后的种种可爱情态,他粗野直率、热情豪爽。“叫妇开大瓶,盆中为我取”,“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三是发明了一种极为有趣的饮酒法,“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有一个情况可能会出乎普通读者的意料,杜甫诗集中写到酒的作品,无论是篇数还是比例,都比李白要多要高。根据郭沫若的统计,杜甫写到酒的诗歌有三百首,占全部诗歌的百分之二十一;李白写到酒的有一百七十首,占百分之十六。杜甫嗜酒,喜欢以酒字入诗,以至于后人有将其死因归于牛肉老酒中毒的。那当然是诬蔑,不足为训。

王绩,隋朝时曾做过县丞,因为他整天喝酒,不管正事,遭到辞退。入唐之后,被征召到长安,待诏门下省。当时有个规定,待诏职位每天供应好酒三升。他的七弟问他做待诏快乐不快乐,王绩的回答是,待诏的俸禄很微薄,只是三升好酒值得留恋。上司江国公,即他的老熟人陈叔达,听到这话,下令给他特别的待遇,一天一斗酒,当时他就被人们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他因病辞官;后来,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佳,又去长安参加官员选拔,听说朝廷主管音乐的机构太乐府有位名叫焦革的官员(秘书)喜欢在家里酿酒,而且所酿造的酒冠绝当时,他就想方设法,谋求太乐府丞的职位。负责选举的官员认为那不是读书人的职位,不愿意授予他。他就再三请求,终于如愿。几个月之后,焦革死了,焦革的妻子袁氏还继续给他送酒。一年多之后,袁氏也死了,王绩就发出一声悲叹:“这是老天不让我喝够美酒啊!”说完就立即辞职回家去了。回到家乡,依赖先人留下的十五六顷土地,他指挥奴仆耕种糊口,春秋酿酒。他自己曾经赶着牛到东边一块高地上耕种,就取了个“东皋子”的笔名。隐居家乡期间,因为他名气大,刺史等一般地方长官想要拜见他,都被他断然拒绝。这些地方长官也都尊重他,不敢强求,只是岁时八节馈赠他美酒鹿脯。王绩好酒量,每次能饮五斗,因此自号“五斗先生”,并且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撰写了《五斗先生传》。此外,他还著有《祭杜康新庙文》、《独酌》、《醉后》等诗文多篇。

李白无疑已经成为中国酒业最著名的代言人,自古以来,有多少酒楼用过“太白酒楼”,张挂过“太白遗风”的酒幌子,已经无法统计。现代有不少白酒品牌的名字跟李白有关,我见过两种截取李白诗歌的词语作为酒名的,云南有“呼儿换”(《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湖北武汉有“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追溯原因,主要是李白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饮酒的名篇、名句,有过几个流传广泛的饮酒故事。此外,李白饮酒的名声跟杜甫的宣扬也有一定的关系。李白写饮酒的名篇有《襄阳歌》、《客中作》、《金陵酒肆留别》、《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山中与幽人对酌》、《哭宣城善酿纪叟》等。可以说是篇篇有精神,读之令人陶醉。李白的写酒名句,是历代诗人中最多的。例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风吹满店柳花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李白饮酒,对月独酌、载歌载舞,虽然未必是他独创,但他无疑是最为生动多姿的。这其中,《月下独酌四首》第一首,最能表现他的神采风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神的沉吟与酒神的歌唱,此时都交融在诗人的举手投足之中了。我们仿佛看到了凝聚天地灵气的舞者在跳着合乎天籁节拍的舞蹈!

李白酒后的故事很多。供奉翰林期间,他醉酒之后奉旨作诗,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一次酒后,他骑着毛驴去游华山,直冲过县衙门口(这在当时是违背礼节的行为),县令命手下捉住他,准备问罪。结果李白在自供状里故意不写出自己姓名,而写了这样几句话:“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得知是李白,惶恐不已。李白当然是大笑着扬长而去。另外,民间传说,李白在安徽当涂采石矶酒后泛舟,见水中月影俯身捉取,溺水而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有确凿证据表明,李白是病死的(参看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李太白”)。此外,有一件事情也值得一提,李白在安徽居住期间,大概经常买宣城一个姓纪的老头酿造的“老春”酒。这老人去世之后,李白饱含深情地写了一首悼亡诗,诗是这样写的:“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月,沽酒与何人?”

