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官之得民与否,去官日见;真幕之自爱①与否,去馆日毕露。佐主人为治,须算到去官日不可有遗议败名。总之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故苛细者与板冗,交识②幕之自爱,要在谦慎公勤。故依回者与刚愎同病。
【注释】
①自爱:爱自己。爱,爱惜、爱护自己的名声。
②交识:交流看法。
【译文】
当官的是否得民心,离任那天就会真相大白;做幕宾的是否爱惜自己的名声,离职那天也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辅佐自己的主人治理政务,应该考虑到他离官去任时,不留下恶名让人议论。总之,为官者是否得民心,关键在于清廉、勤勉、慈善、多施恩惠。所以苛刻而重小节的人跟卑劣的人一样受到人们讥讽。和别人交流看法,认为幕宾是否珍惜自己,关键在于要廉洁、谨慎、奉公、勤奋,所以办事迂回拖沓的人跟乖戾固执的人一样,不受人喜欢。
【智解】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中载,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园里用弹弓打麻雀,正玩得高兴的时候,“有臣称有急事求见”,赵匡胤只好慌忙出来接见。谁知,所奏并非什么急事,不过是例行公事。赵匡胤很不高兴,责问这种小事有什么好急的?那位臣子也不含糊,不慌不忙地说道:“总比打鸟要急一些吧?”赵匡胤一听火了,抄起玉斧便打了过去,正好打在那人嘴上,碰落了两颗门牙。那人仍是不慌不忙地弯腰拣起牙齿,放到自己怀里。见此情形,赵匡胤骂道:“你拿上那两颗门牙,想告我的状吗?”对方回答说:“我当然不能告你,不过,自有史官把这件事秉笔直书写下来的。”赵匡胤听到这话,觉得有道理,不仅消了气,还赐给那人一批金帛,表示慰问。赵匡胤态度的变化,与那人提到的史官有很大关系。据说,赵匡胤相当怕史官,凡做错一件事情,心里就老大不痛快,怕的是史官将他的过失记下来,落得后人批评唾骂。
历史上怕史官的皇帝并不少,但为此弃恶从善也是很困难的,但就他们怕史官,懂得“不可书者不可为”这个道理而言,也还算是不错的。可书与不可书者,正是可为与不可为者。人生在好多时候都是面临这样的抉择,是正直地秉心行事,还是为一己之私而舍公义?对于普通人并没有特定的人来监督和记录以备公之于世,甚至有的时候是无人知道的,而这时正是考验一个人气节的时候。
古代的侠士们往往都有一身好功夫,不过他们练就的武功并不是帮他们争强好胜,而是让他们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他们淡泊名利,不为物欲与人情所累,施恩于人而不求人报恩,施德于人而不求人报德。他们的所作所为称得上是“浩气高千古,精忠贯斗牛”。这些真正的君子从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违背道义的事,更不会为了追求功名而毁了名誉。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与气节多被人们所称道,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世人的追忆和怀念。
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著名观点。义和利是人们兼有的要求,任何人都不能抹杀人们对精神道德的追求,也不能抹杀人们的物质利益,但他强调不能使对利的追求超过对义的追求。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乞人不屑”指的是《礼记·檀弓》)记载的,齐国一位饥民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生属于物质生活需要,义属于精神生活需要,当事关人格尊严、道义原则,而生与义又不能兼顾的时候,孟子认为应该坚持人格尊严,舍生取义。如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人人都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这样的人已经完全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成为金钱的奴隶。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再多的金钱也只不过是满足贪欲的工具,而对于他的人生毫无意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信念: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不使自己遗臭万年,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屈原眼见无力挽救楚国衰势,顿觉国已亡,生也无益,以身殉国,这是大人物的大义;大学生为捍卫尊严拒向外商老板下跪,毅然辞去工作;一个农村老妇为供三个儿女念书,几十年含辛茹苦,只为不让儿女过自己一样的生活,这是小人物的信念。他们都明白什么是应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拒绝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考验:比如,是对人光明正大、忠诚坦率,还是言行不一,两面三刀?是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还是假公济私、徇私舞弊?是见贤思齐,见落后者就帮,还是嫉妒人强,嘲笑后进?工作上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还是人情世故、鬼话连篇?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还是见荣誉就上、见困难就让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可为可不为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在检验一个人的品质。
