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120

第120章 谈哲学的现实性与超现实性

学哲学的人往往容易陷入玩弄概念,这不好。你们一定要注意。哲学具有双重特点,现实性与超现实性。哲学与概念打交道,它具有超现实性。哲学思维方式是概念性的思维,没有一个哲学概念和范畴具有直观性。谁看见过物质,我们能看见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谁看见过运动,我们能看见的是火车在运行、汽车在飞跑、人在走路、风在刮、云在动。人有生有死,气候在变化,春去秋来,如此等等,谁也看不见变化,只看见具体事物的变化,而看不见无变化主体的变化自身。谁也没有见过矛盾,但见过战争,见过群体事件,见过城管与小贩追逐,见过夫妻吵架,见过邻里斗气。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人见过矛盾,只见过矛盾着的人和事。哲学中的概念、命题、范畴,都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恩格斯说过,我们既要进入抽象领域又要直接看到抽象,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些哲学家至今仍在嘲笑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命题的原因。他们不理解这种高度抽象性所蕴涵的真理性力量,对世界任何的哲学观察如果偏离了这些高度概括的原则,就会陷于困境。

哲学具有超现实性,又具有现实性。哲学概念、范畴的普遍性内涵都可以通过实际存在成为具体的、可感受的,而不是永远处于彼岸世界。我们看不到物质,但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具有抽象性的物质概念就存在于世界多种多样的物体之中。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本质的概括。物质不是某一种物体,但它又包括每一个物体。这种既不是某一种物体又包括世界所有物体本质的概念,只能是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现实性,这就是哲学的妙用。它能为我们理解对象提供抽象的思维方法,即概念式的思维。一个人没有概念,就不可能进行抽象思维。一个没有数的概念、只会用手指头算数的人,是野蛮人。如果没有运动、发展、变化等概念,就没有辩证思维。只就事论事,不进入概念的思维,是原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