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12251500000033

第33章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导读

学习提示

马尔克斯的生平。《百年孤独》的情节梗概。《百年孤独》所蕴涵的历史内容。《百年孤独》的主题。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的艺术特点。

生平与创作

在充满创新活力的拉丁美洲文坛上,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无疑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一个小镇阿拉卡塔卡,这个加勒比海边的小镇正是《百年孤独》中马孔多的原型。马尔克斯的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母亲则出身于当地的名门望族。他8岁前寄居在外祖父家,当过上校、参加过内战的外祖父和善于讲鬼怪故事的外祖母对他的童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3岁时,马尔克斯迁居首都哥波大,18岁时进入国立波哥大大学学习,尽管主修的是法律,但从小便阅读过大量世界名著的马尔克斯更热衷于文学。1947年,由于在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生发了灵感,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1948年爆发的内战令马尔克斯中止了学业。不久,他进入报界,并从1955年开始作为《观察家报》的驻外记者周游欧洲,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发表。同年,短篇小说《星期六后的一天》获得波哥大作家艺术家协会授予的奖金。由于《观察家报》被政府查封,他只得长期滞留欧洲,在巴黎创作了《恶时辰》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7年,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出版震动文坛,马尔克斯也因此赢得广泛的世界声誉,被公认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此后,除了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写作外,马尔克斯也继续活跃于新闻界,并公开发表了许多重要宣言,谴责迫害和独裁,呼吁世人关注拉美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迷宫中的将军》(1989)、《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爱情与其他邪魔》(1994)等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蓝宝石的眼睛》(1955)、《12篇异国旅行的故事》(1992)。1982年,由于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及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情节梗概

《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布恩狄亚家族七代子孙的史诗小说。伴随着对这一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直至最后消失的历时百余年的命运和经历的描写,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大陆神话般的宏伟历史图景。

布恩狄亚家族的第一代族长霍·阿·布恩狄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富有探索精神。他原先居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闭塞的村庄,与表妹乌苏拉结为夫妻。新婚伊始,由于害怕像近亲通婚的长辈那样生下长有猪尾巴的孩子,乌苏拉一直拒绝与丈夫同房。霍·阿·布恩狄亚也因此遭到邻居普鲁登希奥·阿吉廖尔的耻笑。不堪其辱的霍·阿·布恩狄亚在决斗中用长矛刺死了阿吉廖尔。从此,霍·阿·布恩狄亚便为歉疚之情和邻居痛苦的鬼魂所纠缠,夫妇二人只好决定离开村子,远走他乡,而村里一些热爱冒险的年轻人也带着妻室儿女跟他们一块上路。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在一处人烟绝迹的滩地上,霍·阿·布恩狄亚受到梦的启示,放弃了原先寻找大海的计划,决定就在这儿定居下来,建立起一个秩序井然的、世外桃源式的村镇,并取名为马孔多。布恩狄亚家族与这一小镇命运紧密相连的百年兴衰史也由此展开。

几年之后,马孔多的人口开始变得稠密。一伙吉卜赛人也在每年3月吹笛击鼓来到马孔多,打破了这个村庄的宁静生活。他们给偏僻的马孔多带来了外面文明世界里的磁铁、望远镜、放大镜等各种新鲜玩意儿,让村民们大开眼界,也迷住了富有探索精神的霍·阿·布恩狄亚。他与吉卜赛人中的先知墨尔基阿德斯结为好友,后者给布恩狄亚家留下一份羊皮手稿,里面记载着这一家族的命运的预言,但没人能读懂手稿中的文字。吉卜赛人还教霍·阿·布恩狄亚用放大镜、观象仪和六分仪等做各种科学实验,并让他意识到了外面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而马孔多的人不过是“像蠢驴一样”生活在贫穷落后之中。于是霍·阿·布恩狄亚决心进行第二次探索,带着一批人,要开辟一条与文明世界相通的道路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此,霍·阿·布恩狄亚整日待在炼金实验室,沉迷于炼金术,逐渐失去了从前建设马孔多社会的那种热情。最终,他陷入了孤独之中,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若干年后在树边死去,而孤独命运的阴影也由此笼罩在这个家族之上。

