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12250400000080

第80章 如何使企业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1990年12月14日)

当前企业面临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所说的深化改革,关键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核心是落实企业的自主权。

(一)稳定经济,稳定政策

首先,从上到下都要重视稳定经济和政策的重要性,从指导思想到实际操作上都要努力使国民经济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幅度,这就是五中全会提出的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国民经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过热和调整的交替出现,在大起大落中曲折前进。波动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宏观决策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当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总想发展得快一些,于是不顾财力、物力可能的高指标、高速度就出现了,这就是陈云同志所说的,超过了我们国力的可能;当由于经济过热导致经济生活中矛盾重重而不得不进行整顿的时候,调整的力度往往又过大,有时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这既是痛苦的教训,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应当好好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深刻认识客观经济规律,自觉地按经济规律办事,提高决策的水平。

其次,对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要慎之又慎。从1987年开始,我国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三年来,承包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探讨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时,形成了几种不同意见,主要的是两种意见:一是继续推行和完善承包制,二是实行税利分流。有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是好事,今后还可以继续进行讨论。不过对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一定要慎重,并应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检验。实行承包制,或者实行税利分流,都是企业改革中的大动作,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弄得不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从而波及整个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从现在的情况看,实行税利分流要进行认真的试点,取得有说服力的效果和经验,否则是难以推广的。现在,要像李鹏同志在全国计划会议上讲的那样,主要是坚持和完善承包制。

(二)花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个治本之道

国民经济的运行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总量控制的问题,也有结构调整的问题。两年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困难,突出地表现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经过两年的治理整顿,通过控制总量,且在控制总量中适当调整紧缩的力度,使过热的经济得到了控制,通货膨胀得到遏止,经济也有所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的问题是在继续坚持和改进总量平衡的同时,要花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也就是要花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是克服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措施,也是关系到巩固和发展治理整顿成果、促进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调整经济结构,在增量的投入上,要按照产业政策实行重点倾斜,在控制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投一点钱,加强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在存量的调整上,要运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决心对那些市场无需求、产品长期积压滞销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要支持和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兼并、联合,发展企业集团,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关”、“停”不那么简单,直接和社会稳定发生矛盾。现在好多地方采取各式各样的“并”、“转”方法,有些企业虽没有“并”、“停”,实际上已停工停产,尤其是一些小企业、集体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只好靠社会救济,靠银行贷款发工资。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深化改革,治理整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保障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有能力增加投入

多年以前,企业就总结了四句话:责任大,权力小,婆婆多,负担重。现在看来,这种局面并无大的改观。对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中央曾三令五申。企业要求自主权,无非是想弄点“自主钱”,以保证企业应有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后劲。要使经济有稳定的适度增长,必须有投入,像目前这样不少企业财力拮据,没有余力增加投入,根本谈不上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为了保证企业有一定的投入,必须解决“三转两低一高”问题,即利转税、利转息、利转费和留利低、折旧低、利息高。

不久前,棉纺行业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利润都流失了。例如,金州纺织厂1988年产值3亿元,利润3400万元,是历史最高水平。去年,销售额还增加了10%,产量、产值、上缴税金、工资总额都与1988年持平,但是利润整整流失了7000万元。流失到哪里了?他们作了一下分析:80%流在原材料价格上,棉花价格提高使它损失了560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支付利息达2000万元,其中比1988年多支付500多万元;用电由平价改议价多花了200万元;再加上税费增加,又多花了700万元。虽然纱、布的价格上调可多收入4400万元,但算总账仍亏2500万元。一个万人大厂,一年留利只有30万~40万元,日子根本没法过。北京市也作了调查,300多个厂成本上升1.7亿元,其中大概3/4都是原材料、电力、运价提高造成的。这种状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尽快改变。当然,现在企业比较困难,“输血救急”是必要的,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同时,国家在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时,要重视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之增加发展后劲。

(四)宏观改革要配套进行

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改革仅仅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还要继续深入,任务还相当艰巨。如财政、税收、金融、劳动工资、价格等方面的改革,都要配套进行,都要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特别是要增强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活力,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继续落实启动市场的措施