诗人们的饮酒伙伴

酒,当然可以在家里自斟自饮,也就是唐代诗人所说的独酌,也可以邀请一大批亲朋好友举行宴会。许多诗人都曾经在诗歌里写到独酌时的情形和感慨,李白就有《月下独酌四首》,而且其中第一首“花间一壶酒”向称名诗。李适之在做宰相的时候,喜欢退朝之后邀请大批亲友同僚到家里饮酒赋诗,曾有诗曰:“朱门长不备,亲友恣相遇。今日过五十,不饮复如何?”

但是更风雅的饮酒,需要好的酒伴,却又不是群饮。一位或者若干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轻松地谈笑,可以默默对酌,也可以分题、拈(韵)字赋诗,有时候也会来一点丝竹音乐,当然还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比如,孟郊这人原本性情孤僻,落落寡合,但是韩愈跟他一见面,就结为忘形之交。韩愈总是称呼他“东野”,常跟他一起饮酒唱和。

邀请或者寻觅朋友一起饮酒,是一件风雅的事情,是可以入诗的。唐诗中也确实有不少作品是描写邀友、寻友饮酒的。邀请朋友饮酒,最有名的当然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太诱人了,爱酒人士,有哪一位会不欣然前往呢?寻觅酒友的,杜审言有“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夏日过郑七山斋》)。杜甫那一回著名的江畔独步,也是因为“走觅南邻爱酒伴”没有觅到才发生的事情(《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多数时候,诗人们会携酒访友,王昌龄有“沅溪夏晚足风凉,春酒相携就竹丝”(《龙标野宴》),杜甫说王季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可叹》)。

酒徒诗人们是很看重酒友的,王绩有个名叫仲长子光的隐士朋友,两个人因为谈得来、饮得来,于是就近结庐,“纵意琴酒,庆吊礼绝,十有余年”(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这日子过得实在是太逍遥自在了。据王绩说,这位独自居住以卖药为生的仲长先生还是个哑巴,他们之间是无法交谈的,只是因为他“风神萧萧,可无俗气”,因此时常“携酒对饮”(《答冯子华处士书》)。元结喜欢结交朋友,其中就有不少酒友,他在不同的结交圈里有不同的外号,渔民称他“聱叟”,酒友称他“漫叟”(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元结最不喜欢不喝酒的客人,他称这类人为“恶客”(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跟元结类似,皇甫松也把在社交场合不饮酒的人称为“害马”(害群之马)(《醉乡日月》)。杜甫曾经取笑过戒酒之后“只看座右铭”的汉中王,为自己再也不能得到他的邀请一醉方休,感到遗憾(《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李白更绝,有一次一位朋友不知何故拒绝饮酒,李白便对他进行百般嘲笑:“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大概这位王历阳一向是以陶渊明自许的书生,因此,李白就针对他的不肯饮酒,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简直都要跟他绝交了。

唐代诗人饮酒成风,又喜欢结伴聚饮,自然就有了不少类似“竹林七贤”的饮酒团体,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如下一些:

陆龟蒙、皮日休等明确模仿“竹林七贤”放达纵饮的群体,人数不详。陆龟蒙有诗曰:“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和袭美春夕酒醒》)

杨衡、符载、李群、李渤的“山中四友”。天宝年间,因为躲避安史之乱,他们四人同时隐居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每天“琴酒寓意,云月遣怀”。

贾岛、姚合、王建、张籍、雍陶五人,在贾岛新及第寓居法乾寺时,常在一起共享“琴樽之好”。

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的“竹溪六逸”,在徂徕山隐居,每日沉饮。

雍陶、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六人,在长安以“琴酒诗翰相娱”。

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的“饮中八仙”。有人考证,“饮中八仙”并没有结成饮酒团伙,甚至不全同时在长安,只是都曾经在长安生活过。这是杜甫把他们拽到一起的一个虚拟团伙。

此外,著名的“旗亭赌酒”故事,也反映了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等人聚饮情况,他们最后还跟三位演唱了他们诗歌的艺妓“饮醉竟日”。