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长子霍塞·阿卡迪奥性情固执,在血气方刚之年,他受一个叫庇拉的算命女人引诱,与她发生了性关系,并有了孩子。他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厌恶父亲的聪明才智,后来更是不辞而别,跟随一伙吉卜赛人离开了马孔多。乌苏拉执著地四处寻找儿子,找了5个月也没能找到,但却意外地找到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并带回来一大群移民。马孔多从此更加繁荣,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城镇。

庇拉为霍塞·阿卡迪奥生下一子,霍·阿·布恩狄亚夫妇将孩子接回家里,取名阿卡迪奥。他们还收养了一个叫雷蓓卡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据说是某个古老王国的公主,她初到时有食土的嗜好,还给马孔多带来了失眠症和失忆症。幸好吉卜赛先知墨尔基阿德斯带来了神奇的药水,小镇居民的记忆才得以复原。雷蓓卡后来成功地摆脱了食土的恶习,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姑娘。这时流浪在外的霍塞·阿卡迪奥突然回到家里,他已变得放荡不羁。精力充沛的霍塞·阿卡迪奥让雷蓓卡着迷,两人结了婚。不过,在后来的内战期间,霍塞·阿卡迪奥却突然在家里被枪打死,而且没人知道是自杀还是他杀。

政府给逐渐繁荣起来的马孔多委派了一个镇长莫科特。莫科特初来乍到便与老布恩狄亚发生冲突,莫科特一度被赶走,后经妥协,镇长一家也安置下来。家族第二代中的次子奥雷良诺少年时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日待在实验室里做首饰。他和哥哥一样,也受到过庇拉的引诱,并且也有了一个私生子奥雷良诺·何塞(此子年幼时与自己的姑姑有过不伦之恋,内战时死于乱军之中)。他后来爱上了镇长的小女儿雷梅苔丝,并与她结了婚。不过好景不好,不久雷梅苔丝便暴病而死,只留下个小女儿(也叫雷梅苔丝)。妻子死后,奥雷良诺便整日与岳父打牌来打发日子。这时适逢保守党和自由党争选,党派之争也延伸到了这个小镇。支持自由党的奥雷良诺与岳父政见不和,各执一端。内战爆发,奥雷良诺纠集人马,杀了进占马孔多的保守党军官和兵士,将小镇交与侄儿阿卡迪奥镇守,自己则投奔自由党梅迪纳将军的部队。镇守马孔多的阿卡迪奥后来却贪赃枉法、滥杀无辜,成了马孔多有史以来最残暴的统治者,被保守党的军队枪毙。

奥雷良诺当上上校,名动全国。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同外边的17个女子有过17个私生子,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死刑枪决,但均奇迹般地幸免于难。最终保守党和自由党停火,缔结和约,奥雷良诺也厌倦了战争,他对着心脏开枪自杀,但仍侥幸地重伤而不死。伤愈后,他回到故土,同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整日在实验室里周而复始地做小金鱼,直到老死。

而奥雷良诺的妹妹,即家族第二代中的小女儿阿玛兰塔,早年因爱情的挫折而故意烧伤一只手,决心终身不嫁。内心异常孤独、苦闷的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家族的第四代是阿卡迪奥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女儿雷梅苔丝及其孪生弟弟阿卡迪奥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俏姑娘雷梅苔丝楚楚动人,但不晓世事,只得“在孤独的沙漠里徘徊”。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雪白的床单乘风而去,永远消失了。

奥雷良诺的17个私生子都不约而同地来到马孔多,他们在这里办起了工厂。马孔多逐渐现代化,用上电灯,修了码头,通了火车。美国人来到这里,在研究了当地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之后,用铁丝网把大片的土地围起来,里面盖起铁皮屋子,把马孔多变成了一个大型的香蕉种植园,美国老板布朗也掌握了马孔多的市政大权。奥雷良诺的17个私生子被布朗下令在一个星期内统统杀掉了。

