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律之五十五:如果你在体制外,无论是外企、民企,抑或是自由职业,都注定与稳定无缘,为了生存必须追求专业上的制高点,或者是最终选择去创业。与体制内不同,在体制外选择平庸,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毁掉自己的人生。
体制内尽管有这么多那么多弊端,但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你喜欢安逸,在收入和职位上没有太多的功利性,收入和稳定方面基本上还是有保证的。即使遇到政策变动,结构调整,一般还是会给你分流到相对较好的单位的。至于说办公室政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多外企和民企在这方面的斗争,并不比体制内单位差多少。在体制内单位,你选择平庸的,基本上还可以养家糊口;但在体制外发展,即使你现在年薪百万,都没有安全感,必须考虑下一个碗饭在哪里。
有一家名头比较响亮的企业,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年营业额达到了40多亿元。这家公司的老板,小学文化程度,最早也就是个练地摊出身的。但就像《水浒传》中的宋江那样,特别讲究江湖义气,他以带头大哥的身份,领着一帮兄弟从零干起,其中不乏官场中失意的大将、秀才,还有杂牌院校毕业,不太好找工作之辈。虽然他们发展速度很快,但企业经营总会遇到波澜曲折的。2005年前后,摊子虽然已经很大,但企业还是出现了资金短缺,经营异常困难。万般无奈之下,老板被迫向某老牌世界500强企业出让了75%的股份,实际上就相当于将企业卖掉了。当然,通过本次交易,这家民营企业也实现了向外企的华丽转身。
对于这次并购行为,很多员工都寄予了厚望,特别是非核心部门的,感觉以后的薪酬待遇能与外企接轨,自身的资历从此也将与众不同。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不光薪酬体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针对老员工的大清洗也一浪高过一浪。原来的老板对员工还算宅心仁厚,大多数员工追随他都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他开的待遇,与老牌外企相比可能是偏低,但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即使企业再困难,答应员工的东西还是要一毫不差地兑现,基本上还是对下属的前途、钱途和职业稳定负责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数以万计的个体户中脱颖而出,做到如此地步。像他这样的老板,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公司被外企收购后的三年内,在资本的压力下,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员工基本上都遭到了清洗,最初还装模作样地给这些员工颁发了“长期服务奖”及证书,还出台了一项专门的制度。后来开始从他们中国总部不断派去管理人员。当“掺沙子”策略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对这些老员工动手。先是把几个功勋卓著的高管弄了个“提前退休”,又从普通员工中提拔了一批,再让这些人去清洗自己的老同事和老战友,最后又把提拔起来的这些人一并清掉。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理念跟不上要求,什么学历不行,什么缺乏跨国公司工作背景,什么业务素质不高,等等。据深入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彻底实现对收购企业的控制,一朝天子一朝臣,原班人马注定是要被清洗的;另一个是为了规避新《劳动法》中十年以上永久雇用之条款。另外,据一些人讲,这家外企的中国本部本身就会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员工保持较高的流动率,公司当中工作年限超过十年的很少。事实上,这家外表很华丽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接近20年了。
国企在政府的压力下,毕竟还不能随意裁员,在特定时期,还承担着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职能。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以及关系主义等问题的存在,但对于喜欢安逸、没有太多追求的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平台,月月该你得的那份钱,自然少不了你的,宏观经济没出太大的动荡,你的工作还是相当稳定的,收入还是有一个良好的保障的。倘若你在外企和民企,就没这样幸运了。有多少企业根本就不签订劳动协议,又有多少“员工”的身份是劳务派遣,说白了,你根本就不是企业的人,上哪里去谈稳定呢?即使与你直接签订劳务协议的企业,除了部分可替代性不强的岗位之外,大多数你不太可能干满十年,会以协议到期不再续签,或者以其他理由将员工清洗掉。即使你有幸遇上上面案例当中那样讲江湖义气的老板,他也只能在自己公司永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你的稳定,但这样的老板在现实中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大多数处于体制外的人来说,为了确保自己职业生涯的安全性,在现实中也许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中一条是在你的专业领域占领一个制高点,成为才能非常突出、难以被替代掉的英才,这样自己在职场之上会有很强的竞争力,不但不会被淘汰掉,相反身价会越来越高。天涯经济论坛有一个超级热帖《人在外企,45岁以后漂向哪里?》,就是一个“外企人”对自己十多年外企生涯的回顾与反思。其中就提到了资深外企人的无奈,为了避免人到中年被扫地出门,你只能被迫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光鲜背后隐藏的是悬在头上巨大的压力。很少有人是自虐狂,但为了生存,体制外的人必须得具备一些“狼性”,选择安逸只能使自己日后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
另外一条就是要趁早积累资源,选择创业,为渐渐老去的自己保个饭碗。很多体制外的人最后都走上了创业之路,也不是说他们有多少雄心壮志,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仅仅是为了自保。上文提到的那家公司,有个老哥整整待了十五年,从普通员工一直干到大区经理,最终还是被“友好解除劳务关系”。他自己去向还好,多年前就通过爱人运作了一家贸易公司,自己遥控,现在不过是专门去打理了。而他的很多同事就要悲惨得多,原来没有任何准备,只能去同行一些非常小的公司,职位倒是都挺唬人的,然而状况不尽如人意,不少人不到一年又被迫离职,处于漂泊动荡之中。《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王伟,离开DB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创业,创办“德望”,非常有意思的是,干的还是老本行。不知道作者李可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很多从本行主流跨国公司出来的总监、经理,最终还是选择自己创业作为归宿,其中隐藏着太多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