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12251500000032

第32章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导读

学习提示

海勒的生平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情节梗概。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含义。《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题。《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点。

生平与创作

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当代作家,“黑色幽默”小说流派的代表人物。海勒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俄裔犹太人移民家庭,五岁丧父,家境日渐艰难,海勒尚未完成中学学业,便不得不当邮差以补家用,生活颇为坎坷。其作品独具特点的玩世不恭、街头式的机智幽默,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一时期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岁的海勒应征入伍,成为美国空军的一名投弹员,曾随军赴意大利作战,并作为侧翼投弹手执行过约60次投弹任务。这期间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主要取材于此。1945年,海勒作为空军上尉退役,并按美国兵役法就读于南卡罗莱纳大学,不久转入纽约大学,194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又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并赴牛津大学访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讲授戏剧和小说。

1954年起,海勒先后在《时代》、《展望》等几家大杂志工作,同时进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1961年,该书问世,给海勒带来名与利,此后,他成为职业作家。海勒写作速度慢,算不上高产,但是创作态度相当严谨。《第二十二条军规》之后,他的主要作品有剧本《我们轰炸纽黑文》(1967)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小说《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不是玩笑》(1986)、《描写这个吧》(1988)、《最后时光》(1994)和回忆录《此时与彼时:从科尼岛到这里》(1998)。但是,海勒的其他作品一直被笼罩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之下,它们都未能够超越《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地位和影响,尽管海勒一直在不断尝试突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风格。

1999年12月12日,由于心脏病突发,海勒在纽约东汉普敦的家里去世,留下未完成的遗作《作为老人的艺术家肖像》(2000)。

情节梗概

作为一个故事来看,《第二十二条军规》实在是简单之极,不过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8公里地中海中的皮亚诺萨岛——美国空军的一个基地上,一群美国军人打仗和死亡的故事。该书涉及众多的人物,从底层的士兵到顶层的将军,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轰炸手约塞连上尉为主线串连起来,共同展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一种不能用常理和常规逻辑来理解的现实。

约塞连上尉是空军大队的轰炸机投弹手,他对上司——飞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任意增加飞行任务次数极为不满,甚至无法忍受。在执行这些没完没了的飞行任务的过程中,约塞连一天比一天感到自己的生命正遭受死亡的极大威胁,觉得周围的人都想杀掉他。他不认为战争的输赢与他有任何关系,所以,他绝不愿意在这场战争中“为国捐躯”,更不愿为了任何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或是被任何人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此,他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那些飞行任务,如装病赖在医院拒绝再执行任务;往整个中队的食物里加入肥皂使得大家同时生病,以此来推迟执行危险的轰炸任务;篡改军事地图避免一次致命的作战;在前往轰炸敌方的时候,因为极端恐惧而找借口半途开溜……最后,被逼到忍无可忍的时候,约塞连终于决定当一个逃兵,开小差逃往瑞典。

约塞连的行为和想法都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战争英雄不同,他不仅怀疑整个战争的意义,而且否定个人在战争中的意义,在他看来,个人为国家流血和战死是毫无道理的,他不认为白白送掉自己的生命是个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国家也并不需要他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这场疯狂的战争中,约塞连保持着异乎常人的清醒。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对于个人生命的影响和毁灭,他竭尽全力要从战争中逃脱,因此被周围的人视为疯子。约塞连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具有我们所习惯的一般逻辑,这是一个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荒诞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一种疯狂状态中,他们都被一种统治性的神秘力量——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控制和愚弄。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管辖之下,一切个人的合理要求永远得不到实现,而一切按常理行不通的规定却是受军规约束的所有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的。

