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12216700000040

第40章 秉持简单但有效的管理理念(2)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体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坐而论道,道而行之”。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要指导实践。只有付诸于实践,才可能取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一致。现实中有三类人:蜘蛛式、蚂蚁式和蜜蜂式。其中,蜘蛛式的人只会编制一张美丽的网后开始空想,蚂蚁式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却从不思考,只有蜜蜂式的人既织网,又劳作,且不断有蜜酿出,最后一类人才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零缺陷管理思想体系可以深度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个需要。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指的是零缺陷管理。零缺陷管理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每个人都坚持第一次做正确,不让缺陷发生或流至下道工序或其他岗位,那么工作中就可以减少很多处理缺陷和失误造成的成本,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会显著增长。

2.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指的是有用的和可靠的结果。有用的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企业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它有用,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审视最终的结果是否有用。但是,如果做的每件事情都有用,也未必可靠。因此,零缺陷管理追求既有用又可靠的结果。

3.三个需要

任何组织的目的都是一个需要的解决方案,三个需要分别是指:消费者的需要、员工的需要和供应商的需要。任何一个组织首先要承担的是消费者。没有消费者,组织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三个需要形成了一个价值链。因此,必须统一看待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需要。

克劳斯比提出的零缺陷管理的原理主要有:零缺陷管理的质量定理、零缺陷管理完整性定理、零缺陷管理质量战略图、零缺陷管理的杠杆原理、零缺陷管理的精灵原理、克劳斯比“开车理论”、克劳斯比质量成本曲线、克劳斯比质量免费原理等。下面仅简单介绍零缺陷管理的质量定理、克劳斯比“开车理论”和克劳斯比质量免费原理。

1.零缺陷管理的质量定理

在零缺陷管理中,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好、卓越”等描述都是主观和含糊的。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要求的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

2.克劳斯比“开车理论”

质量控制是科学地测量过程状态的基本的方法,就像汽车表盘上的仪器;质量保证则是过程和程序的参考与指南的集合;ISO9000是其中的一种,就像车中的驾驶手册;质量管理才是操作的哲学,怎么开车与开车的程序或测量其实是两码事。

3.克劳斯比质量免费原理

克劳斯比有一句名言:“质量是免费的”。过去质量之所以不能免费是由于“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正确”,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从而形成了“缺陷”。美国许多企业常常耗用相当于营业总额的15%~20%去消除缺陷。

因此,在质量管理中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成本,其结合点是要求每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亦即人们在每一时刻、对每一作业都需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只有这样,那些浪费在补救措施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才可以避免,这就是“质量是免费的”真实含义。

质量管理就是开车,首先控制系统必须是好的。要确保开车过程顺畅,还必须有良好的交通规则的支持,也就是保证体系必不可少。

控制系统做得再好、质量手册编得再精美、通过的认证再多,但如果没有人执行,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此,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认识到执行的重要性,必须确保质量经理确实是在“开车”,而并不仅仅是编制一些文件。

近年来,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通过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模式,使各项工作出现了可喜局面。这个厂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有53个牌号的产品被评为省级以上优质产品,产品销往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

1.营造零缺陷质量文化氛围

2002年,面对企业亏损、员工士气低落、产品质量时有不合格事件发生,这个厂的领导者认识到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和质量文化氛围,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厂里积极倡导“只有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才是合格的产品”的质量理念,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定一名领导者负责质量管理工作。质量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进行员工培训,通过零缺陷质量文化的导入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自觉树立起“产品质量好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上游产品是下游原料”的观念,使全厂上下形成了“质量就是效益”的共同理念。在去年开展的消费者评价满意度调查中,军队航空系统对这个厂生产的3号喷气燃料评价说:质量好,信誉高,是信得过的产品;质量管理到位,售后服务好。近两年来,这个厂产品质量终端消费者有效投诉率为零。

2.进行零缺陷产品生产

零缺陷的产品,需要零缺陷的生产。这个厂实施了分散与集中、全员自控与专门控制、内在质量控制与系统信息反馈相结合的零缺陷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厂里根据生产方案变化情况,加强上下游工序以及各种贮罐的质量跟踪调查,及时调节产品质量,使工作重点由“处理产品质量问题向处理质量可能出现的问题”转变。0号、+5号等轻柴油氧化安定性和总不溶物等关键指标与组分油的生产状况密切相关,这个厂生产部门加大了质量监控力度,当生产方案改变或操作波动时,一是及时安排化验车间加做二重催装置轻柴油和加氢精制柴油等关键轻柴油组分油的氧化安定性的样品;二是要求二重催、加氢车间加强馏出口油品外观颜色的观察,操作分析和调节;三是要求化验员密切注意馏出口油品的外观和有关分析数据,及时汇报有关单位;四是要求质检员随时掌握油品动态,及时配合调度室处理异常问题,确保了产品质量。

