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经一日一谈
12217800000026

第26章 切忌好为人师

【原文】

余尚在胡公幕中,初读律书时,惴惴焉,恐不能习幕是虑。友人骆君炳文,端方谙练,独严事之。尝语余曰:“以子之才之识,为人佐治,所谓儒学医菜作齐者,非不能之患,正恐太能耳。”余请其故,曰:“衙门中事,可结便结。情节之无大关系者,不必深求。往往恃其明察,一丝不肯放过,则枝节横生,累人无已。是谓已甚,圣贤之所戒也。”余心识之,不敢忘。数十年来,觉受此语之益甚多。

【译文】

我以前在胡公幕府中,刚刚开始学习律条,经常诚惶诚恐,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不能学好幕府中的知识,无法从事幕府工作。我的朋友骆炳文,他为人端正方直,精明干练,深谙幕府中各种知识。我当时向他学习、请教各种问题,态度也很谨严。他曾经对我说:“凭你的才干和胆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辅佐政务,都绰绰有余。不管是当儒学教授,还是学习种菜之类,都难不倒你。并不是担心做不来,而是担心你太能干了。”我一听这话,就恳求他说说原因。他说:“衙门中的各种事情,可以了结的就让它了结。和事情本身没有多大关系的,就不要去深究。一个人往往仗恃自己的聪明,对问题的细枝末节,一丝一毫都不肯漏掉,那就会枝节横生,给别人带来无穷的牵累。这就是做得太过分了。这种事情,连大圣大贤的人,也是很谨慎的。”我时时把这番话牢记在心里,不敢忘记。数十年来,在具体工作中,我觉得这些话对我的启发和教益很多,受益匪浅。

【智解】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失掉了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吕坤在《呻吟语》中骂道:“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把心满气盛、卖弄才华,视为为人处世的大忌。

在生活中,我们常犯这样的毛病,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说这不好,说那不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俨然一副导师的样子。其实,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自然地产生了。

因此,不要轻易在别人面前指指点点,将自己当做是高明的人,这样做,你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同时也招致了厌恶。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实在,因为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们应该时时留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有价值的。在人群中,你以别人为师,除了可以促进自己的成长之外,也可以让对方感到开心。

向别人虚心求教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为人师却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喜欢指指点点,纠正别人的做法。

有一种人,喜欢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啦、衣服发型啦,教育子女的方法啦,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还自以为很高明,沾沾自喜。这种人可能是善心好意,觉得应该把旁人的缺点和错误指出来。

却不知这种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观念才对的方式,已经侵犯了人家,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的感情。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一旦你口无遮拦很冒失地说出来,你就犯了一个忌讳,侵犯了别人,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和自尊。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这些价值观和审美观组成了一个敏感的自我。

你若不了解这一点,轻易地指点你自以为是他错误的那些事情,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价值观受到了你的侵犯,他的自尊受到了你的伤害。因此有可能他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会对你心生厌恶。尤其在工作方面,你指指点点的样子,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和能力,这样只会让他更加地讨厌你。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好为人师、老是对别人的事情指指点点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说出你的意见,则必须建立在几个基础上才行。

首先,你要采取非常诚恳的态度,而不要显得飞扬跋扈,这样只能将事情弄得更糟。他会觉得你不是要帮助他,而是要羞辱他,让他觉得事事不如你。

其次,两人关系密切,你是他的朋友,你作为朋友有义务提出。当你诚恳地提出你的看法时,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因为究竟怎么做,决定权还是在他手里,你只有提出意见的权利,却不能强迫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第三,你在他心目中有足够的分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是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大。前面说过,具体怎么做,决定权在他手里。

第四,你是他的长辈或是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也不尽然,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都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退一步别人过去了,自己也可以顺利通过。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许多麻烦。假如你胸怀鸿鹄之志,可以一心一意去积蓄力量;假如你只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从从容容,逍遥自在。可进可退,两头是路,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您会说这样做过于世故,过于圆滑了吧?您也许要说:“这不是压抑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吗?”其实不然,这里所讲的收敛恰恰是保护个性健康发展,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

有多少人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磨平棱角,锐气尽殆,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有句话不是说“好刀出在刃上”吗?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在关键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但不是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赢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展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给他说一句话,便会有体无完肤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他人之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下定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也使他广受各国人民的敬仰。

你要是比别人聪明,不一定要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让旁人敬佩的一种内在气质。

从另一方面讲,谦虚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对此卡耐基曾有过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一点点碘,是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至理名言,也应为一切好为人师者的座右铭。我们要避免那种好为人师的毛病,如果你有什么意见,你应该很真诚地提出来,而不要指指点点一副自己很高明的样子,这样在伤害对方的自尊时,只能招致对方对你的反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以真诚的态度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这才是你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