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广交游,通声气,亦觅馆一法。然大不可恃。得一知己,可以不憾。同心之友,何能易得。往往交太滥,致有不能自立之势,又不若硁硁自守①者转得自全,且善善恶恶直道在人,苟律己无愧,即素不相识之人,亦未尝不为引荐,况交多则费多,力亦恐有不暇给乎。
【注释】
①硁硁自守:浅见固执地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以保全自己。
【译文】
广交朋友,互通声气,也是读书人寻找工作的一种方法,但不一定完全靠得住。人生,能够拥有一个知心朋友,就死而无憾了。可真正志趣相投的知心朋友,怎么可能轻易就找到呢?往往是交游太广太滥,致使自己反而无法自立。有时倒不如那种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人,反而得以保全自己。况且善善恶恶,择善择恶全在于人。如果要求自己严格,无愧于心,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见了你,又何尝不替你引荐呢?一个人交友多了,就会多花钱财,对自己的金钱和精力来说都恐怕有力不从心之感吧!
【智解】
真正的朋友应具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德,这也是选择朋友的标准。很多显得像是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很多是朋友的人,倒显得不像朋友。朋友对我们的一生有莫大的影响,可以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就会有怎样的命运。
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鸟犹嘤嘤求友,不失其群,人亦不可无友,这是许多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正像马克思所说,虽然人的生命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却不容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靠近什么样的人,你也容易变成那样的人。同一个问题,不同性格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接近积极的人,你会更有冲劲;接近乐观的人,你会更开朗。特别是在面对人生方向的抉择时,好的朋友更是对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说,交朋友要首先观其心,识其志,同心而同志。君子之交以互相抵以道义、切磋学问、规劝过失为目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故虽平淡如水,但能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如果舍此而求它,便是舍本而求末,便失去了交友的正确标准,就有可能交上假朋友,也就有可能受骗上当,吃亏受害。这种交情是建立在私利的基础上的,平时甜言蜜语,信誓旦旦,一旦面临利害冲突,就会交疏情绝,甚至反目成仇。
晋人嵇康讲:“交不为利,仕不谋禄。”话虽不多,却高度概括了交友的道德标准。别林斯基也强调朋友间要多奉献,他指出:“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儿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做得到的事。”
在我国,也曾流传“舍命全交”的佳话:羊角哀与左伯桃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二人志同道合,决心一起到楚国去,辅佐楚王干一番事业。谁知去楚国路上行程十分艰难,饥寒交迫使左伯桃先病倒了。羊角哀就扶着左伯桃赶路。然而,荒原千里,风雪无边,与其二人一起冻饿而死,不如救活一个。左伯桃把这个意思说出后,羊角哀表示,决不能丢下朋友,背也要把左伯桃背到楚国。后来,眼看粮食吃光,二人不可能同时赶到楚国了,羊角哀就提出让左伯桃带上剩余的粮食,并把衣服脱下来交给左伯桃,劝他一人去楚,实现他们二人的共同理想。左伯桃哪里肯走?经过反复推让,左伯桃以充分的理由说服羊角哀先行了。羊角哀到楚国受到楚王重用后,他立即带人赶回荒原寻找左伯桃,这时左伯桃已经病冻而死。
真正的朋友都是真诚的,都不溢美颂恶,面谀谄媚;相反,他会严肃认真地批评你的缺点和错误,一点不讲情面。这正如前苏联革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话多么尖锐。”朋友有缺点错误,都应当毫不含糊地严肃批评,这是区分真假朋友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三国时有个叫徐原的人,是吕岱的好朋友。这位吕岱“时有得失”,不断冒出一些缺点、错误,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当众批评他,甚至弄得他有点下不了台。有人挑拨离间,说徐原太不像话,净给你吕岱找难堪。吕岱却认为,这正是徐原够朋友的地方。徐原先于吕岱去世,吕岱听说后哭得很悲恸,说是徐原这一死,他就不容易听到自己的过失了。交朋友,就是要交徐原这样的朋友,这才能趋利避害,远恶近善,日日图新。否则,倘是近小人,远贤人,则“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日夕渐染,就将积重难返,悔之无及了。克雷洛夫说:“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计好陷阱来坑你。”
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他首选考虑的是这个人对自己有何利用的价值。也许与这个人交往,以后向银行贷款时,会比较容易;也许与这个人做朋友,他会教给你致富之道;也许这个人会将某种原料廉价出售给我;也许会将办公室借给我……他就是如此对周围的人怀着期待之心,希望自己所结交的人,都可以给自己带来某些利益。这样的人不能成为任何人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旦你对他再无利用价值,他就会过河拆桥,与你的友情也就随之荡然无存了。
