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歌者的悲欢:全面解读唐代诗人
12300200000017

第17章 李白并非出身富家

李白的诗文中,有不少表现他豪奢性格的篇什和句子。例如,他26岁时写的《对酒》:“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诗中描写了他在南京的冶游情形,十足一个纨绔子弟的做派。30岁时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自曝早年在扬州一带游逛时的仗义疏财:“曩昔东游维扬,不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36岁时写的名诗《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给人挥金如土的感觉。

大概正是根据李白这些诗文,后人得出了李白出生于富商家庭、出手阔绰之类的结论。《新唐书·文艺传》径直引用李白自己的话,说他“轻财重施”;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断言李白的父亲是富商,“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不然他不能够携带着那么多的人作长途羁旅。他入蜀以后,把李白养成了一个漫游成癖,挥霍任性,游手好闲,重义好施的人,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商人地主。”当代著名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也说李白“确为富商子弟”,并且认为李白一生不少时间客居金陵和扬州,“也跟他富商出身有关”。

我估计,如今相信这种说法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仔细品味李白的诗文作品之后,我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我认为,李白可能出生于一个并不很富裕的家庭。我的证据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首先是李白的自述材料。李白“从叔”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本传等文献,均说李白是梁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白自己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总之都说,李白乃望族后裔。但是,这些都跟李白已经没有实际关系。李白在34岁时写的《与韩荆州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语气上,丝毫没有“富豪”财大气粗的豪情。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悲惨故事:李白年轻的时候,跟四川老家的好友吴指南一起去古楚地(今天湖北湖南一带)游历。不料,在游览洞庭湖的时候,吴指南病死了。李白于是素服恸哭,如同死了骨肉兄弟。夏天炎热,尸体腐坏了,李白还趴在尸体上哭泣,路人听了,都为之伤心……数年后,李白回到湖边权殡处,找到吴指南遗骸,将其背回之后,“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请注意,李白说的是“丐贷营葬”。富商之子,迁葬一个朋友,那里用得着乞讨借贷呢?

其次是李白的生平经历。《唐诗纪事》转述东蜀杨天惠《彰明逸事》记载,有宋人在李白故里调查李白故事,得知李白小时候曾经应聘做过本县小吏。众所周知,小吏身份低下,富豪子弟是不会愿意去应聘的。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于27岁那年,在安陆入赘许家。许家虽是名门之后,妻子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但是,入赘在那个年代决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汉书·贾谊传》:“家贫子壮则出赘。”颜师古注:“赘,质也。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王先谦补注引如淳言:“淮南俗,卖子与人为奴,名曰赘子。三年不能赎则为奴,主家以女匹之则为赘婿。”可见,只有穷家子弟才会愿意做上门女婿。其实,李白本人也在诗文中透露出了无奈苦闷的心情。例如,《少年行》:“遮莫姻亲连帝京,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可能是许氏病逝,十余年后李白带着孩子离开安陆,移家东鲁,不久,续娶刘氏。

有人推测,李白的再婚,可能是为解决衣食问题。唐王朝为增加人口,减少鳏寡,诏令地方资助婚姻,作为政绩考核。唐代跟其他朝代一样,也有授田制度。开元二十五年令:入籍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黄小中丁男女……各给永业田二十亩,此外还有院宅地。后来跟刘氏离婚,是因为刘氏嫌弃李白贫穷。所以当李白得到朝廷征召入京的诏令时,就会感到扬眉吐气。有诗为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死后,留下一儿二女。李白一个生前朋友的孙子范传正利用做宣州、池州廉访使之便,经过三四年的寻访调查,找到李白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自言:父伯禽于贞元八年不禄而卒,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如果李白的父辈是富商,那么,后来是怎么败落的呢?需要有合理的解释。

