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121

第121章 谈改变自我

从认识论角度看,我不同意向内用力的哲学,把哲学学习完全指向人的内心世界,而忘记了对象,这不是学习哲学的方法,尤其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我们反对单纯向内用力。人只能在改变外在世界的同时改变人类自己。革命家、改革者是改变外在世界;普通工人、农民从事生产也是改变外在世界;我们做工作也是改变外在世界。教员教书是改变学生,培养学生。如果教学对学生不起一点作用,这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员。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人的道德境界的提高,不是闭门修养能达到的,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为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在变化。老子说的“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人只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个道理极其普通,你们都耳熟能详,用不着讨论。我在这里从另一角度讲改变自我的问题。这不是从改变世界中改变自我,而是要如何改变自我适应世界的问题。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既有改变环境并从改变环境中改变自我,但有时也需要有改变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曾经遇见过一些人,他们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对领导不满意,对人际关系不满意,总是不自在、烦恼甚至苦恼,总是觉得别人亏待自己,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换个工作吧,过一段时期,故态复萌,又是不满意。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满意你吗?领导满意你吗?周围的同事满意你吗?一个在任何地方都感到不满意的人,是否应该考虑自己,而不是单纯考虑环境。有些人的烦恼并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自己对环境的错误看法。这时责任在于自己,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不可能处处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如果家庭闹矛盾、夫妇不和,必须从自己方面考虑是否处理不当,要改变自己适应对方,不能一味要求对方适应自己,否则矛盾只能越闹越大,苦恼越来越多,最后只能离婚了事。这叫没有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老祖宗处人处世的智慧。我们的先圣孔子也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还提出要做到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个人太主观、太在乎、太顽固、太自我,我看任何环境对他都不合适,或者反过来说,他对任何环境都不合适,因为没有一个环境是专为他一个人设置的VIP贵宾室。当一切烦恼、苦闷、不适应都来自自身时,改变的应该是自己,是自己对环境的看法。

我们应该区分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和人生观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其来源说,人的认识,人的主观世界,来自客观世界,人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可是从个人与自己的小环境而言,当自己的主观要求与环境不适应时,不能一味强调改变环境,应该勇于检讨自己的看法是否合适,如果问题在于自己,应该勇于改变自己。

改变自我比改变环境更难。我们经常说,我的最大敌人就是我自己。战胜自己有时比战胜环境还难。“自我”是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性格、意志、思想的存在物。因此,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既要懂得改变环境,不同流合污;又要懂得改变自己,纠正自己的缺点,以适应环境。前一种是革命和变革,后一种是处人处世。任何时候都是常有理的人,坚持要改变别人而不改变自己的人,永远是苦恼的人、烦恼的人、牢骚满腹的人、恨恨而死的人。这种人是蠢人,而绝非智者。

要改变自我不容易,因为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惰性。人往往按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我们要培养积极的思维方法。半瓶水,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半瓶水,太少;对另一些人来说,不错,有半瓶水;一百里走了五十里,对一些人来说还有五十里,对另一些人来说只剩下五十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得意时不能志得意满,忘乎所以。官场中,有些人身败名裂,无一不是忘乎所以的结果。

改变自我,要重视生活阅历。自我往往是在生活中养成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哲学同样如此。《易经·系辞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有生活经验的人往往是有哲学智慧的人。我们现在这些哲学博士,从小学、中学、大学,终年泡在书本中,哲学道理说起来可能头头是道,可不会变为自己的思维方法。要求改变别人而不知道改变自我的人,凡事都是责人严而责己宽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单位从来没有满意过的人,都是没有经过社会生活磨炼、没有碰过钉子的人。我自己一生最感缺失的也是生活经验,因而对哲学的理解往往是书本的。活到老年,我越来越崇拜真正识大体、有眼界、有分析力、有判断力的人,这是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引经据典的人。能引经据典无非是能引经据典而已。学富五车值得夸耀的不是有五车书,而是学富五车,即满腹经纶,而不是满腹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