莎士比亚有过这样的话:“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也应记住德谟克利特那充满哲理的劝诫:“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并不显得像朋友。”似疑之迹,不可不察。
在交友中,难免遇到君子与小人。清代金兰生所编《格言联壁》中讲到如何对待君子与小人时说:“小人固宜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讲的是对小人则既不亲近,也不公开结为仇敌,对君子既亲近,又不曲意逢迎。这比较合乎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待人之道。
关于小人害人,不妨用这个故事加以注释。从前有一位圣者率领门徒出国考察,来到某个地方,这地方本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可是这个国家早已灭亡了。这位圣者是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他立即展开调查访问。他向一个年纪最大、阅历最多的人请教:“贵国为什么会灭亡?”老者摇头,叹息。圣者在一旁温顺地等着,弟子们在圣者背后肃立着。良久,那老者说:“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众弟子愕然。良久,那老者慢吞吞地说:“好人是没办法对付坏人的。”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与小人交往,交浅恨浅,交深恨深。如果因为爱小人之才,或者办某些事借小人之力,与之亲密交往;一旦发生利害冲突,就会必然结成大仇,遭到小人的疯狂报复。只有充分认识小人的种种伎俩,才能及时识破他们,若不采取对策,就会上其当,受其害。靠搬弄是非挑拨人际关系,谣言惑众,是他们实现个人目的的一种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他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在达不到个人目的的时候,便常常会捕风捉影,大放厥词,歪曲事实真相,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扭曲。他们善于观察和损失别人的心思,时时关注事态的发展趋势,时时都做好“见风使舵”的准备。小人最惯用的伎俩就是乘人之危。对方力量强大时,他们就会暂时掩盖其真实面目;对方若处境不好,他们就会乘虚而入,落井下石。他们也许表面上老实诚恳、公正博爱、宽厚仁慈,而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不顾一切进行反扑,这充分暴露了小人的虚伪狡诈。这些人是人类社会中潜藏的蛀虫,多数人对这种人不但轻蔑,还抱着仇视的态度。
仇视小人固然足以显示出你的正义,但在人际关系中,这并不是明哲保身之道,反而凸现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批评“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而你特意凸现的“正义”,却照出了小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有句话说:“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也不得罪一个小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也说到这个问题:“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这虽然有“明哲保身”的味道,但是区别待人的思想可供我们参考。勿媚君子的道理是很清楚的,君子有处人的原则,低声下气地去讨好君子,只会引起反感,自找没趣。为什么不要和小人结仇?是因为小人胡搅蛮缠,和小人争论是非,往往是白白浪费精力。
一般人常常是以小人之道对待小人。如以谩骂对谩骂,以攻击对攻击,这样,就把自己也降为小人了,反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对小人要注意“不恶”,以凛然正气压倒小人的邪气,以冷静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揭露小人的攻击和诽谤,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是是非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惯的事嘴上就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奉劝一句,是非不要轻招惹,是非背后麻烦多。
与小人打交道,要与之保持距离,不必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线,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何况你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小人,因为“小人”是一种人性现象,而且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彰显出“正人君子”的价值与可贵。
当然,我们做人都该做君子,因为只有君子能成就大事;我们也都该防小人,因为小人能败坏大事。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坏人总是比好人更有能量,毕竟败坏一件事要比做好一件事容易得多。当你全力以赴成就你的事业时,“当心小人”应该是你时刻谨记在心的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