酒后失态

唐代饮酒成风,当然就不免有不少人会酒后失态。失态分两种,一种是没有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另一种是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李白、杜甫的酒后失态属于前者。李白醉酒之后,“天子呼来不上船”,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堪称壮举,一般俗人即使借他十个豹子胆也未必敢有这等作为。李白不但不必后悔,还应该偷着乐。没有酒精的作用,李太白的千古美名肯定是要打些折扣的。杜甫有一次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府中醉酒之后,站到严武的床上,指着严武的鼻子说:“只有严挺之才生得出这样的儿子!”(另一种说法是:“你是严挺之的儿子吗?”)严武跟杜甫虽然是好朋友,但他毕竟是性情暴戾可以一怒之下杀死自己副官的封疆大吏,当然不会允许杜甫当着众多僚属的面这样直呼自己父亲的名字,盛怒之下几乎将一代诗圣给杀了。杜甫的酒后失态,我认为并无大的不妥,借此我们倒可以领略他性格中的刚强一面。虽说是寄人篱下,对方又是朋友,但是,杜甫对于严武的军阀作风一定也是有所不满的。

更多人的酒后失态,是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的。温庭筠曾经在夜里醉酒之后,于烟花柳巷中谩骂巡逻的士卒,结果,牙齿被士卒打折,脸也破了相。官司打到他的朋友、宰相令狐绹那里,因为是温庭筠醉酒谩骂在先,宰相也无能为力,只好不了了之。温庭筠在士大夫间到处申诉,其效果也只能是负面的。事情发生在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这一年,温庭筠63岁。

温庭筠醉酒之后的失态,导致一桩不了了之的公案。更常见的酒后失态,是以失态者的道歉了结的。一个叫崔橹的诗人,一次酒后冲撞了虔州(今天江西赣州市)人陆肱。酒醒之后,就写了一首诗谢罪,诗是这样写的:“醉时颠蹶醒时羞,曲蘖催人不自由。叵耐一双穷相眼,不堪花卉在前头。”宋(今天河南商丘一带)人卫元规,一次酒后得罪了一位姓丁的仆射,酒醒之后致书谢罪,表示自己要痛改前非,其中有自此之后“囚酒星于天狱,焚醉目于秦坑”两句,在当时广为传播。

醉酒失态得罪了人、事后写悔过书的人中,悔过感情最为真诚深刻、文词最为华丽啰嗦的,是一个叫史苌的人。他得罪的是一位官居御史中丞的朝廷要员,自己的顶头上司。史苌的信照录如下:

祸之将至,鬼神夺魄。岂有委身府幕,尘忝下寮,而擅犯威重,前后非一。中丞审苌岂非知礼之人,岂非感恩之人?自拜揖马尘,十有三载,杯酒歌咏,久蒙提携,未省竟有差失。中丞因赐赏鉴,辟书府。及陪接万里,星霜二年,正当策名之时,岂愿固有干触。此盖命之牵陷,一至于此,实非常情之所料也。岂非十二年间,东驰西走,肝胆涂地,竟无所成。鬓发颁白,幸逢推荐,恩命垂至。自贻颠危,昏昏薄言,罔知攸处,岂非命矣!岂非命矣!且初坐之时,每举一盏酒,未尝不三思其过,似觉体中有酒,亦哀请矜量;既对众宾,复不敢苦诉,俄而迷乱乍合,若怪魅以凭心神。事且不知,死亦宁悟!哀哉微命,有此舛剥!中丞纵宽以万死,苌亦无所施其面目。不即引决者,伏念累世单绪,一身早孤,中年未婚,晚乏儿息。封树何日?先灵靡安?痛此缠迫,乞哀残喘!今髡剪首发,自为毁责,期在粉骨,永知此过。中丞旋旆之日,愿随一卒,步走后尘,洗节布诚,以期他效。伏愿少垂旧惠,恋恋故人,无任忧悸,感切之至!谨投书阁下,荒辞无叙,万不申一,仍凭押衙口,哀谢不宣。苌再拜!(《唐摭言》卷十二“酒失”)(白话翻译:大祸临头,鬼神夺去了我的魂魄。怎么会在您幕府当差,作为下属,却前后多次触犯您的威严呢?中丞您是了解我史苌的,史苌哪里是不懂礼节、不懂感恩的人呢?追随您已经有十三年了,承蒙您赏赐提携,得以参加宴会,饮酒唱歌,从来没有失礼的时候。中丞您因此赏识我,聘任我为秘书。陪同您远游外地,两年间披星戴月、风霜雨雪。正在获取名声的时候,难道会愿意有所触犯?这大概就是命运不济所造成的了,实在是意料不到的事情。难道是要我这十二年里东奔西走、肝脑涂地的辛苦,都付之东流?两鬓斑白的时候,侥幸得到了您的推荐,恩惠好运即将降临。不料我自己发昏,胡言乱语,把事情全弄糟了。难道这不是宿命吗!难道这不是宿命吗!宴会刚刚入座的时候,每次举起酒盏,我也曾经反复思量是否有差错,似乎感觉到身体里已经有酒了,也曾经恳切地请求原谅。但是,一旦面对众宾客的劝酒,就不再敢苦苦请求照顾了。不久就心思迷乱,好像有妖魔鬼怪操纵了我的思想感情。整个事情自己完全意识不到,即使死了也醒悟不了。可怜我这条小命!遭遇这样的噩运!中丞您即使宽恕我一万次死罪,我史苌活着也没有脸面了。之所以没有立刻自尽,是因为想到自己几代单传,父亲早死,自己人到中年尚未结婚,到了老年,又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什么时候给祖坟封顶?祖先在天之灵怎能安息?想到这些心痛不已的事情,就请求您准许我苟延残喘。现在我自己剃掉头发,毁容自责,以期直到粉身碎骨,永远记住这次过错。中丞您回朝廷的时候,我希望能跟在士兵的后边,洗心革面,等待日后报效。期望您能稍微赏赐旧日的恩惠,让依恋您的老熟人不要太担惊受怕,感谢不尽!给您写信,文笔太差,不能表达出万分之一的心情。还是听凭您的发落,衷心感谢,不再多言。苌再拜!)

