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渠道战争
12213600000053

第53章 谁来控制渠道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主动放弃延安,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多达十倍的国民党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敌人像被牵住鼻子的牛一样往返奔波,疲于奔命,老老实实地踏进解放军布下的口袋阵,损失惨重。控制渠道,就要像牵牛鼻子一样,抓住要害,分割包围,既能把握全局,又对每一个节点明察秋毫,才能展现出色的掌控力。

渠道控制是指某个渠道成员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达到影响或制约甚至支配另外一些渠道成员某种决策的意识和行为。渠道控制与渠道权力及其运用有密切的关系,渠道控制的实质就是争夺渠道权力。渠道权力是一种渠道影响力、控制力,企业既可以通过发挥渠道影响力来实现渠道控制,也可以通过成功使用其他方式,如合作、参与、关系和联盟等来实现渠道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一方能够影响和支配另一方的行为或过程。在管理科学中,控制论与系统论、动力论相关联,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具有动力源泉,系统是需要控制的,系统也是可以设计控制的。

渠道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以流动的商品为载体,由制造商、中间分销机构和消费者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产品、人员、信息、资金等借助这个系统的流动实现其价值。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渠道成员都有控制他人的需求,而都不希望被别的渠道成员所控制,但从整体来讲,渠道系统是需要控制的。

由于渠道模式、结构的复杂性,渠道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在直销渠道或者公司型垂直营销渠道中,渠道控制实际上是组织内部的层级控制问题,具有强制性,可以实行“硬控制”。而渠道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中间商渠道的控制,这是一个跨组织的控制问题,具有非强制性,并不能采用基于企业层级体系的控制方法,更多的要采用“软控制”的手段。

营销渠道数次根本性的变革,挑战了传统制造商的领导地位,使得制造商与经销商、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复杂,并使得厂商之间的利益和地位的冲突越发尖锐和突出,这种冲突是利益的冲突,是控制权的争夺,它早已存在于营销渠道领域,并有越演越烈之势。

2003年6月,上海炒货企业因无法承受某品牌超市名目繁多的各种附加费用,与其发生争执,要求其改变现有的供货方式。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上海炒货行业协会宣布集体“暂停”向某品牌超市的34家大卖场供货,在此之后,水产、烟酒糖茶、内衣等10多家行业协会纷纷对炒货行业协会表示声援,同时,中国造纸协会以及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下属近40家企业在上海召开“进场费问题研究会暨声援上海炒货行业协会会议”,参加的企业多是国内外著名企业,使整个事件的影响超过了某品牌超市和炒货行业。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过若干轮的谈判,上海炒货行业协会和某品牌超市最后停止对峙,并由各炒货企业与某品牌超市商签新一年购销合同。

渠道是一个系统,渠道控制是渠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渠道一旦失去控制,企业原来所拥有的渠道优势不仅会荡然无存,而且使得企业本身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三株公司、巨人集团一夜间崩溃就是一个最有雄辩力的例证。能对渠道进行有效控制的企业,通常都可以更有效地保护现有市场和开发新市场,保证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确保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渠道控制是协调内部关系、创造竞争优势的途径。许多企业深刻地体会到,得渠道者得天下,而失渠道者失天下。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渠道成员间必然会产生渠道利益冲突,削弱整个渠道的竞争力。相反,如果对渠道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能够合理分配和平衡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就能够减少渠道冲突的发生,即使发生冲突,也能较好地处理和化解冲突,并通过优化渠道关系,维持和创造竞争优势。

战术解说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讲,厂家抑或商家为了争夺渠道话语权而“自建渠道”和“自营品牌”都是不太科学的。厂家和商家都应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明确分工,而不是越俎代庖、互相倾轧。厂家重点创新产品和打造品牌,商家重点承担商品的分销工作,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减少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