要促进经济适度发展,启动市场是关键所在。为了启动市场,中央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且开始收到成效,但还不很明显。其原因在于:市场疲软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运行机制造成的,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所以我们要继续根据实际需要和生产适度增长的要求,采取必要的启动措施,并切实落实这些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疲软问题,把市场这盘棋走活,还是要把前面已经说过的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抓好。现在市场疲软,不是因为商品太多了、市场没有发展余地了,而是缺少品种齐全、式样新颖、质量精良的适销对路的产品。要挖掘市场潜力,开拓新市场,必须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结构调整,尤其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能等,不能靠。产品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完全在企业手里,谁产品结构调整抓得早、抓得好、抓得卓有成效,谁的日子就好过。

再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压缩,也是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放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但放宽不等于松开口子。这一点如果把握得不适度,又有可能出现新的过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要搞国家急需的、能产生好效益的项目,要适度发展;对于不急需的、在低水平上重复的、效益不好的项目,应从严把关,该压的就压。

地区之间的市场封锁,货不能畅其流,也是市场疲软的原因之一。今年11月10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这一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促进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有重要意义。地区间市场封锁,割裂了全国的统一大市场,破坏了市场正常运行秩序。我们要摆脱市场疲软的困境,要抓住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这个突破口。地区、部门都要按通知精神办事。不光是地方,部门也有重重设防、保护落后的问题。各部门搞行业管理也要超脱一些。

(六)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70年来,靠提倡、发扬这种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我们当前遇到的困难,同过去许多困难比是大不相同了,它是发展中、前进中的困难,并且有了克服这种困难的雄厚物质基础,同时也有了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当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有的同志讲利用外资,用了人家的钱就要买人家的设备,最后限制了我们的生产能力,这确实是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开放的方针,还要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利用适合于、有利于我们经济发展的外资。要有利于我们贯彻产业政策,推进技术进步;有利于我们取得国际经济及科技信息。再一个,外商投资后,不派人参加经营不如让外商派人参加经营,因为后者可以给我们及时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总之,利用外资要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发展。

在继续完成治理整顿任务,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加强宏观配套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革十年来,我们在企业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八五”期间要进一步发展。

(一)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干部和职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便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正确对待当前的困难,齐心协力地战胜困难

最近看到一个材料,说大连造船厂1985年在世界造船业极度萧条的情况下,几种压力一下子使该厂陷入困境,最后经过奋斗绝处逢生,从1986年以来,经济效益年均递增30%。这个材料提出:走出困境最根本的是靠人,靠企业精神。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大连造船厂的职工用自己的血汗浇铸了一条不沉的大船”。应该看到,现在是机遇与困难并存。订货不足,销售不畅,把企业逼到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去了。“短兵相接勇者胜”,竞争为勇者提供了胜利的机遇,这正是企业家施展才华、广大职工献身企业的新天地。为什么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许多企业生机勃勃,而有的企业一筹莫展?同样是电冰箱厂,有的就畅销,有的就严重积压卖不出去。有的企业国内市场疲软,千方百计打开国际市场,企业生产继续增长。当然,这里可能有一些具体因素,但企业的主观努力起着关键作用。最近,我参加了一个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到会者中有的报喜、有的报忧。报喜的企业分析原因时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唐山建筑陶瓷厂在建材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快改变经营战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目前该厂生产的生活用陶瓷供不应求。北京日化三厂在化妆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生产适合农村的系列化妆品,并适当下调价格,打开了广阔的农村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这些企业就是抓住了机遇、战胜了困难的勇者。

(二)眼睛向内,努力挖潜

江西棉纺织厂在原棉供给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产、效益仍有增长,关键就在于这个厂眼睛向内,千方百计挖掘潜力。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鼓内劲、挖内潜、练内功”。应当说,我们企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可是我们有的企业往往就看不到企业潜力之所在,认为企业内部没有潜力可挖。我建议大家看一看1990年《企业管理》杂志第11期刊登的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企业效益高低引出的思考》。这篇文章分析了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最佳企业、平均水平和最差企业的情况,充分说明了企业潜力所在。以资金利税率为例,在效益普遍较好的石化、缝纫、皮革、化纤、仪器、仪表等行业中,最佳企业比该行业全国平均水平高11~56个百分点,比最差企业高28~74个百分点;而在煤炭、饮料、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学橡胶制品、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行业中,最佳企业比该行业全国平均水平高60~141个百分点,比最差企业高101~195个百分点;某些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如食品、烟草、医药、建材、机械等行业,最佳企业比该行业全国平均水平高155~374个百分点,比最差企业竟高出207~536个百分点。这种对比,当然可能有一些不可比因素,但效益水平相差如此之大,也确实反映出企业提高效益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三)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