贪婪而没有人性的美国人引起了马孔多人的不满,在香蕉公司里当监工的阿卡迪奥第二鼓动3000多个工人罢工,成为劳工领袖。但罢工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3000多人只有阿卡迪奥第二一人幸免。他目击政府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然而当他四处诉说他亲历的这场大屠杀的真相时,反被认为神志不清。失望的他最后也整日闭门不出,研究吉卜赛先知墨尔基阿德斯留下的羊皮手稿,直到老死也无法从那场大屠杀的噩梦中解脱出来。罢工遭到镇压之后,马孔多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香蕉园一片汪洋,雨后的马孔多也重新回到荒芜的状态。尽管此时还健在的老家长乌苏拉不屈不挠地努力重建家园,但已垂垂老矣的她还是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家族的第五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霍塞·阿卡狄奥曾被罗马神学院学习,但他对宗教神职不感兴趣,生活放荡,最后被抢劫的歹徒杀死。大女儿梅·雷梅苔丝与香蕉公司的一个工人私下相爱,并有了身孕,但她的情郎却被母亲以偷鸡贼为名打死,万念俱灰的她也被送进了修道院。小女儿阿玛兰塔·乌苏拉早年留学国外,并与资产者加斯东结婚,婚后回到马孔多,充满活力的她决心定居下来,重整日渐凋敝的家园。

家族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良诺·布恩狄亚。他在孤独中长大,唯一的嗜好是躲在房间里研究吉卜赛先知墨尔基阿德斯留下的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甚至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对话,并在其指导下学习梵文。不知不觉间,他爱上了自己的姑姑,在狂热的爱情之中,两人发生了乱伦关系。阿玛兰塔·乌苏拉产下一子,“他是百年以来布恩狄亚家族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但这个婴儿却长着一条猪尾巴,而阿玛兰塔·乌苏拉也因产后的大出血死去。

奥雷良诺·布恩狄亚重新研究吉卜赛人留下的手稿以排遣悲痛,疏于照看的新生儿不幸被一群蚂蚁吃掉。与此同时,奥雷良诺·布恩狄亚终于破译出了那份羊皮手稿,上面记载的是家族百年来的历史,卷首题辞是:“家庭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在他译完手稿的瞬间,如同里面的预言所说的一样,马孔多被突如其来的一阵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而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从此也不复存在。

分析与评论

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作家聂鲁达将《百年孤独》誉为“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与20世纪大多数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相比,《百年孤独》令人瞩目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它包含了博大宏伟的叙事元素和内容。小说几乎写尽了拉美大陆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宗教民俗和所有人的面貌及命运,光是涉及的动物就有400多种。马尔克斯通过虚构一个家族百年兴衰的命运,将历史现实与幻想融合,以史诗般的恢宏笔法演绎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大陆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命运;而在光怪陆离、色彩斑驳的巨幅图景中,既有最不可思议的奇迹,更有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马尔克斯童年时从内战和香蕉热时代的见证者、曾当过上校的外祖父那里听来的故事,以及他作为一个记者对这片大陆历史和现状的长期观察、分析和思索,都极大地充实了作品的内容。小镇马孔多无疑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在小说中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舞台上,具体而微地重现了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多灾多难的社会历史。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哥伦比亚19世纪因两大传统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争权夺利所爆发的大规模内战,历史上的这次灾难性的内战曾导致10多万人死亡,小说奥雷良诺上校那20年内32次失败的武装起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段悲剧性插曲。然而战争并无正义可言,虚伪的政客们的贪欲与私利才是最大的动机,就连妇孺之流都清楚其中的荒谬性,阿玛兰塔说:“你看,这些男人有多奇怪!他们为反对神父打了一辈子的仗,到头来却把祷告书作为送人的礼物。”奥雷良诺上校在内战结束时的一句话更是道出了战争的真相:“我们只是为夺取政权而战。”除了战争,20世纪不断重演的暴力事件在小说中也得到了详细而生动的描绘,其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笔,是代表外国垄断资本势力的香蕉公司在马孔多的发展与剥削导致的破坏与骚乱(在这方面,有1928年果品联合公司的罢工为史实依据)。尽管外国的资本渗透和经济侵略一度受到普遍欢迎,人们甚至将这段时期追忆为“幸福时代”,然而繁荣的幻影背后却是欺骗和剥削,大规模的罢工到最后不可避免。罢工的结果是,本国独裁政权勾结帝国主义者进行镇压,3000个游行示威者全部被射杀,但这些牺牲者死得一文不值,因为政府的蒙骗,没有人相信曾经有3000多条生命被剥夺这回事。灾难不断的马孔多镇上所有那些血淋淋的、令人震惊的然而却同新闻报道一样得到准确反映的事实,赋予了《百年孤独》丰厚而沉重的历史内涵。