按照司令部原来的规定,飞行员完成25次飞行任务就可以提出回国的申请,后来,司令部又把飞行任务的次数增加到40次。在40次的基础上,飞行大队的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为了个人仕途的晋升,不断增加飞行次数来讨上司的欢心,以此作为个人往上爬的捷径。在他朝令夕改的无常命令之下,规定必须完成的飞行任务次数从40次增加到50次、55次、60次、70次、80次,只要他觉得有必要,还会不断增加飞行次数。卡思卡特上校永远可以不须任何理由就增加飞行任务的次数,而他的下属,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们,则不停等待着永远等不来的回国命令,在这种没有尽头的等待中,他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最后,他们中有的人(如亨格利·乔)被搞得精神崩溃,有的人(大部分的士兵军官)则变得麻木不仁、完全被战争异化,有的人(极少数)则像约塞连一样竭力与上司抗争,努力要夺回自己的生命自由。卡思卡特上校始终认为像约塞连之流的飞行员就该为了他(卡思卡特上校)而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看来,他就代表着国家,而所有人都有义务为国家牺牲。整个27空军的领导阶层,从科恩中校、沙伊斯科普夫少校至佩克姆将军以及他的死对头德里德尔将军,无不同卡思卡特上校一样,一心一意只考虑和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对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士兵们的死活,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任意处置任何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命运,同时,他们之间又不停地彼此钩心斗角,携手上演了一场场权力争夺互相倾轧的丑剧。

在这些权力的角逐中,27空军司令部的一个邮件收发兵——前一等兵温特格林,却随心所欲地处置他经手的一切邮件和文件,满不在乎地改变着这些官僚们的命运和战争的局面,似乎只有这个普通士兵才真正操纵着战争的发展。按照一般人的正常思维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有谁真正关心这场所谓的正义战争,我们也看不到这场战争具有任何严肃性和神圣性,相反,一切的决策和行动都可以被随意决定和改写。在与这些所谓的领导人物相对应的另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特殊人物——食堂司务长米洛·明斯宾德身上,战争更是彻底体现为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在米洛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交易的,战争也一样可以成为生财之道,所以,他肆无忌惮地利用一切他能够利用的资源包括军队里的人力物力,成立了一个巨大的辛迪加联合集团,不择手段地中饱私囊。为了个人利益,他甚至与美国军队的敌对国德国做生意,通过突袭轰炸自己军队的营地,从德国人手里捞钱。然而,除了一顿臭骂之外,米洛并不需要为他这种极其严重的叛国行为负任何军事责任或刑事责任,他也无须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因为军队的领导与他的辛迪加集团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米洛对他们诱之以利之后,便轻而易举取得他们的谅解。米洛坚信个人财产高于一切,战争也不能剥夺任何人创造私人财产的权利,这样的一个人,在一场本该是关系到国与国之间大是大非的战争中,却如入无人之境,到处畅行无阻地大做各种生意,把他的那一套经济理念在各个地方都发挥到了极致,以至连军队的大小军官都听命于他。米洛的行为彻底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或许只有米洛才真正懂得战争的本质——归根到底也不过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和争夺而已。

在这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优秀军事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战争完全迥异于一般观念所理解的战争,所谓的正义、神圣、光荣、爱国、勇敢、无私、英雄……这些我们向来认为战争的正方应该包含的东西,在整个27空军中,看不到一丝它们存在的痕迹。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些看起来荒诞不经、难以置信的东西,一切神圣的观念以及信念统统被消解于无形中,战争涉及的所有人无不在考虑着如何逃避这场战争或者是如何从中牟利,士兵不情愿参战、领导不关心战事、军医不理睬病人、随军牧师害怕履行宗教责任……然而,所有这一切却又是如此真实可信,它让我们看到的或许是关于战争的另一种未经粉饰的真相,虽然这种真相大大违背了我们的接受习惯,但是,它却能够使得我们对战争的真实性质以及战争之上的其他问题进行另一层面的思考和反省。

分析与评论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有影响的作品。该书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独特的魅力,使得海勒成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并由此奠定了海勒在美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地位。1961年,随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问世和畅销,海勒一下子跃升为美国当代文学耀眼的明星。20世纪六七十时代的美国青年普遍将《第二十二条军规》视为必读书之一,该书对他们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后来,《第二十二条军规》甚至被誉为美国“六十年代的史诗”和“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随着该书在美国的流行,“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在英语中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进入美国人的日常词汇,成为“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并被收入英语词典。然而,在当时的批评家看来,按照传统的标准,《第二十二条军规》算不上一部好小说,他们最多只承认它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空军的最奇特的小说,后来才有评论家进一步认为它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展现了巨大的现实社会的批判功能,它借战争这样一种极端的生活形态,暴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集团的腐败,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海勒通过对一连串事件的描述,成功地勾画出两类人物的性格:掌握权力者和权力的牺牲品。处在权力最高端的是第27空军司令佩克姆将军和联队司令德里德尔将军,往下是飞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较底层的是沙伊斯科普夫少校,布莱克上尉。远远高居所有人之上的应该是食堂司务长兼食品跨国公司老板米洛,他拥有的企业和财产使他成为世界的主宰,操纵一切。如何让军人更有效地卖命,而自己得到更快的升迁或发更多的财,是他们思虑的核心。