摇尾乞怜,天可怜见!但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第二节 饮茶之风

饮茶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距离今天四五千年以前的神农氏时代。但是,饮茶真正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参禅静修之时不至于犯困瞌睡,僧人们发现了通过饮茶提神醒脑的办法。到了唐代,多才多艺的诗人陆羽因为自己酷爱饮茶,撰写了《茶经》三卷,讨论茶的起源、烹煮方法、器具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天下人更加懂得饮茶,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一书中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至于陆羽本人,当时就被人们奉若神明。有茶叶商人制作了陶瓷的陆羽人像,放在灶台上,“祀为茶神”。也有人在出售茶叶的时候,附赠陆羽铸像。

除了被后人奉为“茶圣”的陆羽之外,唐代还有好几位酷爱饮茶的诗人也研究过茶道并撰写了著作。根据文献记载,释皎然著有《茶诀》,温庭筠著有《采茶录》,陆龟蒙著有《品第书》。此外,一位状元出身的诗人张又新也值得一提。张又新虽然人品欠佳、诗名也不大,但是他十分喜欢饮茶,也曾立志研究茶道,为自己晚于陆羽出生感到遗憾,著有《煎茶水记》一卷。张又新在前人基础上,对各地水质进行了考察与比较,评选出了他认为最适合煮茶的二十种水。其中被他排列在前三名的是:庐山康王谷水帘水,无锡县惠山寺石上水和蕲州兰溪石上水。

唐代诗人饮茶情况,陆羽前后有较大差别:陆羽之前,诗人虽然已经开始饮茶了,但不普遍,喜欢饮茶的人不多,在诗歌中写到茶、饮茶的也少。但是,陆羽之后,喜欢饮茶的诗人越来越多,茶、饮茶入诗也越来越频繁。总的来说,茶跟唐代的许多诗人及其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有哪些名茶?

根据李肇《唐国史补》卷之下的记载,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地以及著名茶叶,有如下一些:

剑南:蒙顶石花

湖州:紫笋

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

峡川: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

福州:露牙

夔州:香山

江陵:南木

湖南:衡山

岳州:含膏

常州:紫笋

婺州:东日

睦州:鸠坈

洪州:白露

寿州:黄牙

蕲州:蕲门团黄

其中剑南蒙顶和湖州顾渚所产的茶叶,在唐诗里也屡见赞美之词。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茶叶的饮用方法,除了今天常见的各种方法之外,类似于日本“抹茶”的,也比较普遍。有诗为证:

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白居易《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

……小娥旋拂碾新茶(司空图《暮春对柳二首》)。

高户闲听雪,空窗静捣茶(郑巢《送象上人还山中》)。

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

诗中的“碾”和“捣”,指的就是抹茶的制作方法:将茶叶放在臼子里碾压成粉末状。饮用之时,再以开水冲泡,用茶筅搅散。事实上,今天日本流行(又出口转内销回到我国)的抹茶饮用法,就是从我国传过去的,时间大约是在宋朝,这又是“礼失而求诸野”的一个实例!