显然,如同小说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孤独”是《百年孤独》最着力描写的主题。从布恩狄亚家族的第一代族长霍·阿·布恩狄亚开始,孤独的幽灵就徘徊在这一家族除乌苏拉以外的每个成员的心灵中。在早期的世外桃源式的马孔多镇的建设上,富有探索精神的老布恩狄亚居功至伟。对于外部新奇世界的向往,使他在马孔多众人中最早做出了打破闭塞和愚昧状态的尝试,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文明熏陶的结果,却是他早年的社会创造精神的失落,他退回到个人的无益的科学实验中,在孤独中了却残生。可以说,老布恩狄亚既是拓荒者中的领袖,但也正是他开启了这一家族孤独命运的大门。家族中的男性成员们重复使用着奥雷良诺和霍塞·阿卡迪奥这两个名字,而女家长乌苏拉曾说过:“奥雷良诺们都离群索居,却头脑出众;霍塞·阿卡迪奥们则感情冲动而有闯荡精神,但都打上了悲剧的印记。”尽管每个人的辈分和身份都有所不同,往往让读者容易混淆,但毫无疑问,他们都从老布恩狄亚身上分别继承了不同的特征。霍塞·阿卡迪奥们继承了他富于闯荡和冒险的秉性,敢想敢做,感情冲动,不顾忌各种陈规与伦理,以直觉而不是理性来对待生活。表面上,他们都曾有过风风火火的时候,然而,不难看出,他们的冒险和闯荡不过是为排遣这个家族沉重的孤独感而上演的闹剧,他们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的下场也都非常悲惨。奥雷良诺们继承了老布恩狄亚超凡出众的智慧,他们头脑冷静,富有理性,既痴迷于科学,也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抱负,然而一旦他们的抱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遭到挫折,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老布恩狄亚留下的那间实验室作为最终的归宿,在重复的实验和劳作中排遣孤独和寂寞。就连家族中最出色的人物、身经百战的奥雷良诺上校也没能够逃脱这种命运。除了男人们,孤独的幽灵也萦绕着家族中的女人们,如家族第二代中的小女儿阿玛兰塔与第五代中的梅·雷梅苔丝,都是因爱情的挫折而终身不嫁,落入了孤独和苦闷的深渊,一个为自己编织着尸衣等死,而另一个在阴森冰冷的修道院中终老一生。刚强的老家长乌苏拉令人钦佩,在一次又一次的维护和振兴家族的努力中,只有她成功地避免了孤独,但要挽回整个家族在孤独中走向毁灭的命运,凭她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孤独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心态,而从这部小说所呈现的历史悲剧意识来看,孤独更仿佛是小镇马孔多的一个可悲的宿命。小说中,历尽沧桑的老人乌苏拉叨念着“时间像在打圈圈”,“世界好像老是在打转转”。长达百年的时代变迁,从初建时期的交通闭塞,到发现与外界文明的通道之后却接踵而来的战争、掠夺、剥削和屠杀,最后重新回到荒芜的状态,历史仿佛上演了一出轮回的悲剧。小镇马孔多,如同它所象征的整个苦难的拉美大陆一样,始终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专制、迫害、掠夺和侵略等各种因素,不过是造成了马孔多(也是整个拉美大陆)停滞不前的状态的外在原因,而马孔多的居民甘于孤独、离群索居、对愚昧落后的现状视而不见,却是苦难的内在根源。从老家长布恩狄亚最初的拓荒行动开始,到不屈不挠地坚守家族的百岁老人乌苏拉,及至希冀重建家园的家族第六代子孙阿玛兰塔·乌苏拉,尽管一代又一代的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而马孔多也始终无法摆脱与世隔绝的孤独的宿命,人祸加上天灾,终于将这个小镇化为乌有。而这样的结局,也是作家对于一个在孤独的怪圈中驻步不前的大陆的警告:孤独,便意味着被淘汰。