再次,李白诗文透露出的信息。漫游东鲁期间,一个叫逢七郎的小吏赠送“斗酒双鱼”,李白让孩子把鱼做成生鱼片,跟小吏吃喝一通,事后还写了《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一诗,称该小吏为“山东豪吏”。倘若李白真是富商子弟,即使这个时候已经家道衰落,一个小吏赠送一瓶酒、两条鱼,不应该如此激动兴奋。纵观李白诗文,夸张艺术随处可见。他27岁左右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说自己是“巢由以来一人而已”,33岁作《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云“白自谓德参夷颜,才亚孔墨……”。说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北方雪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自己早有自知之明,20岁作《上李邕》:“时人见余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安旗先生认为,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散金三十余万”之“金”即“开元通宝”,推测“三十万”为夸大其辞。但是,他也断言:“……李白之确为富商子弟。”认为李白一生常客居金陵及扬州,也跟他富商出身有关。安旗先生这样推测,是因为他心里只把李白的“三十万”打了三折左右,认为实数当为十万。其实,按照李白夸张艺术的比例,“三十万”实际上为三万、三千也是不无可能的。

此外,一些零星文献记载也可供参考。例如,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父亲李客“高卧云林,不求禄仕”。“高卧云林”,很难用于形容一个成功商人。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李白像你所说的,不是出生于富商家庭,那么,他学剑,学道,饮酒,作诗,到处旅游,拜访名人,从小到大,可以说一天正经工作也没有做过,一个月正经薪水也没有领到过,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凭什么养家糊口?

我虽然怀疑李白不是出生于富商家庭,但是也没有否认李家可能是薄有财产的人家。另外,请不要忘记如下六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李白生长活动的年代是唐王朝的全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那个时代,社会普遍富裕。杜甫《忆昔》诗描写最为形象生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宿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牢吉日出……”情形有如,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普通家庭的孩子完全有财力实现周游世界的理想。

第二个事实,那个时代的达官贵人有招待、接济文士的爱好和传统。安旗先生指出,《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泛指名贵之物,并且认为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应邀游太原时,友人元演(其父亲当时为太原留守)所赠。

第三个事实,李白的四次婚姻中,有两位妻子是前朝宰相的孙女。这两次婚姻,李白很可能是牺牲了爱情和审美的需求,却换得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补偿。有专家猜想,许圉师的孙女在做李白妻子的时候,年龄已经老大不小。

第四个事实,李白是正式加入道籍之人。他的一生漫游,大多是寻仙学道,得到道友的资助,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位招待他在太原住了一年时间的元演,就是一位道友。

第五个事实,李白是著名的诗人。在那个全社会都以背诵、创作诗歌作为主要文化消遣的国度,一个著名诗人,是人们争相款待的对象,所到之处,往往成为宴席上的嘉宾,不愁没有饭吃,没有酒喝。

第六个事实,李白生于大家族中。李白又称“李十二白”,就是说,他在本家同辈中排行十二。可见,李家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家族之中,自然少不了有出息的人,在各地做官,有丰厚的俸禄。因此,投亲靠友也能解决一部分生活问题,虽然这当中也会遭遇不少的白眼。李白弥留之际和死后丧葬,是由从叔李阳冰照顾、安排的;李白初到山东,曾遭到族叔“汶上翁”的嘲笑和不屑。

我认为,李白之所以喜欢在诗文中作“豪奢语”,主要是性格使然,而不是出身使然。出身于普通人家者,不少人喜欢吹牛说大话;而出身于富贵人家者,往往反而喜欢哭穷扮低调,比如杜甫。这大概是可以从心理学上作出合理解释的。

许多人以为李白一生过得潇洒富足,而杜甫却总是缺衣少食。这个印象是严重不符合事实的。杜甫一家固然因为战乱吃过不少苦,但是他祖、父皆是朝廷命官,母亲是当时望族清河崔氏的大家闺秀,妻子也是朝廷官员的千金,他家在洛阳、长安两地都有田产,薪水丰厚的亲戚朋友不少,他们多曾给予杜甫切实的帮助,杜甫本人也实实在在地从朝廷领过几年薪水——一句话,杜甫一生的经济收入,比李白要可靠、稳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