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安献策说:“当今四海翻腾,群雄并起,攻城夺邑,互争雄长。
然皆好子女玉帛,无拨乱救民之心。
将军您若能一反群雄所为,不烧杀掳掠,顺天应人,民心悦服,必能平定天下。
”朱元璋又问陶安:“我想攻取金陵,您以为如何?”陶安回答说:“金陵是古代帝王建都之所,龙蟠虎踞,又有长江为天然屏障,若攻取以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四方,定当战无不胜。
”朱元璋对陶安的话十分赞赏,将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中,对他特别的厚待,遇到什么事就和他商量。
十几年后,当朱元璋帝业已成,还追念他的功德。
李习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新建立的太平府的知府。
龙凤二年(1356年)三月占领应天后,朱元璋马上宣布:“贤人君子有愿意跟随我建功立业的,我都尊礼重用。
”消息传开,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个儒士前来谒见,朱元漳均加以录用。
他听说曾担任元朝江南行台侍御史的洛阳名儒秦从龙(字元之)隐居于镇江,便在命徐达率军去攻打镇江时,特地嘱咐说:“镇江有一个秦元之,才器老成,你要寻找到他,转达我希望见到他的心愿。
”徐达在攻克了镇江以后访得秦从龙,朱元璋立刻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带着重礼前去拜望,秦从龙抵达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到城门外将他迎人,与他朝夕相处,向他咨询军政事务,此后,朱元璋命将出征时,经常让他们寻访、推荐当地的名儒名贤。
龙凤三年四月,邓愈率军进入皖南,他听说徽州名儒朱升学问渊博,于是特地向朱元璋推荐此人。
朱升,字允升,学者称枫林先生。
他是休宁人,后移居歙县,早年曾拜著名学者陈栎为师,刻苦好学,至正四年(1344年)参加科举考试,登乡贡进士第二名,曾出任池州学正,后见天下扰攘,便弃官回到家乡,隐居于石门山,闭门著述。
朱元璋对朱升早已有所耳闻,现在听了邓愈的介绍,知道朱升果有才学,便效仿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朱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
朱升虽身在山中,却一直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心中有所谋划。
他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遂进言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头一策是让他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后方;第二策是让他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力量;第三策是让他韬光养晦,不过早地树立目标,这三策言简意赅,为朱元璋经营江南指明了方向,朱元璋牢记于心,作为自己一个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
他把朱升请回幕府,参与密议。
龙凤四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征婺州。
他知道婺州是理学中心,一向有“小邹鲁”之称,拥有大批富有学问的儒士,把这些人拉拢过来,不仅有助于稳固对当地的统治,也可以扩充自己的智囊团。
所以,攻克后,朱元璋迅即召见了儒士范祖干、叶仪,询以治道,接着又聘请许元。
叶瓒玉、胡翰、吴沉等十三名学者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并把范祖干、王冕、许瑷等纳人幕府,让他们参议军国大政。
他还下令开设郡学,礼聘名儒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为训导,恢复了因战乱久已废毁的教育体系,深受当地士人欢迎。
龙凤五年(1359年)十一月,胡大海攻占处州,派人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叶琛、章溢。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统年间考中进士,历官高安丞。
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因才学不为上司赏识,无法施展平生抱负,弃官归隐,读书著述。
叶琛,字景渊,丽水人,协助石抹宜孙守处州,授官行省元帅。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曾组织乡兵抵抗农民起义军,授官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推辞未受,退隐匡山。
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推荐后,当即派人前往礼聘,叶琛和章溢表示愿意出来,但影响最大的刘基却不愿为他所用,不肯出山。
朱元璋命人再三去敦请,陶安和来濂也分别写信劝他应聘,刘基不得已,只好勉强应允。
龙凤六年(1360年)三月,刘基与叶琛、章溢、宋濂四人一起到达应天,朱元璋喜不自胜,让人在自己的住宅西边建了一所礼贤馆,让他们居住。
他向他们征询对天下局势的看法,刘基遂条陈述时务十八策,内中说:“我有两个劲敌,一是东面的张士诚,一是西面的陈友谅。
