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070

第70章 谈道德评价

你们学习,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做人最重要的是学做人的道德。不要以为博士就不需要道德教育,这是错误的想法。文化层次越高,道德要求应该越高。但是,道德作为个人立身之本和用道德来评价社会,是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懂得这两者的区别。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批判米哈洛夫斯基时,对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他并不以社会主义理想制度适合人类天性、适合道德生活概念为满足。马克思并不限于从道德上评论现代制度,除了评价和斥责这个制度,他还对这个制度做了科学解释,把这个在欧洲各国和非欧洲国家表现得不同的现代制度归结为一个共同基础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对这个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做了客观分析。这说明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道德和价值评价必须从属于科学评价。真正合理的道德价值评价,对一个制度的道德指摘必须以科学评价为依据。否则,以旧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必然是保守的、倒退的社会历史观,永远是一种今不如昔的历史评价。

一个人的行为有道德底线问题,对于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也有个底线问题,但评论一个社会制度不存在道德底线问题。因为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制度的更替、王朝的盛衰兴亡,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而非它突破人类的道德底线。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并非因为道德不好;相反,他被公认是最有道德的皇帝,而刘邦、朱元璋史称无赖,没有人说他们道德高尚。

这当然不是说,道德与社会无关。道德不是评价社会发展和历史人物的尺度,但社会更替时,旧社会旧政权行将灭亡的时期,必然同时伴有旧社会道德风气的腐败。这是旧社会的尸体被装进棺材时发出的腐臭。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社会更替时期,两种道德状况可以并存。既存在旧社会的行将灭亡而带来的社会道德堕落,特别是统治集团和阶级的腐败,也存在新阶级的出现产生的新的道德风尚。随着新社会的建立,新道德会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社会道德在历史上总的说来是进步的,而不是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

只要看看中国1949年前后的社会情况就知道。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开始忙于接受,接受大员变为劫受员,他们利用各种名目进行搜刮,当时流行的五子登科,即房子、票子、车子、女子、儿子,就是国民党接受大员们的丑照。从国民党开始内战到行将退出大陆的这段时期,社会动荡,整个社会道德急剧下降,黄赌毒成为社会公害。可是当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采取果断措施,改造妓女,禁止赌博,新的社会风气取代了旧社会堕落腐败的道德风尚。社会更替带来道德风尚的转变,而不是道德的转变带来社会的转变。社会是道德的基础和温床。改造社会环境是道德净化的根本。

毋庸讳言,我们当前道德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这与社会的急剧变化相关。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是社会形态的转型,也不是社会性质的转型。我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谓转型指的是由原来单一公有制转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同时存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这属于体制的转型,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进程。多种所有制和市场经济必然会反映在道德上。既出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道德风尚,也出现了因市场经济环境变化而诱发的拜金主义和理想、信仰的缺失,即道德滑坡现象。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我们应该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通过社会中的好人好事和道德模范人物强化正面引导。在道德问题上,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夸大的甚至无中生有的报道会迅速传遍全国,影响极大。要重视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它在净化道德环境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