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仲舫
最近才拿到朱世忠的杂文集《朝着空气射击》,一看那充满浪漫色彩的书名和独特而大气的封面,就让人浮想联翩,引领我要读完这部作品。
杂文,用著名作家吴若增先生的比喻来说,就是“你的裸体”。因为它比起小说、散文这些所谓的“正宗主流文学”来,它“憨直”而少有含蓄。朱世忠的杂文也是如此。那封面的寄语,就真诚而谦逊。“写作是个人化和私密色彩相当明显的行为。我并不高尚,没有拯救别人灵魂的能力,没有用文字给世界增添光彩的天分,更没有荡涤污泥浊水、激浊扬清的境界。”这与那些无限夸大作者与作品的档次的华丽词汇相比,便显现出了作者的内质,更便于读者接受。再看作者简介,更加证实了这一点:“热爱写作,但不长进。出版过《秋天开花的梨树》,但没结多少果子;《朝着空气射击》也是胡乱放枪,不一定打到点子上。”朱先生的作品我并不陌生,他的各类文章只要在有关报刊发表或贴上博客,我总是认真拜读,所以我晓得这种寄语和独白其实并不恰切,朝着空气射击,也肯定是有的放矢。
至于打没打到点子上,那就另当别论。读过这部作品集后,更加印证了我的预感。
《朝着空气射击》一书共收录杂文46篇,共计14万字。客观地说,这些文章不能说是篇篇精彩,也不能说是每篇都没有瑕疵,但总体印象还是令人鼓舞,发人深思的。纵观全书,所有文章都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全局,揭示一种社会现象,阐发一个道理。有的似投枪,针砭时弊,洞穿伪装;有的如烛光,照耀弱势,讨还公道;有的像劲风,驱散阴霾,还原美景;有的又如牧笛琴瑟,营造一种和谐之音,让读者于郁闷中享受快乐;有的是兼而有之。作者的敬业精神、忧患意识、民本思想和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如《胡紫薇打击了谁?》《奸邪的三大特点》《不要指望狼爱上羊》《我冤枉,我申诉》《巨贪都是好演员》《“范跑跑”名副其实》《怪味七题》《缺色少味》《狭隘的结果》等文章,犀利中夹带调侃,抨击丑恶时阐明道理。再如《灾难拷问灵魂》《谁能享受国葬》《环境和见识是孪生兄弟》《3·15:我不敢上街》《不和谐音符》《把伤感扎成鲜花》《人生随想》等充满忧伤,在倾情抒怀的同时提出反诘与思考。而《天天都有好故事?》《说闹房》《红掌拨清波》《写给儿子的短章》《杂文应当是美文》《回望与放开》《游离的情绪》等则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以轻松明快的语气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让读者于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弃恶扬善,领悟真谛。
散文化、小说化又是朱世忠杂文的一大特点。《轰动中国的民间收藏品》《乐山大佛:犹抱琵琶半遮面》《余先生不把鲁先生称“先生”》《巨贪都是好演员》便是典型的文例。笔者认为,这是有别于上述文章的看好之作。
《轰动中国的民间收藏品》是以小说的格调抽丝剥茧般地引出话题,层层递进,铺设悬念,然后用戏剧化的文笔加以结构,再以杂文的表现形式论证、阐明。一开始由持宝人对自己收藏的“一个半世纪之前”的科考“夹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从而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报出了没有底气的百元价格切入。然后笔锋一转,让形势在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就是这张很不起眼的小小纸条,在三个方阵和专家的笔下却层层加码,从一万元、十万元、一百万元上升到最后的两千万元(这还是最保守的数字),使文章波澜起伏,石破天惊。可是文章到了最后,作者以补记的形式阐明:第二天,新闻媒体纷纷热爆,《鉴宝节目发现中国最具社会研究价值的夹带》《教师用良知留下一个时代的尾巴》《真夹带?假夹带?鉴宝节目有可能回到造假时代!》。这个结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作者将好奇的皮球又巧妙地踢给了读者。
在《乐山大佛:犹抱琵琶半遮面》中,作者通过引证大量翔实的记载述说了乐山大佛艰难的修造过程。多年的沧桑,经过反反复复修修停停修造的大佛,经历了不平凡的折腾,修造完成后又经历了多次有意无意的“毁容”,所以比起弥勒佛“快乐、喜悦、宽怀、大度”的样子,乐山大佛便是一尊“忧郁的佛、呆板的佛、冷漠甚至无精打采的佛”。当然,这不是作者不尊重这尊世界级的巨佛,而是对其产生的艰难表示了不满,对于种种遭遇给予了同情。文章最后说:“换一个角度讲,乐山大佛是幸运的。幸亏那是一座佛,因为宗教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它才得以完成并保存到现在。不然,它一定会和我们现在许多城市的‘烂尾楼’一样被搁置起来,成为个别人的心病,成为城市的‘尾巴’,成为老百姓的眼中钉。”在《余先生不把鲁先生称“先生”》中,作者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历数了余秋雨先生的卓著成就,但也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耐人寻味的现象,余秋雨将胡适、梁实秋等人都称先生,唯独没有把与他们齐名甚至更有影响力的鲁迅称过先生。作者最后“嘿嘿”了一声道:“余先生是个给后人留下评价空间的有趣名人。”像这样精彩的论述遍布全书的各篇文章。《巨贪都是好演员》中作者滑稽地写道:巨贪“东窗事发,栽下马来,考察他的发迹史,端详他的脸谱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倒吸一口凉气:哇!怎么昨天越看越像包公,今天越看越像和珅?”在《“瘾”》中,作者将麻将及有关赌博性的游戏视为陷阱:“譬如打麻将,四个人砌一口井,肯定会有哪一位会掉在井里挣扎,其他人则体会一种胜利者的无限愉快,并且能以投石下井为光荣。”《朝着空气射击》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在肯定作品散文化、小说化、戏剧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提出警示性参考。这部集子中收编的数十篇杂文,有相当的篇目更像随笔,而缺少了杂文的韵味。像《诗人也曾……》《红掌拨清波》等文章的题目,也有散文题目之嫌。杂文毕竟是杂文,不同于散文、小说,更不同于戏曲。它的“裸体”性应当更加鲜明一些。如作者在博客中发表的《一张令人愤怒的照片》那样,不管你是何许人也,只要你做出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事,我就毫不客气地抨击、批评,维护尊严和正义。
(2010年2月8日,载于《宁夏出版动态》《固原日报》和《宁夏文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