给白居易一顶“茶圣”的桂冠

李白、杜甫两位伟大诗人,与茶的缘分不深。他们不怎么喝茶,诗歌里也只偶尔轻描淡写提到茶。这有两个可能:一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能给他们兴奋和麻醉的酒,而不是让他们清醒的茶;二是他们早于陆羽出生,那个时候饮茶的风气还不是很盛。当然,两种可能大约兼而有之。跟他们同时代的王维、岑参似乎就喜欢喝茶,几次在诗歌里写到茶、饮茶。例如:“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岑参《郡斋平望江山》),“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岑参《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而晚于陆羽的韩愈、杜牧、李商隐,似乎并不喜欢喝茶,也较少写到茶。

诗人较多地在诗歌里写到茶、饮茶的,除了僧人皎然、贯休、齐己等之外,俗家诗人有柳宗元、刘禹锡、张籍、白居易、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郑谷、韩偓、黄滔等人。这其中,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不但爱喝茶,还研究茶。温庭筠、陆龟蒙有专门著作,上边已经提到,皮日休虽然不见有过著作,但是他曾经写过系列诗作《茶中杂咏》十篇,包括:茶坞(茶园所在山坳)、茶人(采茶人)、茶笋(长在茶园的菌类,例如茶树菇)、茶籝(竹制晒茶器具)、茶舍(制作茶叶的小房子)、茶灶、茶焙(用于焙烘茶叶的器具)、茶鼎(炒制茶叶的铁锅)、茶瓯(茶杯)、煮茶。有茶道著作的陆龟蒙,跟他唱和,写了《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可以想象,这两位好朋友不但是酒友,还是茶友,没少在一块品茗,交流心得,探讨茶道。

若是论将茶、饮茶入诗的数量和质量,唐代诗人当中,白居易无疑是魁首,无出其右者。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白居易的全部诗歌作品中,有将近六十首写到了茶或饮茶。其中不少堪称佳句,例如:“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题施山人野居》),“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小醆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北亭招客》)等等。

唐代几位著名诗人顶上各有桂冠,只有白居易光着脑袋。王维“诗佛”,李白“诗仙”、“酒仙”,杜甫“诗圣”,我认为,白居易也应该得一顶“茶圣”桂冠——陆羽诗名稍逊,可以改回他最早的称号,“茶神”。

饮茶是风雅之事

唐代的饮茶风尚,跟僧人有特别的关系。僧人戒酒,却不戒茶。不但不戒茶,反而提倡饮茶。唐诗尤其是初盛唐时期的诗歌写到茶、饮茶的,多与僧人、寺庙有关。例如,杜甫《寄赞上人》“紫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又《巳上人茅斋》“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项斯《早春题湖上顾氏新居二首》其二“劝酒客初醒,留茶僧未来”。许多作品单从诗题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例如:王昌龄有《洛阳尉刘宴与府掾诸公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刘长卿有《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有《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这跟上文所说饮茶风气始于佛门浮屠为了防止参禅静修犯困瞌睡,是有因果源流关系的。其实就是陆羽的嗜茶,很可能也是早年在寺院里养成的。陆羽是弃婴,由僧人收养长大。

中唐之后,饮茶在士大夫阶层已经蔚成风气了。邀请好友品尝新茶,饮茶叙谈、下棋,举行茶宴,都是可以入诗的生活内容。还有人把向人乞茶、携妓去茶园采茶都写入诗歌。饮茶显然已经被当作一种幸福生活的标志了。

后来遭刺杀的宰相武元衡,他有一首诗,《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就是写一次他跟同僚们品尝新茶的事。下边这些诗句则都反映了饮茶叙谈、茶宴、携妓采茶等情况:

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韦应物《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