在皮亚诺萨岛美国空军基地,普通士兵和大多数下层军官是受控制、被吞噬残害的一群人。与我们惯常所理解的战争英雄不同,他们没有爱国心,否定战争的意义,认为为国家流血和牺牲是毫无道理的。他们唯一希望的,是千方百计躲过战争浩劫,能够活下来。当他们接近或达到规定的飞行次数时,他们会为即将回国欢呼雀跃;当飞行次数被再次增加,他们不得不再次上前线时,他们会万分沮丧。卡思卡特上校丧心病狂地一次次增加飞行次数,彻底摧垮了他们借助国家统治机器的现有秩序获得解脱的幻想,最后一个个自暴自弃,陷入绝望与疯狂之中。他们一有机会就跑到罗马找妓女鬼混,再不就是酗酒闹事,浑浑噩噩、醉生梦死。领队轰炸员哈弗迈耶嗜好用45毫米口径的子弹把田鼠打得血肉飞溅,从中获得变态的满足。麦克沃特是约塞连的搭档,喜欢超低空从战友的头顶飞过,以欣赏他们害怕的模样,从中获得刺激。亨格利·乔养成了窥视癖,走到哪里都带着照相机,却永远照不成一张照片,还总招来别人的殴打。即便这样,他们中的大多数仍难逃被毁灭的命运。麦克沃特有一次驾飞机在海滩上超低空飞行,结果飞机螺旋桨把战友基德·桑普森的身子拦腰截断,悔恨的麦克沃特也驾飞机撞山自杀。内特利在一次空战中,为躲避敌方炮火,与一架自己人的飞机相撞丧命。多布斯、亨格利·乔、斯诺登死于战场,一级准尉怀特·哈尔福特病死在医院里,克莱文杰不知所踪。狂乱中的阿费在罗马杀死一个妓女,等待他的是被审判的命运。

在小说的引言中,海勒开宗明义告诉读者:“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巨大的圈套,它是驻守于意大利皮亚诺萨小岛上的这群美国空军的最高指令,它决定着他们所有人的命运。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条军规本身是否存在都是可疑的,它甚至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但当有人试图独立自由地行动时,便会受到它的管束而不能如愿以偿。当约塞连离开驻守的小岛来到罗马时,他十分惊恐地发现,连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太婆也不能免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侵害,约塞连不禁“在心里狠狠地诅咒第二十二条军规,尽管他心里明白……第二十二条军规不存在,对此他确信无疑,可那又有什么用呢?问题在于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而更糟糕的是,它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内容或条文可以让人们嘲笑、驳斥、指责、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谩骂、啐唾沫、撕成碎片、踩在脚下或者烧成灰烬”。对于书中的人物来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不可把握、无从捉摸的,它是一种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力量。

