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12057800000032

第32章 德育从心开始(2)

二、幼年时期的不良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常处于封闭环境里,缺少开放性环境和教育,很少接触社会和他人,那么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对此形成习惯,甚至成年后,仍不愿放弃较封闭性的交往,导致公开场合中社会交往心理的紧张和失常。

三、知识面狭窄。由于社会交往是以接触、交流思想为内容的,当对某些问题因知识面狭窄而只能被动地听别人夸夸其谈,或发表的见解总比不上别人时,自尊心便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公开交往中的畏首畏尾的情绪。

四、除了以上几点外,家庭地位不如别人,相貌和体态欠佳也是原因之一。

我们既然已经清楚造成心理紧张的原因,那么我们不妨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指在进入社会交往前,对自己实事求是地掂量一下,从而产生一种勇气和力量,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来自各方面的自卑感,满怀信心而又从容不迫地开始进行交往。

二、不断进行交往实践。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要敢于交往、善于实践。特别是在社会交往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总是不断遇到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应有战胜挫折的决心和毅力,同时注意交往艺术的修养。口才是可以锻炼的,相貌也是可以通过风度弥补的,只要扬长避短,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尊敬。

三、掌握一些调节紧张情绪的技巧。如转移法,在社会交往前可以用听听音乐等形式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使大脑产生新的兴奋点,来抑制社会交往中的紧张感。再如暗示法,即自己事先用语言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不必害怕,我准备得够充分的了”,从而以一副自信的面目出现在交往中。

消除自卑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如人,如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这是一种自卑心理。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常使人孤立、离群、丧失自信心、缺乏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等方式表现出来。

自卑是一种常见而又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愿望的一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等。在日常生活中,自卑心理一般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之处。当一个人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对自己估计过低时,就会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自愿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心。当人们在交往中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都会首先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如果自我认识不足,就会产生一种“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从而抑制自信心。

三、生理方面的不足,心理方面的缺陷。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如生理方面的身材矮小、社会地位的偏低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退缩行为。

四、学习、生活上挫折的影响。自卑心理的形成并不是一次性的,常常是屡次挫折的最后积淀,特别是对于意志较弱者,由于神经系统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一些微弱的挫折就会给予他难以忍受的打击,使其变得自卑。

自卑的形成不是一日之事,因此它的调适也不可能为一日之功,但是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以至根除自卑的阴影:

一、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改变自卑,首先必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学会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有可能克服自卑感。

二、正确认识社会交往自卑感,增强克服自卑感的信心。有的人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自卑感感到非常苦恼,甚至丧失战胜它的信心,这是很不科学和很不应该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关键就在于各人能否超越自卑。自卑者往往只陷入自己的自卑而羡慕别人没有自卑,从而无法原谅自己,这从根本上来讲是不对的。

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人际交往是彼此沟通思想感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讳言的是尽管外在条件在起作用,但那是暂时的,永久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积极的自我暗示是说即使自己处在不利的地位,也要鼓励自己,增强信心,而不要事先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同时,还要注意暗示自己,凡事不应当常怀奢望,要以实现小目标,获得小的满足为开始。只有从小小的成功中不断获取胜利的信心,才有可能逐步从自卑走向自信。

四、积极与他人交往。自卑者多为不太合群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结果越不同人交往就越怯于交往,就越自卑。而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就会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胸就会变得开阔。通过与人交往,可以向他人倾吐心胸,并了解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在比较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尤其是有意识地加强同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尊重人、关心人的人交往,对于克服自身的社会交往自卑感更有益处。

拒绝贪慕虚荣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人都有自尊需要,人都希望在群体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真正的荣誉,这是合理的、正常的需要。但是有虚荣心理的人由于扩大的自尊需要,追求的是虚假的、名不符实的荣誉。

有虚荣心的人往往通过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自我表现、投机取巧等骗得荣誉,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结果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害无益的。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声誉、威望、受人尊重的程度等比较关心;自尊心弱的人,则对这些并不在乎。因此相对来说,一般虚荣心强的人,自尊心也强。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从青少年阶段起,随着自尊心的明显增强,虚荣心才逐渐介入情感领域。少年儿童时期的自尊心不明显,虚荣心表现得也就不普遍;而到了青少年阶段,才是自尊心明显增强的时期。青少年人往往很珍视自己的荣誉,顾全自己的面子,容易沾沾自喜,甚至为了得到表扬去做好人好事,为了面子不惜弄虚作假等。青少年人自尊心强,虚荣心也强。对荣誉和获得荣誉的不正确认识,是产生虚荣心理的基础。

虚荣心对正常的社会交往的影响很大。虚荣心强的人总是以不真实、不平等自我呈现在他人面前,从而造成人际隔阂,要克服虚荣心就应当做到:

一、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崇高,对低级庸俗的事物就越不会注意。当一个人的心目中装着进步的事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时,个人的虚荣也就无所谓需要了。

二、对荣誉要有正确的认识。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他告诫后人要追求充实的荣誉,必须是自己有所作为,而绝不是弄虚作假。荣誉和虚假不是一回事,而恰恰相反,一是他人对自己有所作为或有所贡献而给予的评价;一是自己为了求得他人对自己有好的评价而弄虚作假,或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择手段罢了。虚荣最常见的症状是掩饰自己内在的缺点和外在的不足。

三、要有自知之明。虚荣心强的人,大多缺乏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长处和能力有正确的估价,二是对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也有正确的认识。过高估计长处和过低估计短处,都会产生虚荣心。承认自己现实的能力,许多虚荣的做法就能避免。

避免无端猜疑

猜疑心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大多免不了猜疑,只是程度不一。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结果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

一般说来,猜疑心的产生有它一定的原因,从客观上说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猜疑者本身的可疑行为。被猜疑者本身的可疑行为常常是引起猜疑的一个直接原因。二是其他人无意的传闻或有意的挑拨离间。猜疑存在于具体的两个人之间,但其他人的传闻或挑拨离间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导火索或者火上加油的作用。