我国企业所走的承包经营的路子,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群众实践的产物;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条件下的企业经营机制。围绕着是坚持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实行“税利分流”,已经争论了一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看“八五”期间仍将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前进。

现在,大多数企业第一轮承包已经到期,要按照国务院文件和李鹏总理讲话的精神,认真做好两期承包的衔接工作。要利用这个机会,认真总结第一轮承包的经验,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把承包制进一步完善起来。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一个责、权、利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机制,不单纯是一个利润分配问题,还有企业发展后劲和职工生活改善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要兼顾,不仅要研究怎样分配,更要在如何把“蛋糕”做大上做文章。

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企业厂长负责制。厂长的中心地位是由他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所决定的。要把这个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职工,形成企业的责任体系,共同担当起企业对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厂长负责制问题,是一个企业的责任制体系问题。如果厂长责任制动摇了,必然会波及整个责任制体系。所以,企业的党、政、工各方,一定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理顺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责任关系,形成责任制体系,这是现代企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另外还有个“中心”、“核心”问题。最近《经济日报》报道河南周口地区味精厂党政关系处理得就很好。厂长和党委书记两人合写了副对联:“志在企业应不论权大权小 名扬天下何必争中心核心”。

(四)把严格管理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

北京松下彩管有限公司严格管理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实行目标管理,严格按计划办事。我和许多同志都到那里去看过。有一次盘点,仓库里发现账物不符,少了一个荫罩,管理人员一直查到深夜3点,硬是搞清楚了才走。

实行民主管理,关键是加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企业的重大问题都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有的还要职代会审议,有的由职代会做出决定,而且只要决定了就坚决执行。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密切干群关系,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于领导干部的任免,职代会也有权提出建议。这些都是《企业法》中规定的。

民主管理和严格管理是统一的,只有认真依靠群众进行管理,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管理,严格管理才有群众基础和可靠保证。首钢的经验表明,搞好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把责、权、利、包、保、核六个字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责任制体系,才能把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凡是这两方面结合得好的企业,就做到了“以包促管”,职工就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企业的现场就秩序井然,从而保证企业生产、工作的高效率。

(五)要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开发新产品

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在“技术”,核心是“三新”,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勒紧腰带也要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一汽搞产品更新换代时,一年没有发奖金,职工加班加点,毫无怨言。要想使企业有发展,就得有这种精神。开发新产品需要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抓住关键环节,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

(六)要继续深化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建立起不同企业各具特点的企业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

企业进行内部配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责任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年来,我们在企业内部配套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在一些企业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又有“回生”。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要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内部配套改革,可以形成企业内部的“小气候”,克服外部环境的困难。不久以前,在济南的一个会上,博山水泥厂的同志说:不管外部“大气候”如何,在企业内部先造成一个“小气候”。在内部分配方面,还是要拉开分配档次。如果搞普调,人人长一级工资,原来积极性高的就要下来,原来积极性低的人也不会有进步。这个厂坚持进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天津有的企业搞“一厂两制”的办法,不愿吃“大锅饭”的在一条新的生产线一起干,其余的基本上还是吃“大锅饭”。一对比,效果还是不吃“大锅饭”的好。我认为,还要继续进行优化劳动组合,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局面。对待下来的富余人员要给予妥善安置和培训,同时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七)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

当前,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思想建设。我们要求职工有一个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精神状态,首先要求企业领导班子有这种精神状态。在领导班子中,厂长和党委书记的团结合作,又是企业兴衰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厂长和党委书记必须在思想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做到团结一致,亲密无间,紧紧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共同渡过难关。

职工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企业的素质说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从当前来说,人的素质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问题。企业党组织和政工干部要全力以赴抓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厂长和行政干部也要在抓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