曾有人同马尔克斯谈到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感的根源,作家这样回答道:“因为布恩狄亚家族中的这些人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我认为,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孤独令布恩狄亚家族和小镇马孔多走向了末日,在小说的结尾,那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这无疑是作家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在现实中,要彻底地结束拉美大陆百年以来循环往复的苦难历史,则必须打破闭塞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谋求沟通和团结。马尔克斯也曾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辞中充满乐观地告诉人们,相信拉美大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为时不晚,“在那里,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

《百年孤独》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阿根廷著名文学批评家恩里克·安徒生·因贝特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制造一种既超现实而又不脱离现实自然的气氛”,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马尔克斯的这部小说近乎完美地实践了这一手法,在包含着许多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成分的同时,又掺和进了许多非理性的幻想的成分,任由想象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把现实和幻想、直叙和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荒诞而神奇的元素随处可见,比如像预言了家族命运的羊皮纸、恐怖的鬼魂、上校的小金鱼、神父的飞毯、雷梅苔丝随床单升天、长着猪尾巴的孩子等,再加上对《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移植,在虚实结合的巨幅图景中,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事实上,根据作家的创作经验谈,这也是马尔克斯苦苦寻找已久的一种叙事方式,最终从自己的童年经验中,他恍然大悟,要完美而贴切地“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像他的那位外祖母那样,以虔诚、严肃而认真的口吻,去讲述那些看上去荒诞不经的故事。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看上去仿佛出自8岁儿童之口,这一深刻的评判无疑是肯定小说家已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让马尔克斯颇感欣慰。因为他相信,在拉美这片迷信而神奇的大陆上,人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相信的独特的现实,一场飓风能把一个马戏团刮上天空,在牛身边念几句经牛的耳朵里就会掉出虫子来,黑蝴蝶飞进门就意味着家里要死人……值得注意的是,拉美的许多作家,像胡安·鲁尔弗、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也都擅长而且津津乐道于讲述离奇的故事,尽管他们本人并不对自己讲述的东西信以为真。这里面毫无疑问有惊人的想象力在支撑,当然更不能忽视他们在这个大陆成长和生活的种种体验。另外,以现实为基础的魔幻手法的运用,又可以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品中所寄寓的更深邃的含义的愿望,同时也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家还成功地运用了夸张、隐喻和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如家族第二代中的长子霍塞·阿卡迪奥被枪打死后,他的血左弯右拐地一直流到乌苏拉的厨房,但他的身上居然找不到伤口和出血处,而尸身上的火药味即便经过几个小时的浸泡也无法除去,这便是以夸张来表现魔幻般的现实。而小说那场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既是《圣经·创世纪》中有关洪水浩劫及诺亚方舟等故事的移植,也是一种隐喻,无疑可理解为上天对发生在马孔多的人间罪恶的惩罚。此外,本书中的象征手法也颇为引人注目,如在建村后不久马孔多居民集体染上的失忆症,既凸显了失忆的可怕之处,也意在提醒公众,遗忘便意味着愚昧,应该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和教训。本书在运用象征时对黄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有人因此称为黄色象征。黄色在作品中是衰败和死亡的象征,如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巴比洛尼亚,处处都有一群黄蝴蝶跟随,结果他遭到枪击,一生瘫痪;而同样是黄色的开进马孔多的火车头,黄色的香蕉,更是给平和的小镇带来了死亡和厄运。

小说的时间结构也颇具特色。比如小说的开头,马尔克斯这样开始讲述他的故事:“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狄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作家长期反复思索的结果,历来为人称道。这是一种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短短的一句话,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又预示了人物未来的命运和遭遇,而作家显然从“现在”的叙事角度来讲述故事。尽管在随后,作家笔锋一转,从总体上开始讲述小镇马孔多从初创到消失的历史演变,但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循环中,又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关键概念

魔幻现实主义

思考题

1.谈谈你对《百年孤独》中“孤独”主题的理解。

2.有人说《百年孤独》体现了鲜明的拉美特色,结合小说的具体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3.思考地域色彩对作家作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