张士诚所据地方,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阳,为人首鼠两端,暗地里打算反元,表面上却依附元朝,只不过是个保守寸土的人,不会有远大作为。
陈友谅兼有饶州、信州,横跨荆、襄,土地广阔。
但他挟持自己的主子徐寿辉以胁迫部下,部下多有怨言;又为人剽悍,专事冒险,拼杀攻掠,不恤百姓,民疲不堪。
所以战胜陈友谅,并不困难。
捕兽先捕猛兽,擒贼先擒强贼,为今之计,当先攻打陈友谅。
攻灭了陈友谅,就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基础了。
”刘基对天下局势分析得很深刻,使朱元璋明确了今后的战略方针,堪与诸葛亮的“隆中计”相媲美。
网罗到的人才越来越多,朱元漳很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
他曾形象地比喻说:“锋利的宝剑可以刺穿犀牛和大象,但用它砍斫石头必会缺损;骐骥可以奔跑千里,但让它拉犁耕田必将趴倒。
”
朱元璋特别强调随才使用。
刘基、宋濂、朱升等是博治经史、长于谋略的人,留在幕府,让他们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胡深等是精通兵法、骁勇善战的人,任为将官,让他们统兵征战四方;江广洋、叶琛、章溢等是饶有智计、善于办事的人,则派往各地担任行政职务。
随才所用,可以使大家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干,朱元璋的事业自然也就蒸蒸日上。
2.能屈能伸乃为缓兵之上策
在长期的军事斗争生涯中,朱元璋非常注意斗争策略,从不凭一夫之勇蛮冲蛮打,鲁莽行事。
有时候,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朱元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冒险攻击敌人,甚至做出某些让步。
从长计议,以免吃眼前之亏。
他很清楚,在军事斗争中,只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解一时之恨,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时还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前功尽弃。
只有具备了长远眼光和全局观念,有屈有伸,善于斗争,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夺取最后的胜利。
至正十三年十月,元朝丞相脱脱率师围高邮,分兵攻六合。
六合的农民起义军派人到滁州来向郭子兴求援,郭子兴派朱元璋领兵出救。
元兵排山倒海般地攻过来,六合城防御工事全被摧毁,朱元璋等将领指挥守兵拼命抵抗。
后来,实在抵敌不住了,朱元璋只好组织全城军民撤退到滁州。
元兵跟踪追击到滁州城外,朱元璋于中途设下埋伏,令部将耿再成佯装败阵逃走,引诱元军进入了伏击圈,把元军打得大败。
这时,朱元璋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眼下打了个胜仗,但元军势力很强大,而滁州却是孤城无援,若元军再增兵围攻滁州,一定会吃大亏。
于是,朱元璋就令城中父老把战场上获得的元军马匹辎重,并带牛、酒奉还元军。
还告诉元军将领说:滁州城中全是良民,现在聚集在一起,纯粹是为了防御寇盗。
我们愿意供应给大军军需给养。
你们怎么分兵来打滁州呢?应当去攻打高邮才对,饶了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吧。
元军打了败仗,丢失了一大批马匹和其他军需物资,害怕受到上司怪罪。
正万般无奈时,一见来人送回了马匹辎重,还说好话求情,就引兵离去,“滁城得完”(《明太祖实录》卷一)。
尽管朱元璋把元军引向高邮是不太道德的,但是,这仍不失为一个保全自己的好计策。
至正二十一年,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进军山东,几乎占领山东全境。
北边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不但小明王的都城安丰难以保住,就连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也随之暴露在敌人面前,情势岌岌可危。
朱元璋十分清楚,他所占领的地区几年来之所以比较安定,军事力量之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凭小明王的红巾军主力在北边掩护。
现在局势突变,万一安丰失守,就得直接面对元军的主力进攻。
分析敌我实力,实在相差太远,硬打硬守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避免和元军主力决战,以图生存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决心向察罕帖木儿求和。
他两次派使臣去见察罕帖本儿,送上重礼和亲笔信,请求通好,实质上就是表示投降。
察罕帖木儿的威胁暂时解除了,于是,朱元璋抓住这个时机,西攻陈友谅。
朱元璋在对敌人发动进攻的过程中,有时遇到敌人实力较强,自己消耗大大,得不偿失,他就会主动停止攻击,以等待时机。
朱元漳渡江建立江南政权以后,为了安定自己的这个刚建立起来的本大营,就下决心先攻打张士诚。
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年)七月,朱元璋在攻下常熟后,觉得张士诚部队的战斗力较强,有的据点动用兵力大,攻击时间长,很不容易对付,再打下去,不太合算。