海勒刻意把第二十二条军规写得虚虚实实,极具神秘色彩,自始至终都没有在书中出现这条军规的完整面目,它的具体条文是什么?它的制定者是谁?这些我们都无从知晓。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正是在这种似有若无的存在状态中凸现出来的,这也是海勒的用意和目的之一,他所要表现的不仅是战争之下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而且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社会存在状态的一种思考。第二十二条军规不单纯是军队里的纪律条文,它直接指向人类一直所面对的一种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接近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是一种个人不得不独立面对的主宰性整体力量。在现代社会,这种力量来自于上层的统治集团和官僚机构以及由他们所决定的意识形态,它往往以国家的名义出现,并且宣称代表着普通人的意志,以此要求人们俯首听命,它的操作程序是普通人所不能了解的,它的威力却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因为每个人都被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因此,它越来越让人觉得是一种异己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仿佛就是专门为了与人过不去,而它本来也是人发明制造出来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奇特,不仅在于内容上的荒诞和混乱,还在于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在该书中,海勒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为了更恰当地表达和反映战争所造成的一系列错位、无序、疯狂现象,海勒大大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叙述手法,进行一种时空错乱交叉、碎片式的叙述,同一事件往往在不同的篇章通过不同的人物共同表现出来,故事情节上更是刻意回避了开端-发展-高潮的惯常模式,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种看似混乱的叙述。这种交叉混乱的叙述,表现在情节上是不按照传统的顺叙或倒叙,而是把时间与空间的顺序打乱和分割,使得它们成为一个个片断和场景;然后再通过交叉的手法把它们联结起来。在人物的出场和性格刻画上,这种交叉手法的应用也是十分突出的。当一个人物出场时,海勒并不像现实主义作家经常做的那样,把这个人物的特征和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是极其简略地把人物的背景一笔带过,然后,在其他篇章、其他场合中,再以各种方式把人物的背景逐渐交代清楚,这样,上场的人物就一点点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例如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前一等兵温特格林,他对战争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关于这个人物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却要在差不多读完全书之后,才能得到一个稍为完整的印象。温特格林的首次出现在第三章“哈弗迈耶”,海勒仅用一句“温特格林是27空军司令部的邮件收发兵”,就完成了对他的初次介绍,接着叙述了他如何轻易地决定佩克姆将军和德里德尔将军之间纠纷的胜败。一个下等士兵,却能决定两个将军的命运,这无疑是不可思议的。但从后来蕴藏于其他章节的扩充叙述中,我们就能够通过一个个的片断或者侧面,串起一个完整的温特格林的形象,也理解了为什么他能够对战争起到那么大的影响。

这种独特的叙述手法,使得《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故事性不强,没有一条一以贯之的清晰脉络,给人一种乱糟糟的印象,事实上,海勒是按照他所理解的这个疯狂世界的内在逻辑来叙述的。战争是人类社会一种非常规的状态,它是对正常生活的打乱和破坏,它使得人们无法保持平常的理性的生活,而是不由自主地被推入一个混乱的世界中,这种混乱、无序、非理性正是战争状态下的“正常的”逻辑。海勒把握到了这种特殊的逻辑,于是采取了与之对应的特殊叙述手法,更好地表现了直接置身于战争之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全书的叙述主要是由一个个通过不同侧面反映出来的片断、场景构成,通过众多人物的各种疯狂行为,表现了战争之下的一个疯狂世界——一个小海岛上一群空军的非常态生活。看起来“疯狂”的叙述恰切地对应了这些疯狂的人们和这个疯狂的世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一致,不用这样的手法,便不能真正到位地表现这样的世界。

在叙述的过程中,海勒的笔调往往是冷静乃至冷漠的,他不动声色地以一种漫画化的夸张手法来表现约塞连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营造了另一种和现实主义写实不同的真实,把荒诞的生活作为平常的现象来描写。海勒自觉地以异乎寻常的夸张来制造荒诞的效果。如神通广大的食堂司务长米洛在经济领域大获成功的神奇事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金钱的伟大力量,而米洛的一切行为却也让我们感到一种荒诞的意味。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之一,除了擅长夸张外,海勒还擅长以幽默和讽刺来处理一切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的幽默、阴冷、残忍,绝对让人笑不出来,反而让人觉得压抑、难受;他的讽刺含蓄冷静,带有一种斯威夫特式的尖锐和夸张,被讽刺的一切荒诞行为虽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又显得理所当然、合乎情理。海勒讽刺的力量正显现在此,它是静静的,却更加地震撼人,更加地发人深省。海勒始终以一种沉着的嘲讽态度来关注美国社会现实,他不像其他的“黑色幽默”作家如库尔特·冯内古特那样沉溺于幻想,也不像托马斯·品钦那样追求神秘,海勒对现实的嘲讽总是更为直接、更为犀利,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关键概念

黑色幽默小说

思考题

1.《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哪些社会批判内容?

2.“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