3.推行零缺陷质量标准

追求零缺陷,要求企业员工在生产中不仅要做到“做正确就行”,更要追求“一次做正确”。尤其是对打出去的名牌产品,更是要求高品质、零缺陷。用于军队的3号喷气燃料等产品利润低,但这个厂从不马虎行事,他们知道品牌效应无形中带来的间接效益远远大于此。对于名牌产品的质量问题,这个厂始终本着“长线产品做好、短线产品做精”的工作宗旨,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近年来,这个厂对汽、柴油等长线产品不断升级,使之符合市场需求和环保标准;短线产品如石蜡、液化石油气、丙烯、石油苯等,追求质量稳定、消费者满意。石蜡产品是拳头产品,由于生产流程长,上下游工序以及各种贮罐的质量跟踪成为确保成型产品的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工作中,厂质量管理部门加强与生产车间、计划、调度等部门的联系,保证了优质石蜡出厂。去年,石蜡产品的主要指标——光安定性,虽达到国家质量要求,但不够稳定。厂技术人员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成立了攻关小组进行研究,提高了石蜡的光安定性。

零缺陷质量标准,使“大庆牌”石蜡产品价格在高于其他企业的情况下,仍能成为抢手货。如今有62种产品通过采标认证。“大庆牌”石油苯、液化石油气两种产品以其良好的品质被授予“2003年全省用户满意产品”,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对零缺陷管理的理解并不准确。企业必须认识到:零缺陷管理不是质量控制的方法,而是全企业的管理运行系统;不是头痛医头的手段,而是标本兼治的完整性方案;不是重在事后的补救,而是重在事前对问题的预防;不是“贴金”和“作秀”,而是结果导向的绩效突破法;不是仅仅控制内部过程,而是通过过程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零缺陷管理不仅是质量部的管理方法,而且是一种企业的经营之道,不仅适用于制造企业,而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零缺陷管理不仅是自下而上的驱动,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只有深刻理解零缺陷管理,才能避免走入误区。

中国式管理理念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应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松下电器公司在旅游胜地建有松下电器商业学院,该学院将《大学》《论语》《孟子》《孝经》等四部儒家经典列为必修课程,将《中庸》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学员的研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强调企业员工在商业道德实践中竭尽所能、身体力行,在人际交往中至诚无欺,为人处世力求完美,实践“商业之道在于德”的思想,以此建立人性化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不等于儒家式管理,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儒、道、墨、法,包括后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融入现代化的管理,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不单单是儒家文化的概念。

中国式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合理的管理,所谓合理就是合乎规律。它跟西方管理典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中国式管理真正倡导以人为本,从组织的打造和管理的结果来看,希望一个组织能像一个人一样,机动而灵活。西方管理侧重于把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序化的机器,然后去创造财富。但随着自由时代的到来,人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将自己物化成生产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动自发。

和谐管理理念

企业要做到和谐管理,就必然要深刻思索物质与精神矛盾、务实与理想矛盾、经验与创新矛盾、文化与制度矛盾、效率与公平矛盾这五大矛盾,切实地解决员工物质需求、调整员工心态、顺畅沟通的渠道,否则,和谐管理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企业的文化建设,先要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企业对员工业绩的评价、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才能让大家踏踏实实与和和气气地工作,说到底,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回避价值评价和利益分配问题,这是物质基础。

高明的企业领导者,要做到和谐管理,必然要处理好企业管理中的五大矛盾。

1.物质与精神矛盾

就中国文化的现实而言,企业需要的是在不回避人的利益驱动条件下,如何有效地激发人的精神驱动,或者是说让两者如何配合,更好地发挥人的动力。

2.务实与理想矛盾

企业要务实,要追求利润,松下幸之助说:“不赚钱的企业就是犯罪。”因为不赚钱的企业何谈服务社会、何谈为员工提供机会?但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往往会陷入“唯利是图”的境地。崇高、远大的理想,这些好像不是企业的追求,但是如果企业细细思考一下,究竟一个企业的成功靠什么,就会明白理想和远景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作用。

3.经验与创新矛盾

没有经验就不会有创新,但过于依赖经验又会阻碍创新,所以经验与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一对矛盾。真正的成功必须依靠不断地创新,企业要实现和谐管理,必然需要注意经验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注重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体系,否则不可能拥有持续的竞争力。

4.文化与制度矛盾

企业文化的核心目的是要为企业建立自己的做人做事准则,而制度则是硬性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建立在严厉的制度上的。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中国企业想要走向世界,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企业精神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国际化。

5.效率与公平矛盾

企业要追求效率,员工更关注公平,这也是一对矛盾。有人说,企业都希望员工是雷锋,多奉献,少索取;员工都希望企业是慈善家,多给予,少要求。这两种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所以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做的是尽量倾听员工的心声,降低这种不满意和不公平感,否则容易引起员工的消极情绪。

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由领导者提出,希望员工都百分之百的执行,而且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意见,结果导致领导者高高在上、文化浮在表面的现象。没有任何企业是完美的,企业关注的是员工的业绩,而员工关注的是自己个人价值的提升和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如果企业只是关注业绩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那么员工的情绪就会堆积,这样的不满情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那个时候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抚平,甚至已经严重破坏了企业氛围,弄得两败俱伤。所以,要让企业和谐,就必然要让大家有说话和提意见的权利,有正常沟通的渠道,否则就无法和谐。

和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谐思想有很多精华的地方,提倡和谐,可以增强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企业氛围,但也不要形成企业内部的一团和气,回避矛盾,这样反而违背了和谐管理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