于是,他就主动中止了对张士诚的攻势,而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浙东方向的元朝统治区。
朱元璋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军事行动,以取得理想的战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前后,北方的几个元朝将领为争军权、抢地盘,一心一意打内战,拼得你死我活,杀得昏天黑地,谁也顾不上反元的势力。
在军事将领之间打内战的同时,元朝统治阶级最上层宫廷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了。
宫廷的权利斗争与军队的相互撕杀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利用,元朝统治阶级就分裂成为两个相互倾轧、残杀的集团。
双方都要争夺政权,都有贵族官僚支持,都有军事力量作后盾,势均力敌,斗得不可开交,逐步形成了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
朱元璋就抓住元朝内部打得难解难分。
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乘机东征南伐,扩大地盘,充实军事力量。
当朱元璋北伐大军临近城下时,元朝的军事将领们才如梦初醒。
急忙停止内战,但又不愿意和其他元将配合,不愿听其他元将指挥,还是各保一方,各自为战,这又为朱元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提供了良好时机。
3.办事公道得民心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朱元璋的部队进抵滁州。
朱元璋驻扎下来,又有一些文士武夫前来投奔,他帐下的人才越来越充实。
后来郭子兴来到滁州,郭子兴一到,朱元璋就把兵权拱手相让。
这件事反映了朱元璋的大仁大义之心,其实它更体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他的实力还不足以横行四方,郭子兴作为起义首领,影响力还非常大,如果他和郭子兴发生分裂,必然导致部众分离,自相残杀,信誉扫地,不要说去争夺天下,立身之地恐怕也难以保住。
这其中的利害,朱元璋自然洞悉无遗。
《易经》中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仲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既使雄心勃勃,也只能以屈求伸,为了未来的腾飞,暂且蛰伏。
郭子兴见朱元璋治军有方,刚开始的时候,他十分高兴。
但是没有过多久,开始忌妒朱元璋的将领们,包括他的儿子郭天叙、郭天爵在内,常在郭子兴的耳边进谗言,所以他对朱元璋也产生了疑忌。
他把朱元璋身边得力的将校和慕僚一个又一个都调走了,对此,朱元璋一句怨言也没有。
有一次,郭子兴借故将朱元璋禁闭起来,不让他吃饭,马夫人偷偷给他送食物,不料却被小张夫人发现,得知情况后,为他向郭子兴求情,才被放出来。
朱元璋深知郭子兴忌才护短的禀性,处处谨慎,不敢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意,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姓任的将领诬告朱元璋“每战不剩”,于是,朱元璋被安排和任某一同出城作战,刚一出城,任某便中了一箭,折回城里去了,而朱元璋却奋勇杀敌,凯旋而归。
郭子兴经过此事后,觉得很愧疚。
当各位将领出征回来后,都把在战争中掠夺来的金银珠宝进献给郭子兴,朱元璋一向不妄杀妄掠,即使获得珠宝,也把这些东西全都分给部下,所以没有财宝献给郭子兴。
对此,郭子兴特别不满意,马夫人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就把自己的私房钱献给小张夫人,小张夫人便在郭子兴的面前总讲朱元璋的好话,郭子兴对朱元璋的疑忌、不满也就渐渐地淡化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郭子兴同意朱元璋救六合,保滁州,就在朱元漳解救六合的时候,元军主帅被解除职务,这一颇具戏剧性的事件,使起义军首领从此可以群雄逐鹿。
朱元璋非常想抓住时机,向外扩张势力,况且滁州城小人多,也难以久居。
他向郭子兴提出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的建议,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作战计划:挑选三千勇士,穿上青衣,带着装载财物的骆驼向和州进发,另派万名士兵相隔十余里尾随而行,身穿红衣。
到城下后,青衣兵声称是庐州派兵护送使者人城犒军的,和州一旦开门放行,则举火为号,红衣军急驰而前,必能破城。
郭子兴采纳他的计划,于是精心挑选了三千名勇士,让他们穿上青色的衣服,带着成群的骆驼,骆驼上装载着许许多多的财物,由张天佑带领着向和州进发。
另一方面,他又派万余名士兵相隔十余里尾随而行,身穿红衣。
到了城下后,张天佑谎称他们是庐州派兵来给他们送财送物的,来犒劳大家的。
守城的将士们见他们没有什么可疑的,于是就大开城门,他们进城,和州的大门一开,青衣士兵便按原来的计划,以火光为号,燃起了火把,随后的红衣军见到火光后,便急驰而前。
元军见势,急忙大叫关城门,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青、红衣军已经以势不可当的势头攻向城中,守城将士见势不妙,便放下手中的武器向张天佑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