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鲍君徽《东亭茶楼》)。

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其五)。

簟凉朝睡重,梦觉茶香熟(元稹《解秋十首》其六)。

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白居易《麹生访宿》)。

孟郊、姚合都是喜欢饮茶的人,他们都曾经向他人讨过茶叶。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还是托朋友向另外一个人讨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自己原先有过的好茶叶喝完了,茶叶罐都空了;“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提出请朋友代为乞讨的要求,而且表示自己亟需茶叶。可见,孟郊有饮茶的瘾。姚合有一首诗,诗题很直截了当,《乞新茶》,但是其乞茶方法十分别致,“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他是拿自己的诗换取茶农的茶叶。

茶、酒异同

茶属于软饮料,跟酒的作用很不一样。白居易对茶酒两种饮料的作用做过对比:

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赠东邻王十三》)。

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偶题十六韵》)。

这两句诗说出了茶能提神、酒能麻醉神经的不同作用。白居易还说过茶能帮助醒酒,“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乾坑,会后闻杨工部欲到知予与工部有宿酲》)。大概拿茶醒酒,在唐代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生活常识。皮日休有一天晚上酒喝高了口渴,就曾想喝茶,“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闲夜酒醒》)。

茶、酒这两种饮料,各有用途,本该各行其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它们毕竟是流行于同一时空的两种饮料,就难免会发生种种的联系。

有人会拿茶与酒进行比较,分出优劣。张谓和高适似乎是喜欢饮茶更胜于饮酒的,张谓有诗曰:“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道林寺送莫侍御》),高适有诗道:“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

唐代许多诗人是喜欢饮酒而不喜欢饮茶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是茶酒兼嗜的。白居易有一位朋友就是如此,“殷勤萧庶子,爱酒不嫌茶”(《萧庶子相过》)。从一些诗人的诗歌作品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茶酒俱好,两种饮料都被认为是诗意生活的组成部分。请看例子:

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钱起《过张成侍御宅》)。

茶烹松火红,酒吸药杯绿(戴叔伦《南野》)。

白居易当然也是茶酒都喜欢的,“小醆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北亭招客》),“春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均可为证。只是有时候出于情景需要,他只能选择其一,“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宿蓝溪对月》)。

咏茶诗

茶作为一种清香提神的饮料,受到诗人们的欢迎。这有几种原因,一是茶有助于头脑清醒,激发诗兴;二是朋友聚会,啜茗清谈,或者吟诗,也被认为是一件风雅之事。请看诗证: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刘禹锡《酬乐天闲卧见寄》)。

茶兴复诗兴,一瓯还一瓯(薛能《留题》)。

桂楫闲迎客,茶瓯对说诗(李嘉祐《赠王八衢》)。

联句逢秋尽,尝茶见月生(贾岛《再投李益常侍》)。

有一些诗人,会聚集在一起,一边品茗,一边作诗。陆士修、张荐、李崿、崔万、颜真卿、皎然等六位诗人,就曾经于一个月夜聚在一起“啜茶联句”,合作写了一首五言诗。

饮茶成为诗意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白居易是最能懂得其中三味的。在一首诗里他这样描述自己饮茶吟诗的生活情景,“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为虚舟”(《咏意》)。再选一首完整的:

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

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闲眠》)

这首诗的情调很像孟浩然的名作《春眠》。孟浩然除了慵懒的睡眠之外,关心的是落花,而白居易关心的是饮茶。孟浩然比白居易稍微飘逸一些而已。从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于饮茶的喜欢程度非同寻常,也可以看到茶是白居易诗意、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多诗人喜欢饮茶,又喜欢将茶、饮茶入诗,自然会写出一些佳句、好诗。李泌的“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赋茶》),很好地写出了茶在杯中的颜色、动感、神采,虽不言清香而芬芳可感,无疑是佳句。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诗曰: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诗人收到朋友寄来的新茶,好水煎煮,色香俱出,可以观赏,更可以酒后解酲。整个过程,历历如在目前。此外,韦处厚的《盛山十二诗·茶岭》,顾况的《焙茶坞》,一写茶园风光,一写茶农焙茶情形,也都清新可喜:

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

(《盛山十二诗·茶岭》)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焙茶坞》)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一节描写饮茶过程,相当生动: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饮茶既然已经成为社会风气,饮茶者当然就不会限于诗人。从白居易的诗歌中我们知道,茶在他那个时候已经进入山村农家了。可见,社会各行各业各界都有喜欢饮茶之人。贩夫走卒饮茶,自然难以入诗;“恐龙”“青蛙”饮茶,即使写到诗里去,也没有人愿意读。一般读者都会感兴趣的是:美人饮茶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真是不免让人想要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的感慨。尽管如此,还是举一首写美人饮茶的诗吧:

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

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

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

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簧醉心起。

台前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崔珏《美人尝茶行》)

虽然不能算好诗,但是它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富贵人家一种颇有诗意的生活,香艳却不失优雅。我们可以藉此想象大唐盛世仕女的日常生活情形,心向往之,也可以为将来进一步强国富民之后人民安排自己的幸福生活作参考。相信向往小资情调生活的读者是会喜欢这样的诗的。

第三节 杜甫诗歌里的美食

杜甫是一位始终关注现实、富有生活情调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广阔、深刻地反映现实社会种种矛盾的同时,也饱含热情地描写了不少他自己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形。这里就来说一说他的诗歌里描写的他自己所品尝过的食物。

杜甫一生,青年时代到处漫游,中年时期仕途蹭蹬又遭逢战乱,老年阶段是携家带口四处漂泊。王安石说杜甫一生是“饿走半九州”,杜甫在慨叹一位朋友的人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吾辈碌碌饱饭行”(《可叹》),都可谓杜甫的人生写照。比较起那些一生都在锦衣玉食中度过、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饥饿的人来,杜甫自然更能体会食物的重要与美味。然而,杜甫毕竟出身于地主阶级,他的一生基本上也都混迹于上流社会之中,在长安时曾频繁出入达官贵人的府第,任左拾遗的一年多时间里,可能见识过宫廷筵宴,漂泊西南荆湘期间也每每跟当地的地方长官沾亲带故,颇受礼遇,屡为席上嘉宾。就是说,杜甫是见识过不少美食的。此外,从杜甫的诗歌看,他又是一个能杂食的人,山珍海味、粗茶淡饭,皆能兼收并蓄,因而入诗的食物就不会单调。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杜甫成为唐代最有资格描写美食的诗人。

瓜果

杜甫由于没有到过岭南的广东、海南等地区,吃过的水果当然没有宋代苏东坡那么多。但是,他的诗歌里也曾提到过几种瓜果。在成都的时候,曾有一位老农送他满满一竹筐的红樱桃,“万颗匀圆讶许同”,大小相同,质量上佳。这使他想起当年在朝廷做官的时候,曾经得到皇帝赏赐的樱桃(《野人送朱樱》)。在夔州(今天重庆市奉节县),杜甫还吃过梅子、荔枝。“梅熟许同朱老吃”(《绝句四首》其一),“轻红擘荔枝”(《宴戎州杨使君东楼》),可以证明。夔州都督柏茂琳曾经派人给杜甫送了许多瓜果,“倾筐蒲鸽青,满眼颜色好”。倾筐就是满筐,蒲鸽是当地出产的一种瓜果的名字,大约类似西瓜吧。杜甫吃瓜颇有讲究,“竹竿接嵌窦,引注来鸟道”。就是说,用竹竿当水管,从悬崖绝壁接来冰冷的山泉。做什么?“沉浮乱水玉”,他要冷山泉冰镇后才食用。冰镇之后的瓜果,“落刃嚼冰霜”,不啻是一道消夏佳品(《园人送瓜》)。杜甫在别处还有“瓜嚼水精寒”的诗句(《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不难想象,杜甫是喜欢吃瓜的,而且经常用“沉李浮瓜”这种传统方法冰镇瓜果之后再享用。他很会吃。此外,杜甫还提到过栗子、莲子、梨等干鲜果品(《秋日夔府咏怀》)。

饮料

饮料分软饮料和酒类两种,酒不必说了,只说其它的。在成都,杜甫跟他妻子杨氏一起划船,看着他们的小儿子在江里游泳戏水,喝着甘蔗汁,感到非常美好。有诗为证,“……茗饮蔗浆携所便,瓷罂无谢玉为缸”(《进艇》)。携带着甘蔗汁,想喝就喝,十分方便;盛甘蔗汁的瓷罐子又跟玉石一样漂亮,赏心悦目。听起来都会让人垂涎三尺呢。杜甫早年在长安求官期间,提到过一种冷饮和一种小菜:冰水、藕丝。那是一次冶游时的食品,“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冰水是公子们调制的,应该是加了香料的冰水,比如薄荷水;藕丝是小姐们制作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