如果自觉不自觉地偶而“为”了那么一回不可为之事,又当如何呢?那就应当反躬自省,改弦更张,切不可又自作聪明,文过饰非,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干了不光彩的事还想充好人,那将更加为人所不耻。南明宰相钱谦益,在清兵渡江的时候,率领文武百官俯首投降,这本已是一个错误。但他却在投敌以后又装腔作势地故作怀念故国、诋斥清朝的姿态,企图掩饰其媚颜事敌的耻辱,他已经剃发改服,做了“贰臣”,却偏要写诗说“莺断曲裳思旧树,鹤髡丹顶悔初衣”,好像他钱某人还有几根像样的硬骨头。这样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丑上加丑。
为“可为”之事,不是为了在个人的功劳簿上书上一笔,或是惧怕落下个坏名声,而是我们立于世的做人准则,是行走人生最根本的东西。不管前途是怎样的黑暗,心中是怎样的苦闷,你总要等待忧郁过去之后,才决定你在重大事件上的步骤与做法。对于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有最清醒的头脑和最佳的判断力。
人生需要面临很多选择,有些重大的选择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在我们作出重大决定,作出重要选择时,一定要多方考虑,慎重行事。我们如果草率地作出选择,不考虑这种选择的后果,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作出了错误的决定。这时才后悔不已,责备自己不该作出如此冲动的选择,但是木已成舟,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当你作出选择后,就不要后悔,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选择,所谓世上没有后悔药吃,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既然下定了决心,就要勇往直前。只要如此,才能获得成功,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人生选择的道路上,最怕的是情感战胜理智。人在遭受痛苦和挫折的时候容易草率地作出这样那样的选择。在遭受痛苦时,有时明明知道所受的痛苦是暂时的,以后必然能从中解脱出来,但就是无法忍受一时的痛苦,在冲动之中作出令人遗憾的选择。因此,在希望彻底断绝、精神极度沮丧的时候,仍然能够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那么就说明他是一个理智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作出错误的选择,不会因错误的选择而抱憾终生。
那么,如何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还清醒地作出或者不作出选择呢?这需要坚定的信念。当一个人事业不如意,而朋友们都劝他放弃这项工作,而他仍然抱着坚毅的精神,努力地工作着,因为他知道,暂时的挫折并不算什么,自己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作出这样、那样的选择,必然是一个不必要的冒险。如果贸然作出决定,必然会后悔。有很多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和商人,在他们的职业活动遭到挫折的时候,放弃了他们的职业,转而去从事完全不适合他们天性的职业。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现自己还是适合以前的那种职业,但是虽然自己对现在的职业一点兴趣也没有,也只能勉强去做,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回头的机会。
慎重地作出选择,选择了就不后悔,因为要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还是错误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没有什么是能够轻易得到的。面对自己的选择,就是他人都已经放弃了,自己还是要坚持,他人都已经后退了,自己还是要向前,眼前没有光明、希望,自己还是不懈努力,只有这种精神,才是一切创造家、发明家和其他伟大人物能够成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这样的话:“倘使我一开始就努力,即便遇到挫折,仍旧照着我的志向去做,恐怕已经颇有成就了。”但是这么说又有什么用呢?许多人都是在壮志未酬和悔恨中度过自己的晚年,这种悔不当初的懊丧,都是由于他们年轻的时候意志不坚定,受到挫折便中止了自己努力的结果。
不管前途是怎样的黑暗,心中是怎样的苦闷,你总要等待忧郁过去之后,才决定你在重大事件上的步骤与做法。对于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有最清醒的头脑和最佳的判断力。在悲观的时候,千万不要解决有关自己一生转折的问题,这种重要的问题总要在身心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候去决断。但在作出了选择后,就不要轻易的放弃,轻易放弃自己经慎重考虑作出的决定的人,肯定会一事无成,抱憾终生。
相信自己的选择,守卫自己的人生信念,才不会虚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