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经一日一谈
12217800000030

第30章 处世当以宽容

【原文】

清物治术之一端,非能事遂足也。尝有洁己之吏,傲人以清,为治务严,执法务峻。雌黄在口人人侧目。一事偶失,环聚而攻之。不原其过所由起,辄曰廉吏不可为,夫岂廉之过哉。盖清近于刻,刻于律己可也;刻以绳人不可也。

【译文】

清正廉明,只不过是做官者治理方法中的一种而已,并不是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以前曾有过不少洁身自好的官吏,把为官清正廉洁作为向人炫耀的本钱。为了显示清廉,这些人处理政务时只知严厉,执行法律时一味严苛。其所作所为,人人谴责个个反感。他们只要有一点失误,大就会群起而攻之。这些官员,不去考虑自己受到围攻的原因,只会埋怨说:“清官当不得呀!”其实,这并不是为政清廉的过错。在他们心目中,大概清廉等同刻薄。其实对自己要求严厉是可以的,对别人要求过于刻薄就不合适了!

【智解】

清正廉明是对的,但应根据实际,不可过于刻薄。为官处世,宽容是必备的法宝。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人的一生中,会受到很多委屈,会无故遭到很多责难,虽然当时会感到恼怒,感到不平,但是当你静下心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所有这些注定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犹如你无法留住流星,也无法留住生命。因此,与其在受了委屈后怨恨不平,还不如坦然处之,将其当做昙花一现的东西,付之一笑,让时间与事实去作出评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女被发现怀有身孕,在父母逼问下,少女说是镇上的一个牧师干的。此牧师在当地德高望重,声誉极好,因此父母不信,而少女则一口咬定就是他。孩子出世后,这家人找到牧师,要求他领回孩子,牧师轻轻地说:“噢,就是这样的吗﹖”便默默地接过了孩子。后来真相大白,孩子不是牧师的。于是,这家人又去要回孩子,牧师轻轻地说道:“噢,就是这样吗﹖”默默地把孩子交给了少女。

被人无辜冤枉导致名声扫地,还能不动声色、安之若素,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面对自己一夜之间由口碑极佳的布道者变成了一个生活作风败坏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牧师选择了沉默。他完全能够为自己辩解,还自己清白的名声,但他没有辩白,开始没有,后来也没有。他的沉默是金,是极端的宽容与忍让,是超脱于世俗的博大的爱。

放眼芸芸众生,看到有人为了一件无关宏旨的小事,为了一己私利,不依不饶,大动干戈;也有人为了别人无意的伤害斤斤计较,以牙还牙,甚至亲兄弟之间同室操戈。其实,这些闹剧的结局往往会是两败俱伤。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其实,人人都能做“大肚”之人,只要你挣脱“自我”的羁绊,走出“自私”的阴影。

宽容忍让是一面镜子,它可以随时照出人的胸怀。得理不饶人、睚眦必报的人只会照出其猥琐、丑陋与狰狞;只有胸怀宽广、心地坦荡地对人,镜子里才会有万朵莲花为你绽放。

学会宽容,懂得忍让,人就会进入鸟语花香的新天地,就会觉得天是那么高远,地是那么广袤,一切都那么可爱。时时宽容,常常忍让,人才会达到精神上的制高点而“一览众山小”,才会宠辱不惊,心境安宁。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从椅子上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翻过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小和尚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他原来是跳在长老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没提及这件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受到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智者。

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呲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笑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自此以后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再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故事里的主人公后来之所以能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路。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认真反省,也就没有了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也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其实这都涉及一个管理心理的问题。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直,但你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泯灭了,哪有成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