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外“三农”面面观
12247000000021

第21章 法国“三农”喜与忧(3)

有些农村正消失

法国农业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辉煌发展之后,农业人口减少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几十年时间,粮食产量提高了2倍,而农业人口却减少了2/3。这一发展进程,导致了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因为规模经营便于大型机械化,也便于抵御灾害和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所以农业经营企业一直在不断增加。同时,农业人口也向规模经营最佳地区集中和转移,向能得到较高收益的地区集中转移。结果,在流失人口严重的地区,有些村庄已名存实亡。

再就是单纯追求产量为指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往往采取将一个地区、一个村庄的经营品种全部统一起来。结果造成了局部缺水、某些病虫害增加、小生态和土地微生物被破坏,地力下降;大量使用杀虫剂、化肥,也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隐患,破坏了生态平衡。尤其是采用较大的农业经营开发公司形式之后,更加速了一些传统乡村面貌的改变,致使原有的那种小牧场、小树林与田地相间的乡村风貌在有些地方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单一作物的大片农田。

此外,务农收人的减少也使不少偏僻农村的村民外流、改行。据有关资料显示,6年前法国农户平均年净收入3万欧元,是现在的2倍。收入减少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后,欧盟对农民的补贴减少(由6年前每公顷400欧元降至目前的每公顷300欧元;2013年,每公顷种植面积的补贴将降至100欧元。);二是能源、原料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上升;三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利润微薄。因为法国是欧盟第一农业大国,所以不少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反对欧盟扩大。

面对一些农村的消失和即将消失,法国政府十分担忧。目前,正加紧同有关专家研讨,力争尽快遏止这一势头。

农民一点也不“土”

在法国,农民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再也用不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农民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比较高。

法国的农民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848年10月,法国国民议会就批准在图鲁兹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1960年以后,法国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不断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建构了一个科学完备的培养高、中、初三级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

目前,法国农民教育已进入制度化阶段。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严:必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对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

承担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机构除了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外,还有农研所、农学会和农业联合会(简称农会)等。

全国80%的市镇都有农研所和农学会,一边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农业技术咨询和成果展览活动,一边承担着针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培训任务。这些农研机构主要采取在乡村建立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推广站,利用冬季农闲,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农会则是法国农民的利益代表和代言人,主要向农民提供各项服务,其中包括向农民提供各种职业技术培训。

至于培训内容,则是紧紧围绕着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适应农民的需要来安排。既有专题讲座,也有系统学习。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是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畜牧良种培育等。近年来,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又开设了农业资源开发、现代生物技术、绿色食品生产和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

在普罗旺斯参观农村时,笔者还遇到了两个大学毕业后回乡当农民的人。他们不但是种田能手,还都是“时事通”。当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时,一个问起了筹办“奥运”的事,另一位则对“南水北调”工程发表了一通言论。随后,又谈及能源问题,并表示,能源的根本出路应当在田地里,还解释说:现在欧洲的汽车厂商已经开发出以农作物为原料的能源添加剂,这样可以大量节省石油等。

农民待遇可不差

法国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农民所得到的资助是在一系列完备的基础制度、基础法律上进行的。例如,每个农民都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事故意外伤害险,与国家公务员和市民没有任何身份上的区别;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贫困家庭补贴及其他一切补贴;农民与市民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的福利与缴税的义务从根本上也没有区别,都按同样的税法条款缴所得税;在申请享受农业政策方面的优惠及补助方面,采用欧盟统一标准,均按实际收入水平或者包干分等来匡算。

2005年,法国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1.76万欧元,而农村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年收入为1.5万欧元。不过,农民家庭处于贫困线的比例为15.95%,而法国处于贫困线家庭的比例为6.3%。这说明农民间贫富差距还很大。

至于日常生活方面,农民也不亚于城里人。如今走进乡村住宅,只从室内装饰和家中用具是无法判断主人是否务农。城里人用什么,农民也用什么,各种家用电器俱全,城乡没什么两样。农民外出办事也很方便,一般在半小时的车程内就可以到达大型超市、各种娱乐场所,享受日常生活的一切服务。

法国全国统计及经济研究所还在2000年的一份调查中指出:法国农民除了有一份和其他行业相差无几的固定收入外,“几乎所有农户都有一份额外收入”。如在山区“扎根”,可获得3.59万欧元,外带一份相当优惠的贷款。无疑,这对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又是十分有利的。

也正因此,法国的农村被认为是最舒服的地方,在同样就业难的法国,许多非农民子女纷纷看好农民的优厚待遇,投身于农民的行列中。

农民重视“农博会”

自1964年起,法国每年都举行一次“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届时,农民不但可以展销自己的产品,而且可以在博览会所属的“法国全国农业竞赛大会”上参加各种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评比,争夺法国优质农产品和最优牲畜的荣誉,进而获得国家的奖励。

2006年2月25日是第四十三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开幕的日子。展场大门外,几乎人山人海,排着长长的队伍,无论是生活在首都还是外省的、城市或乡村的法国人,全家老少都像过大节一般,争先恐后地赶去看热闹。

那届农博会有来自欧洲及世界30多个国家的1153家展商,展出总面积共达15万平方米,展出了1000条狗、680头牛、400只羊、60头猪、120匹马、66只山羊和500只鸡。

法国农民十分重视“农博会”。为保证自己的“小家碧玉”能够“出得厅堂”,即使不能拿个大奖,至少也得像个“大家闺秀”,能见得场面,能应酬大人小孩的亲热抚摸,多数要提前几个月,从它们的“吃喝拉撒”开始进行细致的培训或者请专家调教。

在农博会开幕的前两天还进行各种农产品的评比,这是一项受政府重视的活动。政府邀请本国1000多位专家作为评判员,还特邀欧洲其他国家的多位专家及40多位法国和外国记者监督评比。获奖农产品除受到国家奖励外,还有权在本产品商标上印有法国全国农业竞赛大会获奖的特殊标记,并作为法国优质农产品受到通报表扬,从而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以利于推销和出口。

农民之所以重视农博会,除了能够获得“自我展现”的机会外,不少人还都认为:农博会是有意让城里人关心农村,让工农之间多些交流,既可以集思广益,发挥城乡的智慧,探索解决农业困境的途径,也能够通过十天的参观和热闹的气氛,让农民从心理上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农民正趋“年轻化”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法国政府十分关注务农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帮助年轻人从事农业经营,以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法国通过国家财政支持,利用欧盟财政渠道以及优惠贷款和减免税等多种途径或措施,向农业经营安家落户者提供财政支持。比如,通过国家和欧盟财政渠道,对农业经营者提供安置费,平原地区、落后地区以及山区最高可分别达到1.73万欧元、2.24万欧元和3.59万欧元。在优惠贷款方面,11万欧元内,平原地区优惠利率为2.5%,落后地区和山区优惠利率为1%。18岁~40岁的农业经营者,5年内享受免税待遇,包括利润税、房产税、土地税等。

当然,要得到财政支持,需要符合一些条件,履行一定的手续。如年轻的农业经营者想获得安置费,必须是欧盟成员国的公民;年龄在18岁~39岁;文凭至少相当于职业高中,或者获得农技师证书,再加上6个月的正规培训;1971年1月1日之前出生的人,如果获得相当于农业职业学校的文凭,则可以免除6个月正规培训的要求,但需要经过40个小时的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